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入点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是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是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就会“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也能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进而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通过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对于“如何找到最佳切入点”有了很多理性上的认识。
一、从导语入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必然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便是这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在执教《春》时,开篇就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杜甫有一首绝句写道(师生齐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道(师生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这种日子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又是一幅什么样子呢?”于老师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两首古诗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课文,走进语文。我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刘欢的一首《好汉歌》导入:“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该不该出手?怎样出手?出手的结果如何?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就理出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住了故事的情节。
二、从文眼入手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要所在,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章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但是文章的窗口,往往也是文章结构的枢纽。它像人的眼睛一样特别传神,通过它可以窥见作品的主要内容。文眼何处寻?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或重点段中寻找。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即是文眼,它点明了课文的主题,也引起了下文。抓住了这个感情枢纽,后文所要表现的“父爱子”“子爱父”就易于理解了。可以这么说,文眼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好比鱼网的“纲”与“目”,抓文眼就抓住了“网纲”,千千万万的“网目”就在把握之中了。
三、从关键词句入手
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唐弢的《琐忆》,开头引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此为纲线,抓“俯首甘为”可带起“初会鲁迅”和鲁迅爱护青年的四件小事;抓“横眉冷对”可引出“攀附阔老”等讽刺国民党政府的三件小事,这样全文一个中心(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两面内容、七件小事的整体脉络便一目了然,易学难忘。可见,抓住了这些牵动全文的关键词句这个切入点,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就可以随文融入其中了。
四、从线索入手
实践表明,以抓线索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从线索切入。所谓抓线索,就是抓住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宁鸿彬老师在教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就是这样安排的。读课文前,宁老师提出要求:“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给这篇重新拟写一个标题。”读完课文,学生拟题之后,宁老师提问:“大家拟的这些标题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可采用。那么,本文为什么要以‘七根火柴’为题呢?”当学生说出本文写的就是七根火柴或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之类的答案时,宁老师提问:“本文开头部分是几段景物描写,这些内容和火柴有没有直接关系呢?”通过阅读、研究,师生共同把这一部分关于草地风云莫测的景物描写,总结为“需火”之后,宁老师提问:“课文描述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接触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经过研读课文,师生共同把这一段总结为“献火”以后,宁老师提问:“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这一部分课文,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经过研究讨论,师生共同把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总结为“送火”。当然,上述只是这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大致轮廓,但完全可以想见,有了这个大致轮廓,就可以把其他教学内容挂在这条线索上了。
五、从构思入手
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有位老师在教授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时,就从构思入手,设计几个连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求见韩太尉。为什么要见韩太尉?——我已见过欧阳修,却没有见过太尉;而太尉是如此的了不起,我非常仰慕。为什么要见那么多的人呢?——因为我游历了山川,还要见见人。为什么要游历山川、见识名人呢?——因为我要“养气为文”。经过这几个问题讨论之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自然就清楚了,对于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也就明明白白了。抓住作者的思路来引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师总是能够就着图案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所谓的切入点),对能不能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至关重要。所以,成功的、高效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课文的切入点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从导语入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必然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便是这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在执教《春》时,开篇就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杜甫有一首绝句写道(师生齐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道(师生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这种日子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又是一幅什么样子呢?”于老师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两首古诗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课文,走进语文。我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刘欢的一首《好汉歌》导入:“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该不该出手?怎样出手?出手的结果如何?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就理出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住了故事的情节。
二、从文眼入手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要所在,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章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但是文章的窗口,往往也是文章结构的枢纽。它像人的眼睛一样特别传神,通过它可以窥见作品的主要内容。文眼何处寻?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或重点段中寻找。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即是文眼,它点明了课文的主题,也引起了下文。抓住了这个感情枢纽,后文所要表现的“父爱子”“子爱父”就易于理解了。可以这么说,文眼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好比鱼网的“纲”与“目”,抓文眼就抓住了“网纲”,千千万万的“网目”就在把握之中了。
三、从关键词句入手
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唐弢的《琐忆》,开头引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此为纲线,抓“俯首甘为”可带起“初会鲁迅”和鲁迅爱护青年的四件小事;抓“横眉冷对”可引出“攀附阔老”等讽刺国民党政府的三件小事,这样全文一个中心(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两面内容、七件小事的整体脉络便一目了然,易学难忘。可见,抓住了这些牵动全文的关键词句这个切入点,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就可以随文融入其中了。
四、从线索入手
实践表明,以抓线索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从线索切入。所谓抓线索,就是抓住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宁鸿彬老师在教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就是这样安排的。读课文前,宁老师提出要求:“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给这篇重新拟写一个标题。”读完课文,学生拟题之后,宁老师提问:“大家拟的这些标题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可采用。那么,本文为什么要以‘七根火柴’为题呢?”当学生说出本文写的就是七根火柴或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之类的答案时,宁老师提问:“本文开头部分是几段景物描写,这些内容和火柴有没有直接关系呢?”通过阅读、研究,师生共同把这一部分关于草地风云莫测的景物描写,总结为“需火”之后,宁老师提问:“课文描述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接触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经过研读课文,师生共同把这一段总结为“献火”以后,宁老师提问:“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这一部分课文,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经过研究讨论,师生共同把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总结为“送火”。当然,上述只是这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大致轮廓,但完全可以想见,有了这个大致轮廓,就可以把其他教学内容挂在这条线索上了。
五、从构思入手
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有位老师在教授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时,就从构思入手,设计几个连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求见韩太尉。为什么要见韩太尉?——我已见过欧阳修,却没有见过太尉;而太尉是如此的了不起,我非常仰慕。为什么要见那么多的人呢?——因为我游历了山川,还要见见人。为什么要游历山川、见识名人呢?——因为我要“养气为文”。经过这几个问题讨论之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自然就清楚了,对于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也就明明白白了。抓住作者的思路来引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师总是能够就着图案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所谓的切入点),对能不能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至关重要。所以,成功的、高效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课文的切入点有着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