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浅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期刊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学生情况参差不齐,教师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生物实验课中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在操作前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课在实验室里进行。有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理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实验课只占生物课的一少部分,教师一提上实验课,学生往往热情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一旦进入实验室,由于好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深化思维、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起到向导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技巧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
期刊
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其他科目的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在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节课的有效程度。根据笔者的观察:我们的课堂提问不够理想,使很多的课堂教学出现低效,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根据自己的总结,列举如下:  1.课堂提问过。自新课改以来,以前那种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直被抨击,而现在的有个别老师的课堂则走向了另一个极
期刊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開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思维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思维 创新教学  记得我从《语文新标准课程》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且还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实际实施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解决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
期刊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在“关注人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只是教方法,就象教练只教一些要求和规范,而训练是学生自己去用汗水和智慧去完成的。世界冠军的教练不一定是世界冠军。游泳教练,做示范动作,再让学生知道一些要领后,其他的就必须靠学生自己去练和悟。  那么,如何优化数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课堂模式 情境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创设为哪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簡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
期刊
语文是一门非概念、逻辑思维的科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的想象、体验、感悟,是课文、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理性地思考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多少折射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