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移变化中获得色彩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声是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丰富色彩效果的和声显示了其发展和摆脱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迹象,是分析其作品风格特点、深入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的和声特点研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其使用的和声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方式和调式调性几个方面的剖析,分析出其注重和声横向的游移变化,进一步归纳出和声几个主要的特点,并揭示了和声作为印象派作曲家创作中所使用的主要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作品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印象主义;前奏曲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97-02
  【本文著录格式】张秋晨.在游移变化中获得色彩——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和声特点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2):97-98.
  一、使用丰富的和声材料和“非传统”的和声进行方式淡化功能和声体系
  和聲的本质可以从“色彩”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色彩性”或和声的色彩作用是一个从绘画中移植过来的术语,其含义是说和弦、和声进行以及一切多声部音乐纵向结合的音响效果;“功能性”或和声的功能作用是指和弦、和声进行因在调式音列中的不同地位而具有的稳定或不稳定性,通常也称之为调式、调性功能。“色彩”与“功能”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和声内部矛盾的表现,是左右整个和声发展史的一条基本规律。在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和弦、和声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传统和声体系中的规则得以突破,和声功能体系得以淡化。在《牧神午后》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扩大和弦范围,使用丰富的和声材料使得和弦音响并列与混合的现象超过了传统调性和弦结构的原则。它的和声材料既包括三度叠置的各种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高叠和弦也包括非三度叠置的各种不协和和弦。
  上图分别是第26小节和第34小节所使用的和弦。第一个是一个三度叠置的十一和弦,第二个则是一个非三度叠置和弦。类似第一个和弦的各种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在作品中频繁使用,使之具有了独立的意义。第二个和弦可以认为是一个二度叠置和弦,即以二度音程为基础进行累积构成的和弦。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和声进行的方式也得以前所未有的扩展了。和声进行的方式是以作曲家想要的音响效果为依据的,从而淡化了功能和声体系,如七和弦、九和弦像三和弦一样具有独立意义,不需要预备与解决,使用不协和音完全是因为它的色彩价值,使和弦中的每一个音都成为和弦中同等重要的构成音,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听觉感受的音响效果。下图是作品第62小节到第63小节的和声进行。首先是一个高叠的十一和弦,接着直接下行小二度进行到一个三和弦上。二度在功能和声中是最弱的进行关系,被称为意外进行。由此可见,作曲家力求摒弃传统和声进行中和声的解决方式,遵循自由的和弦进行方式和音响混合与并列的原则。
  二、强调和声的横向线条化进行
  强调和声的横向线条化进行是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频繁使用的和声进行方式。这种线条化进行主要表现为半音变化的连接关系,既有和弦中间音的游移进行,也有和弦根音的进行,这种横向和声变化的规律使得和弦间具有游移变化的色彩。
  上图所示的是第5小节到第7小节的和声进行,两个和弦的低音是由bB进行到#A,二者是等音的关系;两个和弦的七音由bA进行到#G,二者也是等音的关系。而中间两个音的进行为D下行小二度到#C和F下行小二度到E,皆为下行小二度的半音进行。再如第11小节到第19小节的和声进行。首先第11小节到第13小节的和声进行,第13小节为E大调的属九和弦进行到E大调的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模式,由此作品第一次有了调性的确立。如下图所示,追其溯源,这个属九和弦是经过前面三个和弦横向游移变化而得来。首先框1中F上行小二度进行到#F;然后框2中#F又下行小二度到F、A下行小二度到bA;最后,框3在七和弦的基础上叠加三度形成九和弦,并且在根音保持的基础上将中间三个音D、F和bA同时上行小二度进行到#D、#F和A音上。也就是说E大调的属九和弦是经过了和弦中间音动态的、连续的半音变化最终到属和弦上。
  接着第14小节到第19小节既包含了中间音的变化也包括了根音的半音变化。如下图所示,框1是第14小节到第15小节的和声进行,作曲家在第14小节最后的3/8拍上做了微妙的变化,将和弦三音#E下行小二度进行到了E上,接着在第15小节继续下行小二度到#D上,#D成为15小节的和弦的根音和低音。16小节到第17小节仍然是连续的半音下行连接,见框2所示,低音形成#B到B再到#A的下行半音变化。框3中的第二个和弦实际是在第14小节的基础上向上叠加三度音#D而成,这也显示了作曲家为了达到想要的印象效果自由使用和弦进行并置,况且这种自由是有据可循的;这里是中间音#E和#G保持不变,重升C下行小二度到#C、#A上行小二度到B的进行方式而得到的。这种半音的连接显示出了作曲家强调和弦之间的横向游移变化的色彩。
  三、以附加低音和四度进行增进和弦的流动性和紧张度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以附加低音的方式增进和弦之间的流动关系,同时连续的附加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又为连续的上行四度进行,上行四度的进行在传统和声中属于强功能进行,由此增强了和声的紧张度。如下图6是作品第79小节至82小节的和声进行,其中第二个和弦是在前面的三和弦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附加低音#C,第三个和弦是又在第二个和弦的基础上附加低音#F而成;同时,若只看和弦低音便是一组连续的上行四度的强功能进行。
  
  再如下图7是作品的第87小节至89小节的和声进行,也使用了附加低音和上行四度的和声进行方式。三个和弦依次在保持其所有音的基础上在和弦的下方附加了C和F,并且只看和弦的低音为G—C—F的连续上行四度进行,增进了和弦间的流动关系和紧张度。
  四、廣泛运用全音音阶
  在《牧神午后》中,德彪西力图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广泛运用人为的全音音阶,成为其音乐风格的特色之一。①如作品的第31小节是作品第一部分A部与中部对比部分B的小连接的开始处,此处的和声是由以#C为低音的全音音阶构成;第56小节是整首作品的对比部分B部的开始处,和声是以#D的等音bD为低音的全音音阶。见下图8。
  在第55小节到第58小节的旋律部分作曲家也使用了全音音阶来写,与和声相呼应。如下图9所示,这四小节使用了以bC为低音的全音阶的前四个音。再继续往后看,第61、62小节的旋律使用了以C为低音的全音音阶中的前五个音,只差一个G音就为整个全音音阶。
  五、结语
  音乐的印象主义有很多特点——甚至在技巧上的特点——是和文学与绘画的印象主义相同的,它同样不喜欢把各种观念作合乎逻辑的组合,同样喜欢对不同的色彩和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以德彪西为代表人物的印象派音乐如色彩和光线在绘画中一样,它的预期目的与音响和音色相关。《牧神午后》这部作品以色彩性因素统治着和声的结构和和声的进行,这种色彩性很大部分是在和弦的游移变化中所获得的和展示出来的。反过来,色彩性是作曲家印象和意境的抽象表达,作曲家也同样是通过色彩斑斓的和声材料、和弦结构,线条化的、流动性的和声进行方式及全音阶的运用为作品的“色彩”服务,以此来达到他的创作思维和预期的音响效果,这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彰显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用音乐表现手段去营造意境,超越直观世界并达到对印象纯粹美的把握和表现。
