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作为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山西三大产业轻重比例失调,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型地区的金融运行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地区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把山西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和思考。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一)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旺盛,在市场需求刺激下,资源型产业始终在山西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001年到2011年,采矿业增加值从146.28亿元增加到3835.7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9.27%提高到63.44%,同期,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由154.82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由79.76亿元增加到295.01亿元。2011年末,上述三类产业组成的资源型产业家族,合计工业增加值达5375.75亿元,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91%,占到地区生产总值47.84%。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步伐缓慢
山西长期片面发展以资源型为主的资源型经济,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使山西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造成山西产业结构失衡、粗放、低效,产业发展绩效也十分低下,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2011年山西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7%、59%、35.3%,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种植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二产业超重型特征突出,优势产业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原煤、生铁、建材等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产量占全省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大大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产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5%。
(三)资源性产品长期以来占据着山西省区域贸易的主体地位
从国内贸易情况看,山西省能源外调量逐年上升,2011年能源外调量达到58887.3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外调量达42608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外调量的72.4%,电力外调量达2761.1万吨标准煤,占比为4.7%,洗煤外调量达7199万吨标准煤,占比为12.2%,焦炭外调量达6319.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10.7%。
从出口情况看,长期以来,资源性产品在我省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山西的出口产品以煤焦等矿产品和不锈钢、金属镁、玛钢等金属及其制品为主。2011年,山西省海关出口总额为54.28亿美元,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9.76亿美元,占36.4%,矿产品出口额为13.05亿美元,占24.04%,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为4.13亿美元,占7.61%,石料类非金属矿物产品2.48亿美元,占4.57%,这些资源性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排在全省海关出口量的第一、二、四、五位,并且与进口额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二、山西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过多地集中于资源型行业
从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看,主要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市场导向不够。截止2012年末,山西省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320.74亿元和966.05亿元,居全省金融机构行业贷款总量的第一位和第五位。此外,资源型产业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支配着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影响着相关辅助部门的发展特征,形成了一批服务于资源型产业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矿山及洗选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金融服务于经济,这种经济要素的流向也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2012年末,全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这五个行业合计贷款余额为8436.5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7.61%。从新增贷款投向看,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有60.07%、69.9%、61.59%、89.5%的新增贷款投向以上五个行业。
(二)资源型行业的信贷集中的挤出效应
由于资源型等资源型行业具有高利润、高收益特点,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这些行业,导致了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挤出效应。例如,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为-1.14亿元,投向教育行业的为-1.03亿元,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业的贷款为-0.35亿元,三项贷款较年初下降2.52亿元。
(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目前山西省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比重远远大于直接融资,2012年,山西省融资总量为2796.96亿元,其中金融机构的贷款新增额为1926.35亿元,占68.87%,直接融资额占到融资总额的比重为31.12%。从上市公司情况看,2010年山西省股票筹资额为52.61亿元,占到直接融资总额的6.04%,而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融资比例很低。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为818亿元,占直接融资总额的93.9%。总的来看,企业并没有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效地利用起来,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金融支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配合,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配合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综合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首先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把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从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次,财政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产业转型风险补偿、技术改造基金等方式,对支持产业转型的金融机构给予合理的补偿,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最后,要将两方面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二)加强信贷投放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人民银行要强化引导,积极制定符合区域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和措施,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利用政策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发展的信贷投量,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要发挥再贷款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优化,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现金融性投入有较大增长
一是稳步发展货币市场,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二是完善企业上市推动机制,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对现有已经上市的公司,要鼓励其加大项目储备,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多种资本操作方式,吸收本区域及跨区域的优质资产,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力发挥上市公司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助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考核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指导和督促金融资源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围绕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积极培育规范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引导和规范电子支付、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工具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国库职能服务公共财政、服务社会民生的功能,强化国库直接支付政府性补助资金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满足农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一)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旺盛,在市场需求刺激下,资源型产业始终在山西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001年到2011年,采矿业增加值从146.28亿元增加到3835.7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9.27%提高到63.44%,同期,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由154.82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由79.76亿元增加到295.01亿元。2011年末,上述三类产业组成的资源型产业家族,合计工业增加值达5375.75亿元,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91%,占到地区生产总值47.84%。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步伐缓慢
山西长期片面发展以资源型为主的资源型经济,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使山西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造成山西产业结构失衡、粗放、低效,产业发展绩效也十分低下,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2011年山西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7%、59%、35.3%,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种植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二产业超重型特征突出,优势产业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原煤、生铁、建材等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产量占全省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大大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产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5%。
(三)资源性产品长期以来占据着山西省区域贸易的主体地位
从国内贸易情况看,山西省能源外调量逐年上升,2011年能源外调量达到58887.3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外调量达42608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外调量的72.4%,电力外调量达2761.1万吨标准煤,占比为4.7%,洗煤外调量达7199万吨标准煤,占比为12.2%,焦炭外调量达6319.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10.7%。
从出口情况看,长期以来,资源性产品在我省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山西的出口产品以煤焦等矿产品和不锈钢、金属镁、玛钢等金属及其制品为主。2011年,山西省海关出口总额为54.28亿美元,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9.76亿美元,占36.4%,矿产品出口额为13.05亿美元,占24.04%,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为4.13亿美元,占7.61%,石料类非金属矿物产品2.48亿美元,占4.57%,这些资源性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排在全省海关出口量的第一、二、四、五位,并且与进口额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二、山西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过多地集中于资源型行业
从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看,主要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市场导向不够。截止2012年末,山西省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320.74亿元和966.05亿元,居全省金融机构行业贷款总量的第一位和第五位。此外,资源型产业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支配着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影响着相关辅助部门的发展特征,形成了一批服务于资源型产业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矿山及洗选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金融服务于经济,这种经济要素的流向也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2012年末,全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这五个行业合计贷款余额为8436.5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7.61%。从新增贷款投向看,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有60.07%、69.9%、61.59%、89.5%的新增贷款投向以上五个行业。
(二)资源型行业的信贷集中的挤出效应
由于资源型等资源型行业具有高利润、高收益特点,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这些行业,导致了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挤出效应。例如,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为-1.14亿元,投向教育行业的为-1.03亿元,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业的贷款为-0.35亿元,三项贷款较年初下降2.52亿元。
(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目前山西省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比重远远大于直接融资,2012年,山西省融资总量为2796.96亿元,其中金融机构的贷款新增额为1926.35亿元,占68.87%,直接融资额占到融资总额的比重为31.12%。从上市公司情况看,2010年山西省股票筹资额为52.61亿元,占到直接融资总额的6.04%,而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融资比例很低。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为818亿元,占直接融资总额的93.9%。总的来看,企业并没有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效地利用起来,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金融支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配合,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配合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综合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首先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把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从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次,财政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产业转型风险补偿、技术改造基金等方式,对支持产业转型的金融机构给予合理的补偿,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最后,要将两方面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二)加强信贷投放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人民银行要强化引导,积极制定符合区域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和措施,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利用政策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发展的信贷投量,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要发挥再贷款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优化,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现金融性投入有较大增长
一是稳步发展货币市场,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二是完善企业上市推动机制,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对现有已经上市的公司,要鼓励其加大项目储备,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多种资本操作方式,吸收本区域及跨区域的优质资产,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力发挥上市公司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助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考核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指导和督促金融资源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围绕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积极培育规范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引导和规范电子支付、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工具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国库职能服务公共财政、服务社会民生的功能,强化国库直接支付政府性补助资金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满足农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