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发表了《敬业与乐业》的著名演讲,启发学生怎样对待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时光荏苒,虽然国情、社会环境几经变迁,但这篇精彩文章蕴涵的“敬业乐业”的哲理,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争创一流业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敬业需心无旁骛
怎样才叫敬业呢?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里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概括起来,敬业就是要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
心无旁骛,须体现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上。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其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放到大处说,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矢志不移的先锋战士对共产主义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以共产主义事业为自己唯一的、终生的事业。正是怀抱这样的信念,身处死囚牢狱、备受酷刑折磨的方志敏,写下了烛照千秋的信仰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心无旁骛,还须体现在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认可中。正如梁启超所讲“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这告诉我们,工作都是可敬的,都值得我们尽全力去做。正所谓“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职业的神圣,唯有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对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迹。刘少奇同志当年握着掏粪工人的手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这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热爱,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作为党员干部,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何岗位都可以大显身手,任何舞台都能够展示风采,任何工作都可以创造业绩。综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凡是干出成绩的,往往并不是因为岗位的高贵,而是对自己从事工作的高度的“敬”。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从事事业的意义,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这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综观永川发展的实际,大部分人都是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而要让发展的大机器运作起来,要让森林进城、现代大城市和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的正是这种对工作无条件的“敬”的精神,需要的正是将自己的才能和热量毫无保留发挥出来的创业激情。只有铆紧了一颗颗小螺丝钉,才能保证全区发展的大机器运转良好。
■ 敬业需尽职尽责尽心
梁启超先生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就是乐趣。”敬业和乐业,在表征上,都体现为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从《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到对待工作的“三尽”:尽职、尽责、尽心。
先说尽职。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权限范围内和服务对象面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做了没有。每个党员干部的职务有高有低,工作范围有宽有窄,服务对象有多有少,不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处在什么工作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但对工作全力而为的要求不能变,把工作尽力做到最好的宗旨不能忘,否则即是失职、渎职。古人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党和人民给了你职务、岗位和相应的待遇,那么你就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所精通,能够主动去精通和掌握胜任本职工作的政策法规、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具备深刻认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核物理专家邓稼先曾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种精神,就是尽职。
再说尽责。尽责就是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明白自己的工作在单位这个大事业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竭尽所能干得完满的工作态度。共产党是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员遍及社会各个岗位。如果每个党员都能够自觉履行党和人民交付的一份责任,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本职工作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意义,就能生发出干好事业的激情,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清末翰林院士张元济说,“言或自生天趣,事当曲尽人情”,说的就是为人做事都要尽善尽美。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举了个例子,百丈禅师教训弟子说,“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共产党人需要的就是这种“一事未善,寝食难安”的工作作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天祥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梁启超所说的“怕的是我这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都是责任使然。
尽心,就是要满腔热忱、全副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沉心静气,甘于平凡,甘于默默无闻,才能埋头思考,想着如何把手中的工作干得更好,而不是一心想着别人的金饭碗,想着偷懒取巧走捷径,那最终将适得其反。
■ 敬业最终要乐业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同时,乐业与敬业是互为前提的。乐业需敬业,敬业才能乐业。
乐业就是要从工作中找出乐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梁启超先生所说道理就是要学会从工作中找出乐趣。
首先,乐业要善于发现工作的不断发展状态。“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这既是说乐业要先“钻”进工作,也在说做事情要潜心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是永无止境。只有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才能发掘出事业不断成长的可喜局面。
其次,乐业还需要从工作中不断积累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的“乐”。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所以乐业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只有有目的、有目标的工作,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才能有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才能乐业。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图:廖新生)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們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自豪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发表的演讲词。
■ 敬业需心无旁骛
怎样才叫敬业呢?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里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概括起来,敬业就是要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
心无旁骛,须体现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上。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其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放到大处说,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矢志不移的先锋战士对共产主义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以共产主义事业为自己唯一的、终生的事业。正是怀抱这样的信念,身处死囚牢狱、备受酷刑折磨的方志敏,写下了烛照千秋的信仰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心无旁骛,还须体现在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认可中。正如梁启超所讲“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这告诉我们,工作都是可敬的,都值得我们尽全力去做。正所谓“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职业的神圣,唯有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对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迹。刘少奇同志当年握着掏粪工人的手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这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热爱,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作为党员干部,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何岗位都可以大显身手,任何舞台都能够展示风采,任何工作都可以创造业绩。综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凡是干出成绩的,往往并不是因为岗位的高贵,而是对自己从事工作的高度的“敬”。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从事事业的意义,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这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综观永川发展的实际,大部分人都是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而要让发展的大机器运作起来,要让森林进城、现代大城市和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的正是这种对工作无条件的“敬”的精神,需要的正是将自己的才能和热量毫无保留发挥出来的创业激情。只有铆紧了一颗颗小螺丝钉,才能保证全区发展的大机器运转良好。
■ 敬业需尽职尽责尽心
梁启超先生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就是乐趣。”敬业和乐业,在表征上,都体现为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从《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到对待工作的“三尽”:尽职、尽责、尽心。
先说尽职。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权限范围内和服务对象面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做了没有。每个党员干部的职务有高有低,工作范围有宽有窄,服务对象有多有少,不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处在什么工作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但对工作全力而为的要求不能变,把工作尽力做到最好的宗旨不能忘,否则即是失职、渎职。古人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党和人民给了你职务、岗位和相应的待遇,那么你就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所精通,能够主动去精通和掌握胜任本职工作的政策法规、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具备深刻认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核物理专家邓稼先曾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种精神,就是尽职。
再说尽责。尽责就是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明白自己的工作在单位这个大事业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竭尽所能干得完满的工作态度。共产党是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员遍及社会各个岗位。如果每个党员都能够自觉履行党和人民交付的一份责任,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本职工作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意义,就能生发出干好事业的激情,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清末翰林院士张元济说,“言或自生天趣,事当曲尽人情”,说的就是为人做事都要尽善尽美。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举了个例子,百丈禅师教训弟子说,“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共产党人需要的就是这种“一事未善,寝食难安”的工作作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天祥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梁启超所说的“怕的是我这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都是责任使然。
尽心,就是要满腔热忱、全副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沉心静气,甘于平凡,甘于默默无闻,才能埋头思考,想着如何把手中的工作干得更好,而不是一心想着别人的金饭碗,想着偷懒取巧走捷径,那最终将适得其反。
■ 敬业最终要乐业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同时,乐业与敬业是互为前提的。乐业需敬业,敬业才能乐业。
乐业就是要从工作中找出乐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梁启超先生所说道理就是要学会从工作中找出乐趣。
首先,乐业要善于发现工作的不断发展状态。“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这既是说乐业要先“钻”进工作,也在说做事情要潜心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是永无止境。只有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才能发掘出事业不断成长的可喜局面。
其次,乐业还需要从工作中不断积累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的“乐”。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所以乐业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只有有目的、有目标的工作,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才能有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才能乐业。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图:廖新生)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們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自豪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发表的演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