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历史中的中国电影发展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节点上,梳理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电影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形成了五个“新”的段落变化,包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暗中推动进步电影发展的“新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的新规则“新创建”,改革开放探索主旋律与多样化关系的“新时期”,面向世界展现中国电影的新面貌、市场化逐步成熟的“新世纪”,近年来进入中国电影学派、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平视世界电影自身创造新主流的“新阶段”等。在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始终成为引领中
其他文献
[摘要] “考古学理论与艺术考古”课程希望指导艺术院校史论类研究生以拉丁美洲史和中、南美洲考古专题为切入点,系统掌握现代考古学经典与前沿理论知识,从而令传统上侧重于历史、语言的文献史料研究路径实现一种新的关键转向。该课程的支撑材料为拉丁美洲考古的相关收获。借此着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差异极大的认识跨度和背景条件下提升对各类艺术遗存的发现和解释能力,逐步形成独立于传统历史学之外的专业化研究新思维。同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直以来深受世界各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影响既丰富了本土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思维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艺术家们陷入失去中国本土性的泥潭之中。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各类艺术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在这时代大潮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品格,是笔者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空间互
1990年,已为九秩老翁的林风眠在东京西武百货店举办其一生最后的画展时,依旧不忘1930年日本之行的情景:“在东京遇到了横山大观先生以及石井柏亭先生为首的日本艺术家及友人,我们之间进行了非常亲切的交流。”[1]时光荏苒,自林风眠第一次踏上日本土地至今已90余年。2021年是林风眠逝世30周年。1930年,林风眠率团赴日进行艺术教育视察,并在东京举办“中华民国国立西湖艺展”(以下简称“西湖艺展”),
公共艺术具有文化地标式的力量,在展现城市文化、弘扬地方精神、树立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公共艺术也已经成为凸显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尺,矗立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尽情彰显着城市品格。这些独立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的塑造、材质的表达、色彩的调取中都蕴含着地域的文化象征,其独特的审美语言诉说着社会集体愿景和公众的精神需求,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现代
中国文物市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后于明清之际得到较快发展,至民国时期逐步趋于成熟。[1]从古代至近代,文物市场曾先后被称作古董市场、古玩市场、古物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物流通仍延续传统方式,以私家店铺为主体,民间分散经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文物收归国有,当时的大部分文物店铺被合并重组,转为公私合营的方式,对文物实行统购、统销,主要用于出口创汇[2]及服务国家经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