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桥段”作为影视圈内的一个新词而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桥段”无论是用来向经典致敬,还是拿来恶搞,都必须注重剧情与桥段的完美统一,保证影片故事构架的完整性,才能让老“桥段”在新影片中赋予新内涵,从而提升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桥段 恶搞 解构 建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13
近年来,“桥段”作为影视圈内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而被人们所熟知,这个词虽然已被广泛运用,但还不能算作是正式的电影学术语,只是电影圈内人士约定俗成的称谓。
一、“桥段”溯源
追根溯源,“桥段”一词出自港台地区,指的是影视作品的情节片段,泛指艺术作品的片段。而余双生先生在《“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桥段’,译自英语的‘bridge plot’。 Bridge本义是‘桥’,引申义指‘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等义项,这两个单词合起来,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具体地说,一部新影片采用了老影片中曾经出现过的某一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等),这种被‘借用’或‘化用’的表现手法都可称为‘桥段’,其中,有些表现手法几乎成了流行‘桥段’”。通过这种手法,大多数“桥段”都在经典影片中孕育而生,它们通过对某些影片中所呈现的经典动作、表情、场景、台词、情节内容进行不断地解构,继而在新的艺术表达语境中建构出新的内容。
二、“桥段”的使用——向经典致敬
电影诞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电影技术从再现到表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电影艺术史中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那些比较经典,比较流行的电影表现内容或者表达方式为观众所熟知、铭记,当它们呈现在新的艺术语境中时,可以立刻唤起受众脑海中存留的印象,让人们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感受到“桥段”重组后带来的新寓意和新内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只要情感内容真实感人,人们对它的创作手法并没有太多的苛求。这为新影片套用老模式(如美国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模式),新内容借鉴老桥段,提供了一个宽容的空间和环境。在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发展道路上,那些经典作品散发着永恒魅力的同时,也招致后来者的不断挑战,当然这种挑战,更多表达的是后来者向经典的致敬。在周星驰的作品《功夫》中,有很多武打场面都与《魔戒》和《黑客帝国》似曾相识,不仅如此,他以往的喜剧作品中富有鲜明周氏风格的桥段也是随处可见,周氏搞笑风格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人,向周星驰本人致敬。
三、“桥段”的恶搞——《大电影之数百亿》
“桥段”不只用来向经典致敬,也被拿来恶搞——作者用借鉴、改造原作的方式在模仿原作的同时取笑原作,使其完全成为独立于原作的作品。恶搞电影的拍摄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好莱坞到韩国,再到中国香港电影市场,恶搞片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电影类型。
这种恶搞虽然能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片的娱乐效应,但却不能一味地追求喜剧效果,而忽视影片本身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让娱乐消解了所有的内涵和寓意,最终失去影片应有的艺术魅力。在市场机制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制片商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谋取高额的票房收益,不惜重金力邀各类知名影星加盟演出,在对一系列经典“桥段”进行拼贴硬凑后,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只有笑点没有内涵,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商业大片”。
利用经典桥段进行恶搞,以无厘头的形式对一些经典的桥段进行戏仿,创造出影片的黑色幽默效果,提高人们观影乐趣的同时起到讽事喻世的作用,无疑是恶搞片向经典致敬的最佳表现。2006年贺岁档的恶搞喜剧片——《大电影之数百亿》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影片围绕一个买房的故事,对国内外各类知名影片、电视剧以及一些媒体事件逐一进行恶搞,在保证故事构架较为完整的前提下,将一系列被恶搞后的段落串了起来。片中,由曾志伟饰演的因炒房而家破人亡去卖烤乳鸽的香港人,姚晨饰演的大龄被弃女青年和黄渤饰演的过气明星,同时陷入了一场购房陷阱。故事穿插着三位主人公在《阿甘正传》、《花样年华》、《十面埋伏》、《天黑请闭眼》、《雏菊》、《功夫》、《无间道》、《黑客帝国》、《断背山》、《我的野蛮女友》等二十多部经典电影片段中的无厘头表演,用恶搞的形式让观众在欢悦的同时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虽然,演员的表演荒诞不经,恶搞的内容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电影之数百亿》的确做到了用幽默的态度来感染观众,用恶搞的形式来讽刺现实性的问题,揭示出当下“买房热”的社会热点话题,这对于以往的恶搞影片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四、“桥段”——从恶搞到经典
“桥段”大多都来自于经典影片,无论是用来向经典致敬还是拿来恶搞,都应注重剧情与桥段的完美结合,保证影片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容纳了经典“桥段”的影片并不意味着它只是穿着经典外裳的效仿品,而不会夺人眼球,没有丝毫出彩之处。相反的,只要“桥段”用得恰到好处,能让观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体会到影片本身的寓意和内涵,提升整部剧作的价值,这样的影片也一定会被誉为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好“桥段”的运用是对已有的经典不断地进行解构,再结合艺术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将那些被解构的“桥段”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进行建构,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寓意。
参考文献
[1]余双人——“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咬文嚼字[J].2008(05):19
