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和蔡元培校长是谁成就了谁?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1916年9月1日,身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收到中国驻法使馆转来的电报。电报是时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长的范源濂发来的: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由此,蔡元培最辉煌的时期到来,并且因为他对大学教育体系的创立,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教育史。
  
  北大曾经的腐败
  
   这个范源濂,在1912年,当蔡元培就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时,曾聘他出任教育部次长。因为范源濂并不属于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因此蔡的邀请在国民党内引起一些反对之声,但蔡元培坚持己见,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
   不想,四年以后,两人的位置刚好倒了过来,这回是任教育部长的范源濂来邀请蔡元培了。
   以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开始计,当时北京大学建校仅仅18年。京师大学堂,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硕果仅存的产物,成立初衷是痛感国家实力孱弱,力图引进新学来振兴国势。但是,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边有一个学生坐自用人力车(洋车)来上课……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在1919年,他曾这样说道:“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他对学生们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造就北大一代辉煌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然而起初陈独秀并不领情。因为他正在专心办杂志,而杂志是在上海办。但蔡的诚意和胸怀最终说服了陈独秀,使他决定将《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有了后来以北京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如开放女禁,给予女生同等入学权利),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五四运动”
  与蔡元培的进退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
  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3日,时任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得知中国政府准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亲自赶赴蔡元培家将密电内情告知。当晚,蔡即召集学生代表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向他们通报消息。学生们得知消息群情激愤,原定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的游行,遂提前至5月4日举行。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当天晚上,在火烧赵家楼后,有32名学生被警察逮捕,其中有20名是北大学生。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蔡元培的营救方式,是去当时执政的段琪瑞所敬重的一位前辈家中说情。那位老先生表示这事情难度太大。于是,蔡元培从晚上9点一直坐到12点也不肯走,直到人家表示愿意一试。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蔡元培的一生中,曾辞过几十次职。他自认是一学者,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官,他也绝不会以辞职要挟谁,他只是感到深深的“自伤”。
   但这一次的辞职,产生的社会震荡远超出蔡元培所想。从北大到北京学界,“挽(留)蔡”竟成了难以平息的学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表示与蔡元培同进退,北京市各中专以上的校长,也全部提出辞呈。在这种压力之下,蔡元培终于于7月答应回校复职。
  蔡元培后来曾说:自己“居北京大学校长之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伟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这样评价蔡元培:他曾经做官做到国民党的中常委,但他不是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曾被人利用;在学术上,他曾有过伦理学等方面的论述,但远远比不上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他将北大办成了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其他文献
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建,晚年洋务,在接近生命的终点之时,这位垂暮老者再难有发奋之举。更何况,在历史的大赌局中,他输得身败名裂。他只能将再造国家的希望寄托于更为年
抗美援朝前线药品奇缺。通过一封神秘的举报信,警方成功破获了3000盒盘尼西林走私案,被查扣的稀缺药即将运往朝鲜前线拯救伤员。不料,随着对药品检测的不断深入,机警的公安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在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刚刚离开有趣的幼儿园课堂,一下子面对枯燥无味的书本,难免觉得乏味,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幽默
转战陕北,既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极为困难的时期,也是极其辉煌的时期。毛泽东以其超人的胆识,娴熟地驾驭和指挥对敌作战,以弱胜强,终于赢得了扭转战争全局的主动权。这个
如何在安抚酒店供应商的不满情绪与扩太联盟之间寻找利益共同点,成为携程经营模式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How to appease the dissatisfaction of hotel suppliers and expand
两万五千里长征,关键在于行,其他可以说也都是围绕行。除了走路,女性同男性一样,还要面对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吃饭、穿衣、睡觉等等。  这些女性她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行军速度慢曾引来不满    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性,准备时间并不充裕。在一些女性的印象中,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  她们每人带7.5公斤的东西,其中包括2.5公斤粮食。所有的东西被打成一个背包,外加一个挎包,里边装着几
从粉碎“四人帮”起,大学招生将恢复考试制度的说法就开始广为流传。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人心所向。渐渐地,“传说”变成了国内各大报纸上刊登的“新闻”。1977年10月22日,
战场上,石达开是曾国藩的苦手。  本来两人用兵,一善用正,一善出奇,各有千秋。  可曾国藩自出兵以来,遇石达开,始一败再败。他与石达开第一次交手,是在湖口。那时,他率湘军水师,势如破竹,直扑湖口。石以大船载沙石,沉堵航道,于湖口西岸扼一隘口,湘军水师突入,被石氏堵塞隘口,分割在外江和内湖,分别击之。  曾国藩因座船被夺,文牍俱失,愤而投江,被左右救起,棹入陆营。此后,石氏已占江西大部,曾氏被困于南
Cuil计划以社交网页搜索重整旗鼓。据称,它的核心功能可以搜索比其他引擎更多的网页,是谷歌的三倍。一年前,搜索引擎Cuil走向了发布台。被热捧为“谷歌杀手”的它,却因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