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职业教育学校把教育和职业生活分隔为两个阶段,对职业特别是职业技术的解释存在偏见,过分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特征。因而局限了职业教育,甚至把它误解为“低层次”的教育,某些未受误解的职业继续教育,则约定俗成地不提“职业”(如教师教育、干部培训就很少被认为是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意识。
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即学术型和技能型。职业教育最难的是师资问题,尤其是那些有着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目前在国内,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可是现在很少有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让学校学生到企业实际岗位上去实习。
第三,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很多中职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很好的人才上职高,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应该看做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是解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衔接渠道不畅通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四,专业设置陈旧并脱离市场:职业教育课程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未有机衔接,人才结构与需求存在差异,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组合机床操作技术、动漫产业等。职业教育过多地去模仿大学的学科教育模式,与生产和实践缺乏紧密结合,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
职业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的策略
首先,必须从办学理念上树立立足市场需求、狠抓办学质量、灵活培训形式、提升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理念。以这一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坚持在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不应当迁就不明智的或主观意志的盲目需要,这里不仅仅有个职业教育进行适应性改革的问题,而且还有个坚持稳健发展以超前意识估计社会需求形势变化的问题。
其次,要紧抓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培训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密切关注和多方收集来自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用人信息,并结合学校实际,对之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分析,确定学校专业课程发展战略,打造品牌专业。职业教育有必要致力于从目标到课程结构到内容到方法形式的系统改革,这种改革有必要进行双向拓展,既关注普通化普适性改革,支持并满足受教育者向提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增强办学的可持续性潜力,也关注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升,使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即能满足受教育者向提高层次发展的需求。
第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的联接。终身教育思想认为,人的一生应不断地接受教育,从人的发达和综合的统一性观点出发,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必须调和统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相加并不能构建良好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也要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使高职毕业生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高校继续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尽如人意,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仍有很多障碍,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高等职业学校深思自己的在高等教育系统及终身中的位置。
第四,实行开放式办学,凡是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愿望的人员都可以吸纳进来,针对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基础、个性特点以及从业愿望,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突出技能培训和实操能力培养,在培训手段上,可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技术手段,模拟工作场景,锻炼和培养学员解决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并密切与用人单位和其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还有一点,就是要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允许学员根据实际情况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在成人教育、成人基础教育以及成人职业性基础教育的领域有所作为,如果从性质上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从培养规格上兼顾不同层次,从培养方式上兼顾脱产与在职、一次性与分段培养,全日制与业余等多选择性,那么职业继续教育特别是专门性职业在科学创新技术更新形势下所迫切需求的继续教育,势必繁荣。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向下延伸,关注面向农村成人的职业基础教育、面向城市打工族的职业性基础教育、面向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性成人教育等,还将拓展出一个具有强势需求的大市场。
首先,有些职业教育学校把教育和职业生活分隔为两个阶段,对职业特别是职业技术的解释存在偏见,过分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特征。因而局限了职业教育,甚至把它误解为“低层次”的教育,某些未受误解的职业继续教育,则约定俗成地不提“职业”(如教师教育、干部培训就很少被认为是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意识。
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即学术型和技能型。职业教育最难的是师资问题,尤其是那些有着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目前在国内,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可是现在很少有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让学校学生到企业实际岗位上去实习。
第三,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很多中职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很好的人才上职高,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应该看做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是解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衔接渠道不畅通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四,专业设置陈旧并脱离市场:职业教育课程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未有机衔接,人才结构与需求存在差异,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组合机床操作技术、动漫产业等。职业教育过多地去模仿大学的学科教育模式,与生产和实践缺乏紧密结合,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
职业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的策略
首先,必须从办学理念上树立立足市场需求、狠抓办学质量、灵活培训形式、提升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理念。以这一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坚持在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不应当迁就不明智的或主观意志的盲目需要,这里不仅仅有个职业教育进行适应性改革的问题,而且还有个坚持稳健发展以超前意识估计社会需求形势变化的问题。
其次,要紧抓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培训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密切关注和多方收集来自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用人信息,并结合学校实际,对之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分析,确定学校专业课程发展战略,打造品牌专业。职业教育有必要致力于从目标到课程结构到内容到方法形式的系统改革,这种改革有必要进行双向拓展,既关注普通化普适性改革,支持并满足受教育者向提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增强办学的可持续性潜力,也关注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升,使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即能满足受教育者向提高层次发展的需求。
第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的联接。终身教育思想认为,人的一生应不断地接受教育,从人的发达和综合的统一性观点出发,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必须调和统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相加并不能构建良好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也要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使高职毕业生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高校继续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尽如人意,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仍有很多障碍,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高等职业学校深思自己的在高等教育系统及终身中的位置。
第四,实行开放式办学,凡是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愿望的人员都可以吸纳进来,针对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基础、个性特点以及从业愿望,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突出技能培训和实操能力培养,在培训手段上,可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技术手段,模拟工作场景,锻炼和培养学员解决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并密切与用人单位和其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还有一点,就是要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允许学员根据实际情况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在成人教育、成人基础教育以及成人职业性基础教育的领域有所作为,如果从性质上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从培养规格上兼顾不同层次,从培养方式上兼顾脱产与在职、一次性与分段培养,全日制与业余等多选择性,那么职业继续教育特别是专门性职业在科学创新技术更新形势下所迫切需求的继续教育,势必繁荣。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向下延伸,关注面向农村成人的职业基础教育、面向城市打工族的职业性基础教育、面向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性成人教育等,还将拓展出一个具有强势需求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