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生观;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23—01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要面临更多的人生困惑,比如学习上的困难,考试中的失误,与人交往的困难,早恋的迷惑,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等等,这一切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的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时期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是,为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还应利用原有的课程,通过挖掘原有课程中的资源,在常规化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是人文学科,具有最为丰富的文化、情感等精神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
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有如下体会:
首先 ,以情激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以及活着要干什么。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又是在长期娇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遇事畏缩不前,做事优柔寡断,缺乏接受挑战的勇气,与新型社会“思考敏锐,富有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相去甚远。为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非常重要。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助于他们克服这种心理。比如《崇高的理想》,就是一篇谈理想的美文。文章指出,一个人没有生活目标是可悲的,一生没有追求就是虚度年华,并且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为崇高理想而奋斗拼搏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就一定要使学生明白,只有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有生活的原动力,才能激发生活的热情,才会有奋斗拼搏的勇气。从而消除其生活的盲目性,增强其生活的勇气。
其次,以正纠偏,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正如居里夫人所言:“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从小没吃过苦,历练太少,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稍有不顺心,便会一蹶不振,精神颓废,自暴自弃。面对这种状况,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能振作起来并最终成为著名作家,不仅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更是能够克服挫折的体现。类似这样的课文都极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可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再次, 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是需要交往的;并且,也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消除人的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却不断地在减少。居住环境的改善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封闭的家庭也造就了不谙世事、不会交往的孩子。很多中学生在家中唯我独尊,在学校和社会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很难与同学相处。高一教材中的《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中的触龙、邹忌,都是很懂得与人交往的艺术的。触龙能准确掌握太后的心理,采用迂回的战术,终于使太后从“盛气揖之”转为喜笑颜开,使赵国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邹忌为了说服齐威王,精心设计了一个颇含寓意的小故事,以委婉的手段达到了讽谏的目的。教这样的课文,就要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学习触龙、邹忌高超的交往艺术,学会了解别人、研究别人和走进别人心灵的本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除此之外,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等写作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在宣泄与反省中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得到呵护与净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23—01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要面临更多的人生困惑,比如学习上的困难,考试中的失误,与人交往的困难,早恋的迷惑,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等等,这一切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的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时期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是,为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还应利用原有的课程,通过挖掘原有课程中的资源,在常规化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是人文学科,具有最为丰富的文化、情感等精神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
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有如下体会:
首先 ,以情激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以及活着要干什么。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又是在长期娇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遇事畏缩不前,做事优柔寡断,缺乏接受挑战的勇气,与新型社会“思考敏锐,富有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相去甚远。为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非常重要。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助于他们克服这种心理。比如《崇高的理想》,就是一篇谈理想的美文。文章指出,一个人没有生活目标是可悲的,一生没有追求就是虚度年华,并且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为崇高理想而奋斗拼搏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就一定要使学生明白,只有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有生活的原动力,才能激发生活的热情,才会有奋斗拼搏的勇气。从而消除其生活的盲目性,增强其生活的勇气。
其次,以正纠偏,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正如居里夫人所言:“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从小没吃过苦,历练太少,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稍有不顺心,便会一蹶不振,精神颓废,自暴自弃。面对这种状况,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能振作起来并最终成为著名作家,不仅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更是能够克服挫折的体现。类似这样的课文都极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可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再次, 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是需要交往的;并且,也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消除人的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却不断地在减少。居住环境的改善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封闭的家庭也造就了不谙世事、不会交往的孩子。很多中学生在家中唯我独尊,在学校和社会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很难与同学相处。高一教材中的《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中的触龙、邹忌,都是很懂得与人交往的艺术的。触龙能准确掌握太后的心理,采用迂回的战术,终于使太后从“盛气揖之”转为喜笑颜开,使赵国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邹忌为了说服齐威王,精心设计了一个颇含寓意的小故事,以委婉的手段达到了讽谏的目的。教这样的课文,就要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学习触龙、邹忌高超的交往艺术,学会了解别人、研究别人和走进别人心灵的本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除此之外,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等写作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在宣泄与反省中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得到呵护与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