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表达与文化共同体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资本与市场的集体合力下,使不同类型的民族题材影像先后问世,且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纪录片,展示其自然人文、时代风貌,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传播的载体,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产生深刻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纪录片;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118-02
  《香巴拉深处》是一部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反映川西藏、羌、彝、傈僳等民族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进行民族事务对外传播的大型自然人文纪录片。它以“平视”的视角将少数民族人民置于聚光灯下,突出生活性与日常性叙事,运用温情化、平民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成就了一幅少数民族形象的客观“素描”,成功刻画出少数民族丰富真实的“自我”风采,实现纪录片话语方式的本位回归,赋予纪录片真正的人文色彩。
  一、自我寻找与时代观念
  纪实影像能触发人的思考,纪录片作为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不仅是影像语言与民族文化诉求的简单结合,也应是挖掘和提炼民族资源,在新时代的精神体系中整合民族元素,顺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观念。
  《香巴拉深处》创造性地使用散文化的叙事模式,通过散点透视,彰显出“秘境”的风光与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索。在洛桑丹增、巴尔机师徒与藏香制作技艺的故事中,巴尔机为藏香制作技艺倾尽心力。为了保证最好的藏香品质,去险要之地寻找珍贵药材,使用最原始费力的水磨研磨法,这种信仰般的工艺追求符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也贴合普适的价值观。片尾78岁的洛桑丹增最大的期盼是“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再断层”也具有极佳的精神启迪意义。该片中“劳动是生活的全部”“劳动起来就不知疲倦”等主人公的旁白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勤劳的认可相得益彰。在大力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社会,尊重和保护各族群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也是中国的绿色生态观。《乐园》一集中,崇尔乡村民通过夯土墙、加木栅栏、搭帐篷、附近守护等一切方式谋求与破坏农作物的梅花鹿群在一个空间内和谐共处。纳朗玛村格桑多吉一家,衣食住行与牦牛密切相关,严格遵循祖辈一年6次带牦牛牧场转场的传统,并深谙让牦牛全身为宝之道,有效地诠释了人与动物平等的相处模式。
  人类的情感共性不分民族,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确认,能够实现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泽仁拉姆远行北京前父母的不舍与担忧;成人礼仪式上的索朗拉姆,会吐槽妈妈为其编的粗糙辫子,也会为父母的辛苦流泪;疼爱孙女的奶奶季洪均,可以花24小时乐此不疲地制作秋梨膏。这些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呈现出群体共通的生活状态,将观众从理性思考的“看客”带入感性认知的“自我”中,关注于个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处理。
  二、主位视角与示范形象
   主位与客位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调查研究視角,前者指记录研究对象内部视野中的形态与事项,后者指用局外人的外部视野看待研究对象的文化。纪录片有记录历史的属性,它对主位视角的展现有着更高的要求。《香巴拉深处》拍摄总行程11万公里,无台本即兴实地挖掘故事选题,最大限度保证少数民族群体内部的本位话语立场。《香巴拉深处》每集都贯穿着主位视角的诉说,故事主人公面对镜头陈述内心独白,主角的述说恰到好处地连结着叙述的整个过程,呈现出流畅自然的亲切感,也降低了整部片子对外宣传的刻意动机。
  “榜样能促进鼓动、赋予能量,它的主观打造性传播被理解为更具关联性、更为可靠性的,并能被接收者记得更深,更能深化进行动。示范的形象通过各种方式左右着人们采纳其行为模式与思想理念。[1]”第五集《心愿》成功塑造了3位积极正面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加洋跋山涉水寻找藏纸的制作手艺,试图恢复手工藏纸的全套工艺,并尝试将自己拍摄的藏文化摄影作品印在藏纸上。热西才让丹走访80多个原始村落,记录了各地区原汁原味的声音与民谣歌曲,让传统与现代融合,打磨出传遍全球的世界音乐。格桑卓玛努力学习藏医药,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开设藏医诊所,造福一方百姓……许多与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关的信息,出于广泛的媒介符号情境深入示范,该片也以深厚的榜样示范效果对观众产生了正诱因。
  在“新闻钩”的影响下,观者的心理认同徘徊在三个不同的层次,最高级的便是对角色的代入,而观者的代入感来自故事的真实度与情感性。在第4集《相遇》中,来自捷克的马克斯与藏族姑娘次郎曲珍的爱情羁绊,赋予其幼子藏族+捷克民族的名字,传递出“大家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才是真正的家”的家文化,成为有关爱情的典范;美国人布莱恩一家7口定居川西,在接触生活的理念下成功开设户外体验旅游公司,家庭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成为教育成长的典范;德国的帕奈教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川西,首先发现全球兰花新品种四川芍兰,并将蔓越莓引进四川……《香巴拉深处》通过外来者的角色呈现将“他者”与“我者”成功串联,传达出开放包容的种族关系与友谊。
  三、文化认同与“边藏熔炉”
  文化维持着成员间持续不变的忠诚与归属,新身份的建构必然经历了一场新旧文化的互动博弈。对新文化的接收与否和其过滤功能息息相关。“认同”体现人作为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其群体对他的认知之间的关系,通常源于共同的集体记忆。其中,共同族群的精神影响着这一群体的身份确认,对一个人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
   《香巴拉深处》用真实通透的影像对边藏少数民族的身份确认和文化认同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展示。在画面效果上,溢出屏幕的动物五官,在前景穿梭的野生鹿群,被耀斑凝聚的女孩脸庞,镜子般透明的湖水,被白雪覆盖着的山峦,被植被包裹的蜿蜒公路……种种美丽景象作为川西边藏地区的文化符号在本片中展露无遗。于生活处,傈僳族采蜂人在长年驯养马蜂的漫长岁月中,产生出取舍有度的采集模式;彝族和羌族的祭司们,虽然来自不同民族,却有着一致的价值观——“所需皆在此地”;藏彝羌等各民族传统服饰与生活用品的呈现上亦有紧密的联系。千百年来,这些民族南来北往、迁徙交流,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家园,形成了“藏羌彝文化走廊”。正如《秘境》一集中的画外音
  “在不到三十公里的长度上,容纳了超过六千米的垂直高度,高山深谷之间,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民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
  “熔炉说”来自一项美国的移民开放政策,该政策认为不同种族的人都能被成功吸入美国,同时还能为正在诞生中的多民族国家性格作贡献。根据此观点,“边藏熔炉”的过程就是多民族的中国产生共同“中国身份”的形塑过程。虽然不会形成完全统一的文化,但一种随时代变化与之改变的文化认同,将成为不断更新的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异质文化相互对话、影响甚至改变彼此,使文化产生新内容,并在社会的诧异下,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毋庸置疑的主体文化。正如香巴拉在摆脱藏文化原始属性中,产生了新的因素。民族聚集区有更多国际人士与汉族人口,跨越族群的婚姻与家庭已是常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在说汉语等其他非本民族语言,便是铁证。
  四、结 语
