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教师做好示范朗读的作用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对不同语段读出不同的语气,所流露的感情就会有所不同。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 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 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教师应对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4. 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宜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大自然的美”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中的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结论
  总之,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语文生活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针对一种主动式热电热泵相变蓄热装置,在不同工作电压和不同热源温度下测试其蓄热和放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电压和不同热源温度时,该装置的蓄/放热时间以及蓄/放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中相机渗透的教育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甚至数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信息量非常大,纵横面也很深、很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教育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艰巨的。  关键词:语文课信息教育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情感因素做动机”。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的是让学生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对课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上活跃着一大批被ST、PT的上市公司,它们的股票被积极炒作,大受追捧,严重背离了市场规律,违背了市场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市场的管理者和越来越多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交感阻滞(HTESB)对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3%戊巴比妥钠兔耳缘静脉麻醉后,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将非抗凝的自体动脉血
目的:探讨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 Bodin,1902)的早期鉴定方法。 材料和方法:利用溴甲酚紫乳固体琼脂酵母提取物(BCP-MSY)培养基对20株保存的疣状毛癣菌菌株产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粗浅学识及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及运用,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验,以此请教于教育界前辈及同仁。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 语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是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学生为主体”,其前提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把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能的
摘要: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措施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开发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
为了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省委第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2009年度教育部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认真做好全省教育系统典型与经验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