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恺蒂,心思已在文学之外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恺蒂,本名郑海瑶,记者、作家。1991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留学。曾任职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图书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国立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在《读书》《万象》等杂志发表大量专栏文字,代表作有《书缘·情缘》《南非之南》等。
  提及恺蒂,不熟悉的人大都会疑惑地问一句:“是老外?”从英伦三岛到非洲大陆,尽管恺蒂写下了许多异域故事,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她说这个名字是以前的英文老师取的,写文章时要有个笔名,就拿来用了。从在《读书》开设“英伦文事”专栏,到成为《万象》的“王牌作者”,再到写作有关南非的“异乡异闻”,一用就是近30年。
  这期间,恺蒂做过很多不同的事。从图书馆到律师行,从参与纪录片拍摄到为矿业公司进行融资谈判。而在这些“杂事”中,记者是她最喜欢的工作。读研究生期间,她就曾在上海新锦江大饭店蹲守,当过夜访马尔克斯的“狗仔队”;拍纪录片时,也是跑遍大半个中国采访调研;更不用说在英国、南非时和许多政治领袖、学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
  大概是因为她身上有着记者的气质,同行惜同行,《环球人物》记者与恺蒂的交流愉快而顺畅。你抛出一个问题,她能敏锐地抓住核心,不绕圈子,不耍花腔,也不会答非所问或故弄玄虚——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都是一个理想中的采访对象。
  小笼包和鲥鱼
  文如其人,或者说人如其文。南北半球走遍,各色人等见过,恺蒂拥有丰厚的炫耀资本,却从不用来装饰自己的个性。文化评论家毛尖说她,是“最天然无雕饰最满腔热情的人”。从英国回上海,朋友们一起吃饭,她做主点菜,就要了小笼包和鲥鱼,才不管两样菜能不能凑成一桌席。
  就像她的新书《小英国,大伦敦》,没有虚无的拼盘,就是小笼包和鲥鱼;没有矫揉造作的文艺腔,都是管饱下饭、地道醇厚的“实货”。
  比如开篇《一场公投,两个英国》,写于英国“脱欧”两天后。恺蒂写出了“退欧派”与“留欧派”的角力和博弈,写出了身边朋友们的惊诧、愤怒与失望,也写出了自己对“另一个英国”,对那些没受过太多教育的低收入人士的无知与隔膜。
  这是一个全新的恺蒂,褪去了文艺青年时期的最后一点多愁善感。在《小英国,大伦敦》里,她下笔更加从容,开始“论政”,开始“说事”,开始关注更大的文化与历史。对现在的她而言,“政治上的东西比文学上的东西更有意思”。
  她从《唐顿庄园》看贵族继承制;用花边小报检讨公众的“窥秘欲”;在烹饪节目中梳理美食的意识形态。她说丘吉尔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遗老”,充满了大英帝国情结,他的顽固不化和种族歧视,当年就与20世纪格格不入,现在就更显落寞,只有保守党议员们会时常摸摸老爷子铜像的左脚,以求好运。
  还有热心公共事务的查尔斯王子,不甘于深宫寂寞,不愿意袖手旁观,总是不屈不挠地用他那难看的“黑蜘蛛字体”,向政府部门发送“书信炸弹”。可惜作为未来的君主,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中立,所以他最大的行动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最大的贡献只能是不发表任何意见。
  她早年的文风曾经被形容为“一派英伦古典的低回浅唱”,一如她钟情的拉斐尔前派与世纪末绘画。而如今,曾经热衷的对象已被“打入冷宫”。当记者谈及她的改变,恺蒂坦言自己的心思已在文学之外:“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那些艺术家,世纪末那些唯美颓废的东西,现在我真是不感兴趣了。年轻时因为经历欠缺,更多地是从文学作品或别人的生活里寻找自己认同或希望经历的东西,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心胸和视野也在开阔,也就更有自信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看世界。”
  放眼乱观西洋景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怀念以前的恺蒂,怀念那些精致而细腻的“英伦文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恺蒂应邀,在《读书》开设“英伦文事”专栏。后来《万象》创刊,由好友陆灏掌舵,她又成了主笔。当时的很多读书人,都是透过恺蒂的文字一窥外面的世界,为她笔下的“英伦范儿”而心醉神迷。