  移动互联网的触手可及、5G技术的突破和即将来临的影像弥漫时代将改变历史思考的方式与思路,崭新的第三方媒介将开启一种全新的历史经验。如何有效地通过客观真实、丰富生动的少数民族影像,在民众记忆中重现历史以建构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凝聚成共识,促进并维护“想象社群”的国家民族身份,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简宁斯·布莱恩特著.石义彬,彭彪译.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08-110.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19-05-05
   作者简介:白恒双,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这种发展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分析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情况。通过探究社会化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来分析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原因,从而探究如何走出“手机人”的状态,这对于缓解媒介依赖症,减轻社会焦虑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媒介依赖症;朋友圈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摘要:市场经济下受众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标准,新闻注入市场化元素,催生着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梳理法制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并以南方都市报官微中2  039条法制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都市报中法制新闻报道议题煽情化和叙事戏剧化,总体呈现出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关键词:法制新闻;议题煽情化;叙事戏剧化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要:世界在飞速发展,城市在为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而采取多种策略,一些城市借助城市营销走在前面,成为大众眼里的“网红”城市,在网络上获得足够高的存在感,在线下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旅游。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在城市营销视域下,其通过哪些策略实现了城市知名度的大幅上涨和城市形象的深入人心,最后还将反思现有营销方式对未来城市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营销;市场定位;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视频混合剪辑作品是目前弹幕网站中非常热门的视频种类之一。它是利用他人在先作品再加以重新创作,剪辑出的有自己一定独创性的新的剪辑作品。但是这类剪辑作品在著作权上处于灰色地带,与在先权利人关系等方面常有争议,不但对在先权利人有利益损害,同时也束缚了混合剪辑创作人,影响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本文以弹幕网站的视频剪辑作品为例探析相关的著作权关系,并展望相应的著作权规制方法。  关键词:视频剪辑作品;著作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潜意识地向用户传递观念。掌握一定世界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对多数人世界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媒体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需占据主动权。微信在国内与国际的用户量不断攀升,通过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已经成为部分用户的习惯。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發布的微信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该公众号是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最后总结其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
期刊
摘要:新闻客户端是地市日报推进媒介融合的潮流之举。囿于人力、物力和传统思维等因素,地市媒体新闻客户端比商业公司运作的同类产品在传播功能的效果实现上要差一些,在市场和营收上面临更多困难。地市日报应真正运用新媒体思维,发挥内容专业生产优势,增加资源投入,做足本地化特色和加强市场运营推广,才能实现困境突围。  关键词:报纸新闻客户端;“前端”;运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数据新闻的出现与崛起,对体育新闻的报道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我国两家网络媒体发表的体育数据新闻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来探析体育数据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数据新闻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缺少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数据新闻可视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高水准数据库,与国外主流媒体仍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大数据;体育数据新闻;世界杯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季,栏目创新意识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保证,具体在节目定位、节目具体内容、节目录制环节,以及节目传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现。《经典咏流传》借鉴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优点,在普及传统诗词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达进一步升华。这些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文化;文学;诗词   中图分类号:G22文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信息的传播,互联网医疗时代的来临为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背景下,“丁香医生”以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的标题设置、排版样式、编辑团队、辟谣专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其传播现状及优势,探究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改善健康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健康信息;“丁香医生”;健康传播  中图
期刊
摘要:《都挺好》的热播再次掀起受众关于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影响的热议,而不同类型家庭中男女主人的相处模式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剧中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知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与虚伪、懦弱的男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看似是创作者站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男性形象的丑化,但深究其根本便会发现,四种不同的家庭相处模式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两性共存与共融的和谐模式。  关键词:《都挺好》;女性意识;人物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