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灾难事故应激的现 状调查与教育和训练对策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开始越来越重视生命权保护和个人的生存质量。社会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灾难层出不穷,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影响,独生子女的家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三口之家的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都成为完整家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关爱生命、关怀人生已成了营造和谐社会、构建幸福家庭,促成社会稳定的重要砝码。人们已开始重视各种意外事件可能给人带来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关注灾难事故给人造成的心理应激压力。
  什么叫应激(strees)?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赖斯(Phillip L.Rice)在《压力与健康》一文中认为,应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种,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种,应激指的是一种主观反映。最后一种,应激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1]灾难应激(disaster strees)是属于环境应激的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技术和社会的灾祸之中。这种应激刺激是一种给人产生最为剧烈的应激刺激,通常造成灾难当事人产生高度的精神紧张,并通过个人的主观反映,造成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为了更好地认识灾难应激,我们先来了解灾难的类型和特点。一般来说,灾难主要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天文灾难、地质灾难、气象气候灾难、水文灾难、生物灾难等,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等。人为灾难包括家庭、工作、疾病以及人为制造的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灾难,如车祸、疾病、学习和工作压力、父母离异、亲人病故等。这些灾难对当事人来说,大都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突发的,极富震撼性、摧毁性的特点,常会造成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自我调适,常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应激后遗症状,并给灾难事故的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正是基于为了能帮助中小学生减轻偶遇灾难事故应激所产生的伤害,就此做了一次比较有意义的调查分析。
  
  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的灾难应激能力,本人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面对地处粤东的梅州,进行了一次与灾难事故应激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涵盖了一所高级中学、二所初级中学和三所小学,样本数530位学生。
  本调查问卷由五个问题组成。第一题着重于灾难过程中的心理反应调查。第二题着重于灾难中的救护意识调查。第三题着重于中小学应激教育必要程度调查。第四题着重于应激教育与训练可能给社会教育带来的影响。第五题着重于现阶段中小学应激教育状况调查。
  具体调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题:当你遇到灾难事故时,你的心理反应过程的顺序是怎样的?
  A.感到无助 B.自救
  C.镇静下来 D.恐慌
  E.帮助救人 F.想方设法逃离
  


  表1:遇到灾难事故时,心理反应过程出现的排列顺序表
  
  我们都非常清楚,每一种灾难都是一种最为剧烈的事故表现形式。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当学生遇到灾难事故时,最快出现的心理反应就是“恐慌”。由于心理反应过于恐慌,在强大的应激压力作用下,当事人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冲击,并造成判断力迅速下降,出现生理反应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和心理损伤,严重的还可以把当事人封闭在过于恐慌的心理环境中,形成终生都难于逃离的噩梦。难怪博乐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对恐惧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恐惧成为他们(受害者)的监狱,将他们和外部那个吸引人但又令人害怕的世界隔离开来。……结果,恐惧改变了受害者的现实生活”。紧跟“恐慌”之后出现的心理反应是“感到无助”。当人产生“无助感”时,会出现沮丧、意志消沉、反应迟缓或反应过急等情况。这对遇险的当事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由于无助感过于强烈,当事人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非理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形成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曾经发生在贵州的一座山区学校,晚自修下课时,有学生叫喊“有鬼”,部分学生产生了“怕鬼”恐慌,为了逃离形成恐慌的昏暗环境,造成了公共楼道过于拥挤,人群相互践踏而受伤、致死的情况。这就是“恐慌”和灾难发生时的“无助”所造成的人为灾难。
  第二题:当事故发生后,假如自己没有受过重的伤害,能得到最好的救护效果的方法排序是怎样的?
  A.找准自救、救人的办法 B.清除危险的事故障碍
  C.立即救人 D.镇静下来,认真观察事故现场情况
  E.马上离开危险事故现场
  


  表2:灾难事故发生时最佳救护效果的方法排列顺序表
  
  面对5个选项,如表2,受调查的学生54.2%认为,运用“镇静下来,认真观察事故现场情况”,会得到最好的救护效果。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调查结果。也就是说中小学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明白,当事故发生时,只要让自己尽快的“镇静下来”,好好地“观察事故现场情况”,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救护效果。从调查选项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有83.7%的学生把选择“马上离开危险的事故现场”放在最后。从这个结果中,明显可以透视出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救死扶伤”意识很强,也与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当本人反思时,总感觉有点疑惑。学生能救死扶伤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值得赞扬。但本人的调查样本中有一半多是小学生,年龄小、体力和能力都比较弱,如果他们面对灾难事故时,还把救人放在前面,把自我保护放在后面,对灾难救护来说将会带来多大的损失?
  第三题:现阶段,你认为是否有必须在中小学进行灾难事故应激心理训练?
  A.非常必要 B.必要
  C.有点必要 D.没大必要
  E.顺其自然 F.提倡自我学习
  


