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韩处处》中的“苦力”一词看夏目漱石的中国认识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满韩处处》一译为《满韩漫游》,最初于《东京朝日新闻》连载,是夏目漱石受到当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裁中村是公的邀请,于1909年9月2日到10月17日参观游览“满鲜”时的随笔。自小对汉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怀有深深的敬仰,但在他这部随笔里,通过“苦力”一词的使用和对中国“苦力”的刻画,处处都能感到他在中国体会到的现实和期待的巨大落差。
  关键字:《满韩处处》、“苦力”、夏目漱石、“中国认识”
  《满韩处处》是夏目漱石于1909年9月2日到10月17日参观游览“满鲜”时的随笔。他原本计划游历大连、旅顺、熊岳城、营口、汤岗子、奉天、抚顺、长春、哈尔滨、平壤、京城,但到旅顺时中途放弃。自小对汉诗文有着浓厚兴趣的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怀有深深的敬仰,但在他这部随笔里,通过“苦力”一词的使用和对中国“苦力”的刻画,处处都可以感觉到他在中国体会到的现实和期待的巨大落差。
  一、夏目漱石和汉文学
  夏目漱石自小受到汉文学的熏陶,有着雄厚的汉文学基础,1881年他从东京府立第一中学退学进入专门教授汉学的二松学舍学习了一年汉学,那一年他只有十五岁。他在《木屑论》中写道:“我儿时诵读唐宋数千言喜做文章。”在《文学论 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爱读汉文典籍,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我对文学定义的认识都是从阅读《左国史汉》等汉籍时掌握的。”“如果文学的定义如我从汉籍中所学的那样,我一生都应该努力追求之,绝无任何悔意。”“尽管我的汉文学功底尚浅,但我还是可以毫不愧色地说对汉籍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力。我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上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水平不比汉文学差多少,但总是感觉两者差别很大。”他说,在学习能力方面,阅读英语和阅读汉籍不相上下,可为什么自己在“好恶”方面却明显偏向了汉籍,用英文写就的文学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可见,对夏目漱石影响最大的不是日本文学,不是英国文学,而是汉文学。虽然他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又有过英国留学经历,但都未曾动摇过他的文学根基。
  二、《满韩处处》中“苦力”一词的使用和对“苦力”的刻画
  “苦力”是旧时对体力劳动者的蔑称。夏目漱石在《满韩处处》这部游记中对中国的体力劳动者没有使用“体力劳动者”、“劳动者”这样的称呼,而是直接音译了汉语词的“苦力”,并且在对中国“苦力”的形象进行刻画的时候,这样写道“河岸上聚集了许多人,不过大部分都是中国的苦力,一人看起来真是肮脏,两人聚在一起更加肮脏寒碜,这样许多人聚在一起真是太不像样儿了。”
  在参观豆油厂时,他这样描述道:“苦力们规规矩矩,体格结实,有力气,也很能干。如果只是去看看光景,给人的印象挺好。他们背上扛的大豆袋子,好像不比米袋子轻。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背着大豆袋子,缓慢地来到这里的三楼。倒空了一袋又一袋。不知一共有多少人接连不断地来到这里,从来都是同一个步调,同样的态度,相同的时间,甚至连间隔时间几乎都相同。”“他们从坡道的一边上来,又从坡道的另一侧下去。上来的人和下去的人在坡道的途中左右对面时,也很少搭话。他们就像一群没有舌头的人,默默地从早到晚,持续着扛着这些沉重的大豆袋子,上到三楼,再从三楼下去。那种沉默,那种机械性的运动,那种忍耐和精力,几乎是一种命运的反射。”“看到这赤裸的苦力的身体时,我忽然想起了汉楚军的故事。昔日让韩信从胯下钻过去的豪杰肯定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的腰部以上的肌肉结结实实地裸露着,脚上穿着用牛皮缝制成的硬靴子。”
  作品中对“苦力”的描写被认为是夏目漱石基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歧视性表现,这受到了日本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批判[2]。
  其中,韩国的研究学者朴裕河认为,突出苦力的肮脏和不洁,这植根于帝国主义的国家卫生思想,代表了其帝国主义正当化的主张[2][3]。《满韩处处》的中文译者王成认为,将“体力劳动者”直接使用中文“苦力”一词来使用,体现了当时受到欧美歧视的日本知识分子阶层对待中国人的歧视意识[2][4]。
  美国研究学者Fogel Joshua则认为,分析夏目漱石对中国人是否怀有好意没有任何意义,看似具有歧视性的表达手法,只不过是描写现实的手法而已[2][5]。其理由是,像这样的表达是出于“讽刺”,作品中不仅有侮辱,还能看到对中国人的赞赏[2][5]。
  而米田利昭则评论认为,作者有通过贬低“苦力”来诙谐戏谑式地诋毁中村是公等人的意图[2][6]。而伊豆利彦则认为,这是处于国家权力影响下的文学家在表现手法上绞尽脑汁的结果,是滑稽式的文体[2][7]。
