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主导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管理评价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抗凝管理服务(AMS)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及出血/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

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连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901例[男472例,年龄(64±11)岁],术后常规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脑卒中风险高者会延长华法林使用时间或长期服用华法林。所有患者均由专职护士对抗凝进行管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为学习曲线期(甲组,n=295例),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为成熟期(乙组,n=606例)。比较两组的出血/缺血性事件率、T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波动指数(达标后的最大INR值-达标后最小INR值-1)。

结果

乙组出血/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7.4%对11.5%,P=0.045),INR滴定时间[(8.9±5.1) d对(10.4±4.7) d,P<0.001),INR波动指数(0.64±0.54对0.75±0.53,P<0.05)均低于甲组,乙组TTR(73%±20%)则高于甲组(66%±20%),P<0.001。

结论

护士主导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管理,经过学习曲线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的TTR窗,减小INR值的波动性,降低出血/缺血性事件。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腋静脉穿刺组(试验组)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对照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及
期刊
期刊
目的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与左心耳血栓相关。观察经皮左心耳封堵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阜外医院单一病房的CHADS2评分≥1分的成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予以经皮左心耳植入术,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有效性主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复合终点。安全性主要终点为大出血、心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