[2]邱冬梅——也谈“戏仿”与“恶搞”。 社会观察 [J].2006(08)
作者简介
吴静,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桥段 恶搞 解构 建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13
近年来,“桥段”作为影视圈内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而被人们所熟知,这个词虽然已被广泛运用,但还不能算作是正式的电影学术语,只是电影圈内人士约定俗成的称谓。
一、“桥段”溯源
追根溯源,“桥段”一词出自港台地区,指的是影视作品的情节片段,泛指艺术作品的片段。而余双生先生在《“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桥段’,译自英语的‘bridge plot’。 Bridge本义是‘桥’,引申义指‘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等义项,这两个单词合起来,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具体地说,一部新影片采用了老影片中曾经出现过的某一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等),这种被‘借用’或‘化用’的表现手法都可称为‘桥段’,其中,有些表现手法几乎成了流行‘桥段’”。通过这种手法,大多数“桥段”都在经典影片中孕育而生,它们通过对某些影片中所呈现的经典动作、表情、场景、台词、情节内容进行不断地解构,继而在新的艺术表达语境中建构出新的内容。
二、“桥段”的使用——向经典致敬
电影诞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电影技术从再现到表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电影艺术史中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那些比较经典,比较流行的电影表现内容或者表达方式为观众所熟知、铭记,当它们呈现在新的艺术语境中时,可以立刻唤起受众脑海中存留的印象,让人们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感受到“桥段”重组后带来的新寓意和新内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只要情感内容真实感人,人们对它的创作手法并没有太多的苛求。这为新影片套用老模式(如美国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模式),新内容借鉴老桥段,提供了一个宽容的空间和环境。在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发展道路上,那些经典作品散发着永恒魅力的同时,也招致后来者的不断挑战,当然这种挑战,更多表达的是后来者向经典的致敬。在周星驰的作品《功夫》中,有很多武打场面都与《魔戒》和《黑客帝国》似曾相识,不仅如此,他以往的喜剧作品中富有鲜明周氏风格的桥段也是随处可见,周氏搞笑风格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人,向周星驰本人致敬。
三、“桥段”的恶搞——《大电影之数百亿》
“桥段”不只用来向经典致敬,也被拿来恶搞——作者用借鉴、改造原作的方式在模仿原作的同时取笑原作,使其完全成为独立于原作的作品。恶搞电影的拍摄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好莱坞到韩国,再到中国香港电影市场,恶搞片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电影类型。
这种恶搞虽然能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片的娱乐效应,但却不能一味地追求喜剧效果,而忽视影片本身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让娱乐消解了所有的内涵和寓意,最终失去影片应有的艺术魅力。在市场机制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制片商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谋取高额的票房收益,不惜重金力邀各类知名影星加盟演出,在对一系列经典“桥段”进行拼贴硬凑后,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只有笑点没有内涵,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商业大片”。
利用经典桥段进行恶搞,以无厘头的形式对一些经典的桥段进行戏仿,创造出影片的黑色幽默效果,提高人们观影乐趣的同时起到讽事喻世的作用,无疑是恶搞片向经典致敬的最佳表现。2006年贺岁档的恶搞喜剧片——《大电影之数百亿》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影片围绕一个买房的故事,对国内外各类知名影片、电视剧以及一些媒体事件逐一进行恶搞,在保证故事构架较为完整的前提下,将一系列被恶搞后的段落串了起来。片中,由曾志伟饰演的因炒房而家破人亡去卖烤乳鸽的香港人,姚晨饰演的大龄被弃女青年和黄渤饰演的过气明星,同时陷入了一场购房陷阱。故事穿插着三位主人公在《阿甘正传》、《花样年华》、《十面埋伏》、《天黑请闭眼》、《雏菊》、《功夫》、《无间道》、《黑客帝国》、《断背山》、《我的野蛮女友》等二十多部经典电影片段中的无厘头表演,用恶搞的形式让观众在欢悦的同时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虽然,演员的表演荒诞不经,恶搞的内容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电影之数百亿》的确做到了用幽默的态度来感染观众,用恶搞的形式来讽刺现实性的问题,揭示出当下“买房热”的社会热点话题,这对于以往的恶搞影片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四、“桥段”——从恶搞到经典
“桥段”大多都来自于经典影片,无论是用来向经典致敬还是拿来恶搞,都应注重剧情与桥段的完美结合,保证影片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容纳了经典“桥段”的影片并不意味着它只是穿着经典外裳的效仿品,而不会夺人眼球,没有丝毫出彩之处。相反的,只要“桥段”用得恰到好处,能让观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体会到影片本身的寓意和内涵,提升整部剧作的价值,这样的影片也一定会被誉为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好“桥段”的运用是对已有的经典不断地进行解构,再结合艺术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将那些被解构的“桥段”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进行建构,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寓意。
参考文献
[1]余双人——“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咬文嚼字[J].2008(05):19
[2]邱冬梅——也谈“戏仿”与“恶搞”。 社会观察 [J].2006(08)
作者简介
吴静,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