  表3:中小学进行灾难事故应激心理训练的必要程度调查统计表
  
  在6个选项中,如表3,其中包括了4个必要程度选项和2个不必要程度选项。在调查设定中,允许接受调查的同学采用多项选择。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调查样本产生需要选择的必要程度动机。根据调查结果,假如我们把调查中所有选定必要程度选项的学生累加起来,530位受调查的学生中就有491位学生认为现阶段的中小学进行灾难应激心理训练正“必要”、“非常必要”或“有点必要”,占受调查人数的92.6%以上。这正说明现阶段的中小学生正需要、甚至正渴望得到灾难事故应激心理训练和辅导。在调查的数据显示中,还有15.7%的学生正想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得到和提高灾难事故的应激能力。
  第四题:你认为学校加强灾难事故的应激训练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效果?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难于体现教育效果 D.没有效果
  


  表4:学校灾难事故应激训练的社会效果预测调查统计表
  
  为了了解学校的应激训练所带来的社会效果,特设定此题的调查内容。从调查结果看,如表4,可以清楚看到受调查的530位学生中,有323位学生认为学校进行灾难事故的应激训练能给社会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个结果也说明,我们进行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性的国民能力或技能训练和教育,恰当地利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将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学校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强大的国民教育功能,如果把知识教育与国民教育有机地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第五题:在课堂教学中,你的科任教师是否有过灾难事故应激方面的教育?
  A.课堂上遇到有关内容时会进行 B.教材中与灾难应激相关内容较少
  C.经常进行教育 D.课程太紧不可能进行
  E.没必要进行课堂教学
  


  表5:中小学科任教师进行灾难应激教育的情况调查统计表
  
  从问卷统计中,如表5可看出,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非常了解,研究也很透,只要遇到教材中有关灾难事故及心理应激方面的教学内容,都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查选项,有127位学生认为现阶段的中小学“教材中与灾难应激相关的内容较少”,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教师遇到了灾难、事故或心理应激相关的内容可以加强教育,但遇到这样的机会很少,就是遇到了这样的内容,教师的个人知识与能力差异、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深浅不同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同等因素,都将大大减少学生接受灾难事故应激的教育与训练机会。
  通过总结,中小学的灾难事故应激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灾难事故的知识普及和灾难事故的应激能力训练?
  第二、在中小学,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促进灾难事故的应激知识的普及和技能训练?
  第三、现阶段,中小学生的灾难事故的应激意识是否适应当今正确的道德伦理要求?
  第四、加强中小学生的灾难应激训练,对学生的能力养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什么好处?
  
  灾难事故应激的教育与训练对策
  
  (一)利用相关的课程,加强灾难事故应激教育
  灾难事故和心理应激知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心理学等。灾难事故的应激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了防灾、减灾、预防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等。根据2001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分析结果,“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仍较低,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为1.4%,但在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都较高……”。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小学生的灾难事故的应激教育,我们在继续重视课程教学中与灾难事故应激相关内容教学外,还必须挖掘各门学科与灾难事故及心理应激相关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灾难事故及心理应激知识教育。比如物理课中的《重力》教学,可以特别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惯性》教学中,可以加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教学。比如,生物课中《细胞》教学,可以引进干旱环境下生物脱水对生命的危害等教学,使学生通过掌握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强化科学与灾难事故的关系,为预防和防止灾难事故发生,减轻突发灾难事故给学生带来的应激,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校本课程
  学校周边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灾害和危险,为了更好地加强灾难事故的应激教育,我们可以根据周边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立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灾难事故应激能力培训。比如,在大城市和城镇周边的中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周边情况,设立《预防交通事故》的校本课程,加强交通的法规、法则教育,组织开展交通事故的调查和社会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预防交通事故的能力。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根据学校的周边自然环境,设立《预防自然灾害》的校本课程,介绍周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及遭遇灾难的当事人可能造成的心理应激等知识,提高学生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难事故应激给学生带来伤害。在暑假放假前,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预防溺水的讲座,通过加强学生了解怎样可以避免溺水,遇到同伴溺水怎样呼救,怎样保护自己,并告知当遇到危急之时,事故见证人可能出现的一些应激行为,并教会学生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克服应激伤害,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等。平时,还可以开设防火、防灾等讲座,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
  (三)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灾难事故的应激训练
  加强灾难事故的应激训练,是预防灾难事故的未雨绸缪的最好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体力和意志力培训,比如体育课教学。还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演练,利用专业人员的正确指导,进行全校性的防火、防灾的应激演习,强化学生预防意外事件的能力。在学校举办的灾难事故演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受控式的灾难应激演练。这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灾难事故应激能力和防灾减灾知识,还可避免因偶发的灾难事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不良的应激伤害。这是预防灾难事故和减轻学生心理应激的最佳的训练方法。我们还可以把灾难事故应激教育与学校的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德育之中,营造出良好的灾难事故应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会自救和救人,在体验“救人”和“被救”中,让德育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感性。
  (四)加强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
  学校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和珍惜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形成顽强追求生命存在的意识。通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升灾难事故中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各种的生命故事和生存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命有价值,怎样的生存有意义,更好地明白当灾难事故无情袭来时,怎样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怎样会产生灾难事故应激,怎样的心理应激适中,怎样的应激会造成伤害,形成正常的心理应激水平和正确的保护生命、追求生存的道德伦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