  注释:
  ①所谓全音音阶就是每两个相邻的音之间相隔一个全音,一个八度内等分为六个全音构成的音阶。
  参考文献
  [1]杨通八,张韵璇.和声复调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秋菊,姜国平.论德彪西《牧神午后》作品中的和声语言及手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82-86.
  [4]李芸.《牧神午后》的印象──谈德彪西的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1):46-50.
  作者简介:张秋晨(1996—),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研二在读,研究方向: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多所高校面临由综合性大学到应用型大学的转变,这对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这个背景分析了大学英语的现状与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高校在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企业紧密合
期刊
近期以来,艺术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对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有一些了解,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原因,当前,我区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学生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文中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今年,我在市直属学校对近千名在校学生进行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就造成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缺乏专业英语素养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尝试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这四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职业素质基础下英语专业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
期刊
摘 要:高职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教学是高职实训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我校模拟法庭教学实训功能,该课题拟从加大对模拟法庭及相关教学设施的建设及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行政诉讼模拟法庭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合理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求着力推进我系水政专业法律课程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拟法庭;实训教学  一、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改革的意义  水政水资源管
期刊
【摘要】《士兵的故事》是斯特拉文斯基从俄罗斯主义风格向新古典主义风格过渡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受到爵士乐的影响,在音高材料的组织、节奏和配器上都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过渡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也开创了斯特拉文斯基新的创作风格和特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适应战时的演出条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作品。而《士兵的故事》创作于1918年,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刊
【摘要】1600年至1750年,是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通奏低音”的应用。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音乐面貌,它的影响是强有力和深远的。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西方歌剧;发展;影响;《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器乐和民族音乐逐步交融、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新疆地区的音乐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音乐风格受到了音乐家们的关注和喜爱。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古筝艺术如今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古筝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独具一格的新疆音乐元素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新疆音乐元素更是打破了古筝的传统定弦、节奏节拍、风格样式等,其中古筝曲《西域随想》就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广西天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传统天琴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与当地的宗教、民族信仰相连,它与神、人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天琴要面对的是生存情景的转变,从当地宗教中必不可少的一件法器,转而成为一种表演乐器。本文从情感能量角度出发分析天琴的两种传承模式,旨在提高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情感能量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天琴;情感能量;非遗保护 
期刊
【摘要】想象是一种很奇妙的力量,可以使心中的形象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千变万化,斑斓不绝,而“随想曲”便是音乐中自由表达想象的一种音乐体裁。随着作曲家的一念一想,展现在听众眼前的音乐形象也随之变幻万千。本文试以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曲《新疆随想曲》为例,浅析该曲演奏中所塑造的各种意象之形。  【关键词】新疆随想曲;音乐形象;意象之形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产生的一种兼具“诗歌”与“音乐”双重特征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和独特性的审美价值,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旋律优美、词曲融合、和声丰富、伴奏效果突出,由此被称为是“艺术歌曲之王”。基于此,本文以优秀艺术歌曲《魔王》为例,在简要分析《魔王》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艺术特征,继而结合个人经验总结了《魔王》的演唱方式,由此深化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特征的认识,为更好地处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