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对西方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和提价销售,世界原油市场秩序大乱,导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对国际政治也产生了强大冲击。这次危机显示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利用集体力量制裁西方的能力,作为产油大国,巴列维国王更是看到了石油的作用和杀伤力,他积极响应,对油价作了大幅度调整,为此,伊朗成功地获得了近千亿美元的财富,在国际石油市场以及国际事务中发言的分量也随之增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权威受到了阿拉伯产油国的严峻挑战,不得不依赖于属于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的石油,有时为重新掌握对石油的操控权,只好屈尊接近伊朗。
第一次“人为”的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因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所导致的1979年~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殃及西方经济,由于伊朗石油工业几近瘫痪、伊拉克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的石油生产也大幅减产,全球市场每天都有约560万桶的缺口,致使油价从1979年的每桶13美元暴涨到1980年底的41美元,达到1970年以来的最高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了九个月,国际市场平均每天供应量减少330万至350万桶,最终将西方经济拖入了衰退的泥潭。
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到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都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石油权利的分散进而导致掌控石油权利的争夺所带来的石油市场混乱,使得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同样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尽管“革命”后西方制裁伊朗,但伊朗人深知,西方仍然需要伊朗的石油。石油不仅能给伊朗带来经济收益,也能带来政治收益。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后,充分依靠其能源优势,不断打破“伊斯兰革命”后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关系不断拉近。
当然,伊朗深知石油是自己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全部外汇收入的近90%),是杀手锏也是双刃剑,如果将石油作为一种武器,在伤及别国的同时,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伊朗在使用“石油武器”问题上也较为慎重。
在眼下的核危机中,伊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和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周旋,并时而发出动用“石油武器”和截断石油运输通道的暗示。伊朗丰富的油气资源的确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但伊朗会不会割断自己的血脉来与美国抗衡,要看是否到了以命抗争的地步。
中东第三
伊朗有两支军队——正规军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它们成立于不同的背景下,各自拥有独立的指挥系统和陆、海、空三军,这种情况世界罕见。
正规军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伊朗旧王朝建立的军队。旧军队哥萨克骑兵师师长礼萨·汗依靠这支武装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礼萨·汗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在他在位的16年中,军费预算增加了五倍多,军队人数从4万人增加到12.7万人。小巴列维更是继承了其父亲的衣钵,对军队建设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惜重金大量购买武器,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近30%,曾成为美国最大的军品采购客户。经过巴列维父子两代君王的扩充军备,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伊朗的总兵力达到约70万,坦克2000辆,战机440架,包括F-4、F-5、F-14、米格-29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机种,同时拥有海湾地区惟一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军。大量投入使得伊朗军队迅速壮大,成为帮助美国实现地区战略利益的“海湾宪兵”。而正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尽管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军队数量减少了近60%,整体实力大大下降,但两伊战争爆发后,依然顶住了强大的进攻,并很快将战线推进到伊拉克境内,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伊拉克苦战八年。
伊斯兰革命卫队成立于“伊斯兰革命”后,正像其名称一样,它的主要任务是捍卫“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成果,它也是“伊斯兰革命”奠基人霍梅尼的军队。“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新政权面临来自国外的威胁,国内政局也不稳定,而旧军队是前国王缔造的,尽管在“伊斯兰革命”的最后关头倒戈,成为推翻巴列维国王、使“革命”迅速取得胜利的催化剂,但其摇摆性或不坚定性也暴露无遗。因此,霍梅尼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这支“旧军队”,国王的悲剧有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必须有一支忠于自己和“真主”的军队来保卫“伊斯兰革命”的成果。所以他将那些热衷于“伊斯兰革命”事业的人组织起来,创建了“伊斯兰革命卫队”。但是,刚刚成立的卫队,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还难以肩负起捍卫和巩固革命成果的重任,原有的军队还必须依靠。
“伊斯兰革命”后,特别是两伊战争后,伊朗元气大伤,加上西方对伊朗实行严厉禁运,武器装备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军力大不如前。然而,从武装力量的人数、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作战指挥能力上看,伊朗的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国家中依然可以说是强大的。如果对其整体实力进行一个评价,应该是仅次于以色列、土耳其,与埃及不相上下,位居第三。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有限的外部渠道,自主研发武器装备,其导弹发展备受关注。客观地说,伊朗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导弹大国,目前至少拥有1000余枚近、中程地地导弹,特别是1998年7月试射成功的射程为1300~1500公里的“流星-3”中程导弹,可以覆盖整个海湾、中亚以及中东地区,可以攻击以色列以及美军驻扎在中东、海湾和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伊朗2002年起开始加紧研制射程2500公里的“流星-4”导弹,尽管俄罗斯在美国的压力下已停止向伊朗提供有关零部件和技术支持,伊朗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入短、中程导弹的自行研制,但该导弹的研制一直没有停止。同时射程在5000公里的“流星-5”也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2006年伊朗在军事演习中试射的“隐形导弹”,就是其导弹研发的新产品。由于伊朗的导弹生产形成了规模化,机动部署能力也大幅提高,能力和规模要比过去高出4~5倍。伊朗可同时部署至少20个“飞毛腿”和“流星”导弹发射装置,并在一小时内发射30~40枚。因此,可以说伊朗已具备大规模导弹打击能力。对伊朗的导弹打击能力,美国已将其列入与朝鲜一类,并称伊朗在2015年前后将成为有能力对美国本土进行攻击的国家。
在当今伊朗核危机的紧张气氛下,是否会发生另一场“海湾战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常常根据实力对比议论伊朗的军事能力是否会顶得住美国的进攻,或会否像伊拉克军队一样不堪一击。应该说,伊朗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代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两支军队的“血缘”不同(从一开始两支“军队”就存在与政权远近亲疏之分,“卫队”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嫡系”,而军队则为“旁系”),这种属性无疑造成军队和卫队之间的隔阂,从联合作战或是协同作战的角度看,在现代化指挥通讯水平(更不必说电子战水平)与美国差距甚大的情况下,严重制约着伊朗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从理论上讲,如果美国发动对伊朗的军事打击,美国可以在任何时间用任何战法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从持久战的角度来说,美国即便军事胜利后占领伊朗,其后所遭受的抵抗和反击不会比在伊拉克遇到的轻。而如果两伊的反美力量形成联合呼应之势,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处境将相当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