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一号卫星研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航天器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z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捕风一号(BF-1)卫星是我国海上发射的卫星项目,为确保项目的圆满成功,针对项目的目标和特殊要求,分析了项目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在以往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规范、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研制过程中在集成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及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文章总结了项目研制管理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为后续航天器研制管理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轨道炮发射过程中在轨道上积累的热量,对轨道炮身管寿命、炮口初速、身管动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为避免不利效应在身管上累积,需要为轨道炮身管配备热管理系统.轨道上的热生成及主动降温分析工作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有限元工具才能完成,并需要较为复杂的软件操作.通过分析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热量累积的组成,获得轨道轴向上的温升,进而以典型轨道材料和轨道尺寸为基础,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了轨道径向及轴向的热传导方程,讨论了在轨道轴向和径向的温度场瞬态分布特性,基于二者的分析对比,讨论了在设计轨道炮热管理系统时,轨道温度场分析过程的简
电磁轨道炮的连发技术需要给其供电的脉冲功率源连续快速充放电.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对脉冲功率源中的高压电容器进行快速、可重复的充电操作,因此,充电电源的设计成为脉冲功率源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电磁轨道炮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级联式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这一电路拓扑,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高电压电容器的充电电源,将其充电过程划分成了恒流充电和恒功率充电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用于电压保持的浮充部分电路设计和基于能量平衡的MMC半桥子模块间动态均压部分的控制设计.基于设计结果,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充电过程
以某运载火箭发射系统为工程背景,根据火箭弹发射过程流场流动特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火箭发射装置发射流场分析模型.对发射箱迎气面上流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燃气射流对发射管位邻管的流场压强.通过实物样机的实弹射击试验获得该发射装置的振动特性和邻管压强测试数据,邻管流场压强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情况吻合良好,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试验获取的发射装置在不同弹种发射时的振动加速度规律基本可信,发射过程发射装置具有显著衰减效应,发射装置振动完全衰减的最大时间小于射击间隔,表明了发射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满足
为满足新型武器系统训练需求,通过半物理仿真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了一种新型弹炮结合武器系统模拟训练器.介绍了该模拟训练器的组成、功能和原理,详细论述了模拟训练器在训练方式、训练模式、训练科目规划、仿真训练功能、训练监控回放功能、训练评估功能等方面的设计;重点介绍了边缘云技术、多路高清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信息采集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该模拟训练器具备示教、训练、考核多种功能,仿真效果逼真,针对性强,费效比低,具备通用化、轻量化等特点,对同类模拟训练器的设计开发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从作战需求、使用寿命、使用情况、装备费效比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简要阐述了防空高炮武器系统升级改造的意义、方向和方法,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成果对现役防空高炮武器系统进行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可适应更多样化的作战需求、弥补装备不足、延长装备使用寿命、降低体系建设费用、满足市场需求;从信息化作战、搜索与跟踪能力、火力打击能力、伪装隐身能力、电磁兼容能力、“六性”和“三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造方向和思路,并简要论述了升级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可为防空高炮武器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现代战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无人机自主能力的不断提高,智能“蜂群”作战已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军事研究的热点.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智能“蜂群”作战正在从概念走向雏形,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作战模式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从无人机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出发,阐述了无人机从单机向智能“蜂群”的演变过程,介绍了智能“蜂群”的概念,论述了智能“蜂群”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蜂群”的作战优势和现阶段的主要投送方式.针对“蜂群”的智能化、集群化特点,重点分析了其应用场景、实战应用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智能“
高分辨率敏捷卫星是光学遥感卫星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近些年来各国争相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中国敏捷卫星起步较晚,但在短短10年时间获得了大量技术突破,完成了第一代、第二代敏捷卫星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技术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赶超.文章重点介绍了我国第一代敏捷卫星CAST3000平台和第二代敏捷卫星CAST3000E平台的技术特征和创新点,包括成像模式、敏捷控制方法、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轨自主任务管理方法等,并结合CAST3000E平台的首发星北京三号卫星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我国第二代敏捷卫星的能力水平,包括敏捷机动
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技术的原理性或工程性试验验证.文章总结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苏联、中国等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发展历程,对美国的“新盛世”计划、战术试验卫星系列,俄罗斯的“生物”卫星系列、“光子”系列,中国的实践卫星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系列等有代表性的试验卫星项目的试验目的和试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对试验卫星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规划、未来发展主要特点等.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先进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防空武器装备的无人化、智能化成为可能.基于无人机动平台和陆基近程末端防空武器装备的技术现状,阐述了无人防空武器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由无人机动平台、任务载荷系统和远程操控系统为基本模块的无人防空武器系统组成架构,建立了遥控式、半自主式和有监督自主式3种等级的操控方式.提出了由远程操控层、任务理解与决策规划层、任务载荷控制层和底盘控制层组成的分层递阶控制架构,可实现无人机动平台和任务载荷的自主控制.同时分析了无人防空武器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对防空武
卫星供配电系统是星上产生、贮存、变换、调节和分配电能的重要分系统,是卫星在轨运行的安全底线,而现代小卫星由于体积、重量和成本的限制,对供配电技术的要求尤为严苛.文章系统综述了近20年小卫星供配电技术的突破与跨越,重点对供配电体制、电源拓扑架构、储能技术、发电技术、变换技术、电力传输技术等进行了总结和应用成果论述,并结合小卫星任务需求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对未来小卫星供配电新技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