  评论家们说她的文章“满纸唯美又满腹幽衷,寂寞伤怀又端庄内敛”,其实背后却有一段颇为艰辛的留学生涯。1991年4月,恺蒂赴伦敦“洋插队”。身处异域他乡,一切都要慢慢适应。“和许多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一样,勤工俭学的第一站肯定是打餐馆工。”每天早上6点工作到9点半,下午4点半工作到晚上8点。餐馆工做了大半年,又在一所小学校里做教师助理,管5岁小朋友的吃喝拉撒。而相对于打工的辛苦,写文章“就像在耕耘着一片小绿洲”,以此证明“自己的脑子并没有因为繁重的体力活而麻木。”
  干了一年多的体力活,恺蒂在圣马丁艺术学院的图书馆里找到了工作,终于“不用再脑袋朝下洗盘子,可以放眼乱观西洋景了”。于是,热门影片、本埠新闻,乃至社会运动、政坛消息,纷纷奔来笔底。
  恺蒂说:“文章就是读书、艺术和生活的结合。”她的写作总是从身边人、身边事谈起,从中透视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生。恺蒂特别提到一位叫吕贝卡的法国女孩,“她让我开阔了眼界,对我的世界观影响很大”。吕贝卡是个富家女,生活充满小资情调,回到伦敦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苦日子,为推广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交易四处奔走,被在巴黎的富人朋友们讥讽为“左派傻子”。
  通过吕贝卡和她的朋友们,恺蒂第一次有了全球化的视角。环保主义、多元文化、同性恋平权运动,反资本主义游行……她的写作渐渐地溢出“英伦”与“文事”之外,通过一篇篇长文,向国内读者传递着世界的风云变幻与思潮迭起。
  与文艺无关,与浪漫无缘
  好友毛尖对恺蒂有过精准的评价:“恺蒂的恺,是恺撒的恺;恺蒂的蒂,不是HELLO凯蒂的蒂。”她身上没有文人气和学究气,却有一副女作家罕有的胸襟和气魄。
  恺蒂生在安徽宿县农村,八九岁时才回到上海与父母团聚。她的父亲郑重是《文汇报》的知名记者,在对各种新鲜事的感知和探索上,恺蒂也颇有乃父风采。
  她从小就喜欢生物,初中时开始观察植物,看它们抽芽开花结果的情况,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里,还进行年度对比;她也喜欢做各种动物标本,热衷于解剖工作,甚至还给著名生物学家张香桐先生写过信。大学二年级时,她带着一名留学生室友去乌镇,在一条运河船上待了16个小时,“满船都是横七竖八躺着的人”。总之,她就是喜欢这种四处探险、步履不停的生活。
  2001年,看遍了“西洋景”的恺蒂,决定向另一个大陆进发。她跟随丈夫到约翰内斯堡筹建一个关于岩画艺术的博物馆,自此在南非扎根,一住就是10年。
  “这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激烈矛盾的地方”。南非10年,这是恺蒂最深刻的感受。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土地和最宜人的气候,却也有着最危险的城市;这里是出大英雄大豪杰的地方,但也有无数最消极不抗争的民众;它是彩虹民族,有11种官方语言,有最完美的宪法,但是因肤色而存在的歧视仍根深蒂固。
  “在南非的字典中,是没有中庸、单调、厌倦、无聊这样的字眼的。”如果说在英国,还可以隔岸觀火地细数别人家珍,或隔靴搔痒地幽他人一默。南非却不允许她再这样做。恺蒂收敛起轻灵的笔触,变得现实,变得入世。她的南非故事与文艺无关,和浪漫无缘,抢劫、艾滋病、种族歧视和贫富分化才是最现实的日常生活。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恺蒂结束了非洲的探险,举家搬回英国。人到中年,她早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为天下抱不平的理想主义也渐渐黯淡。恺蒂半开玩笑半自嘲地称自己是“香槟社会主义”(指在思想上为贫穷民众谋利益,但没有实际行动):“一边抱怨教育制度不公平,一边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学校;一方面要追求更为公平的世界,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自己生活上的舒适。”
  重返伦敦后,恺蒂一如从前,做很多不同的杂事:负责一个公益机构,推广中国的木刻版画;做一些商业咨询,特别是与非洲有关的合资项目;有时还参与一些小型纪录片的制作;当然,也继续写一些文章,采访一些学者,写一些游记,“虽然杂乱,但还是忙忙碌碌蛮充实的。”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她:“未来最想写的是什么?”