  朝日新闻文化组记者牧村健一郎这样推测,夏目漱石完全知道在满铁公司的全面支持下游历旧满洲的社会性意义,所以为了使文章不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性文脉,而选择了轻松的同窗会旅行似的剧作文风,一些歧视性的表达也正如小说《哥儿》中一样,是戏剧式的夸张表达。而且,从小亲近汉诗文,对中国文化怀有敬仰之心的夏目漱石乘旅游兴致说些过头的话,不能认为其是出于歧视性感情。
  三、现实与期待的巨大落差
  与以上观点有所不同,笔者则认为《满韩处处》说明了有着很深汉文学修养的夏目漱石在中国的旅途中对现实中国的厌恶和对古代中国形象的缅怀。在这篇随笔中,夏目漱石在描写了苦力们肮脏的面孔和身上的臭汗,嘲讽了中国城市的污秽与庸俗之余,却在参观豆油厂时,对苦力们发达的肌肉和协调的劳动技巧投以赞美的目光。“看到这赤裸的苦力的身体时,我忽然想起了汉楚军的故事。昔日让韩信从胯下钻过去的豪杰肯定就是这样的人物。”对中国的歧视并没有取代汉文学修养颇深的作者对汉文学中的古代中国形象的缅怀。“我一看到这骡子,立刻想起了三国志。很像玄德乘坐的马。”作者在旧满洲的旅程中依然不时地联想到他所读过的汉籍中的词句,并对那些留有古代中国印象的事物抒发情怀,这是他所热爱和熟悉的中国,与苦力的肮脏,城市的恶俗都是无缘的,是跨越了遥远的时空距离二残留下来的古代中国的辉煌印记,尽管这印记只是在旅途中偶尔进入眼帘,但却代表了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更本质意义上的中国。
  汉文学典籍构筑起了夏目漱石心目中古代中国的光辉形象,其精深微奥的文辞、壮美宏大的意象给自幼在其熏陶下长大的夏目漱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但是甲午战争暴露了现实中国落后的一面,他一时间还不敢相信,那片曾无数次被想象过和仰慕过的盛唐诗人笔下的乐土,那个三国豪杰和水浒英雄的故乡已经被贫困和战乱折磨得面目全非。这突如其来冲进视野的中国的现实与他的期待相差是如此之远,以至于不能不为之失落和恼怒。
  参考文献
  [1]李光贞《夏目漱石和汉文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泊功《夏目漱石<满韩处处>中的歧视表达和写生文》、《函馆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纪要》第47巻、2013年。
  [3]朴裕河《民族同一性和性―漱石·文学·近代》crane图书出版、2007年。
  [4]王成《夏目漱石的满洲游记》、《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頁。
  [5]Fogel,Joshua A.(1996).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anese Rediscovery of China:1862–1945. Stanford Unversity Press.
  [6]米田利昭《漱石的满韩旅行》、《文学》第9卷、1972年。
  [7]伊豆利彥《漱石和天皇制》有精堂、1989年。
  王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3142013020
  唐燕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3142012012
其他文献
夏季拖拉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频繁作业时如使用不当,容易发生故障和事故。而在夏季拖拉机故障和事故中,拖拉机因为“水”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故障和事故尤为突出,因此,夏季
干窑镇地处浙北嘉善县中部,交通便捷,民风淳朴,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全镇区域面积38km2,耕地面积2133.3hm2,辖9个行政村,全镇131个村民小组,8075户2.5万人,拥有农业机械6577台,农机总动
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由原有的藏书楼模式逐渐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服务模式也由原来的手工服务模式改变为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模式。作者通过分析用户的多元化需
油菜是全球的主要油料作物,是仅次于大豆、排名第二的植物油和油粕原料。我国是世界油菜第一生产大国,油菜已成为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浙江省是
摘 要:本文主要就针对道路施工中路面破坏的类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总结出造成道路施工中路面出现破坏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些破坏原因,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道路施工的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道路施工;路面破坏;应对措施;原因;类型  为了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加大了对道路的建设力度,目前城市中道路施工已经较为普遍,而路面施工则是道路施工
近年来,江苏省泗洪县坚持以现代农机装备武装现代农业,以现代农机化技术提升现代农业,以现代农机化知识培训现代农民,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县拥有拖拉机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