  她回答道:“我的生活一直不是太有计划性,很多事都是任其自然发生。写作也是这样。”
  没错,就这么自自然然地,30年里,读者随着恺蒂的脚步走遍了万水千山,跨越了南北半球。从文学到政治,从书本到现实,从第一世界的欧风美雨到第三世界的沧桑厚重,从文艺青年的小情小调到纵观寰球凉热的胸怀见识。就这么自自然然地,恺蒂的写作轨迹中,也叠印上了一代读书人眼界的成长和心境的变迁。
其他文献
王良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御者。驾驶技术非常高超。赵简子在当时权倾一时,地位崇高。有一次,赵简子让王良为自己的宠臣奚驾车去打猎。王良按照规矩来驾驶马车,然而整整一天,奚没有打到一只猎物。回去后,奚对赵简子说:“王良简直是天下最差劲的车夫!”  有人把奚的这句话悄悄告诉了王良。王良并没有恼怒,而是主动找到奚,向他赔罪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看到王良顺从的样子,奚勉強同意了。结果那天早上,奚
1月25日,美国权威科学期刊《细胞》杂志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去年底,世界上第一、第二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相继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第二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项目研究员孙强数度哽咽:5年多前,他与团队接到克隆猴任务,日夜照顾1000多只猴子,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实验失败……总之,克隆猴,真的很难。  很多人发问:克隆不是N年前的技术吗?克隆羊1996年不就诞生了
有一句法国谚语“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意思是“没有面包的日子漫长难熬”。在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面包中,最能代表法兰西的莫过于法国长棍面包(Baguette)了。中国人把它简化成了一个昵称——法棍,听着就那么接地气。  关于法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巴黎地铁的介绍资料上是这样记载的:19世纪末,也就是巴黎修建地铁的时代,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经常斗殴。由于传统面包几乎都
他创作的《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经典剧目长演不衰。  台湾舞台剧、电视、电影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从事戏剧创作30多年,代表作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2017年5月,由他执导、编剧的《水中之书》在北京保利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  “哥哥,现在这是不是快乐?”  “是吧。”  “如果现在就叫快乐,为什么叔叔不要我这样?”  ……  5月6日
插图 古谷  那天闲来无聊,用“高级”和“女人”作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立刻蹦出一堆人生指南——“女人要有气质才高级”“女人要独立才高级”“女人要理性才高级”“女人要有趣才高级”“女人要自信才高级”“女人要洒脱才高级”“女人要成熟才高级”……  正要发作,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嘛!又经友邻指点,在搜索框里输入了“高级”和“男人”,这才发现男人也不容易——“注重细节的男人最高级”“温柔的男人最高级
石勒目不识丁却尊重知识分子,懂得低调隐忍,最终自立为王统一北方。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进入所谓“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代。在众多胡族首领中,羯(音同洁)族出身的石勒(274—333)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石勒在家乡的时候,周遭颇有异象:树木皆呈铁骑之状,人参都长成人形,他在劳作时,耳边也常有鼙鼓之声。  石勒原本是西晋社会最底层的人,目不识丁,为人佣耕,甚至被卖身为奴,但他后来却成为后赵王朝(31
毗舍佉(音同区)是佛陀座下最杰出的在家女弟子之一。她出生在摩揭陀国一个富有的大家族,长辈们都德高望重。7岁的时候,祖父带着毗舍佉去拜见佛陀,并且第一次听佛陀讲法。毗舍佉和家人当下就开启了心灵智慧。  16岁时,毗舍佉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淑女,被舍卫大城内著名富商弥迦罗长者的儿子瓦达那相中。出嫁之前,父亲告诉毗舍佉几条为人妻子的箴言:一是不在外面讲家人的是非;二是不在家里说外界的是非;三是东西只借
他说,动作片日渐式微,都是中国人自己“作”的  人物简介:197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1995年参演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出道,代笔作有影视剧《太极宗师》《杀破狼》等。2008年,自导自演电影《狼牙》,2015年凭电影《战狼》获华鼎奖最佳编剧、最佳新锐导演。2017年,由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2》将于7月28日上映。  《战狼2》发布会结束后,吴京大步流星回到休息室,一坐下就向《
新电影《祖宗十九代》于大年初一上映,他在焦虑又迷茫的主角贝小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很少见到这样的岳云鹏,脸有点肿,眼圈有点黑,眼睛里还有红血丝。  见面前,工作人员已经给记者打好了预防针,“他刚在电视台录完节目,紧接着就是媒体采访,郭德纲执导的电影《祖宗十九代》马上就要上映,又是徒弟又是主演,他的宣传通告满满当当”。  各種忙、各种折腾,屋里的人都有些心疼,岳云鹏却说自己习惯了这样紧凑的节
青年星云  那是1939年的年初,農历还是戊寅年的岁末,天寒地冻,南京城外,满目萧瑟。几乎见不到行人的路上,突然出现一名农家女子,带着一个12岁大的男孩,在凛冽的寒风中疾行。  这男孩叫李国深,跟着母亲从家乡扬州一路寻父到南京。南京城已不是昔日的繁华金陵,日军大屠杀的创伤如刀斧,斩断了寻亲的希望。他只知道父亲靠一身素菜手艺谋生,便往一处处深山古刹寻去。及至最大的栖霞寺外,依然寻而不得时,他和母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