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暑分为哪些情况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有人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
轻型中暑,患者主要表现痛性肌痉挛,以腓肠肌为主,意识清楚、体温正常。
热衰竭是热痉挛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脱水、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表现为循环衰竭,发生虚脱或热晕厥。
根据产热和散热异常将热射病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散热减少。
中医如何理解中暑
在中医上,中暑也称发痧,夏至以后,酷暑高温,伤人气阴,易患中暑。常见症状以高热、头痛、眩晕、心悸、恶心、汗出为主,若治不及时,可致暑邪人心,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因此,中医认为,治疗中暑必须抓紧时机,分清主症,辨证论治。
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暑风四个证型:
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
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征候,多因贪饮纳凉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
暑厥以高热、汗出、猝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征候。
暑风以高热、烦躁、猝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各种不同的中暑包括一些相似的症状,比如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症者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表现。
中暑的急救处理措施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治疗相同。中暑以后的主要处理措施就是降温治疗,其中有体外降温,即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还包括体内降温,比如通过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或用20℃或9qc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当然还有药物降温,常用的药物有氯丙嗪等。
中暑的治疗还包括在一些情况下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处理。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昏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低血压;严重者还可能合并肝衰竭和肾衰竭等。要对症进行紧急处理和救治。
中暑用药注意事项
家庭常备的应对中暑的中成药包括清暑益气丸、藿香正气水、万应甘和茶、薄荷六一散、六神祛暑水等等,都可以作为家庭中暑自救的选择。
比如“藿香正气”和“十滴水”,其实他们不仅在中暑的时候可以用到,在其他夏季疾病中也经常用到,但是这些夏季常用药在使用时同样需要辨证施治,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用药。
“藿香正气”出自中医名著《和剂局方》,主要成分有藿香、苏叶、陈皮、厚朴、法半夏、苍术、大腹皮、甘草等;功能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引起的暑湿感冒证为主的头痛、身倦、畏寒、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在日常使用中,“藿香正气”有水、丸、散、软胶囊四种。
藿香正气水主要对暑天感寒,或伤湿所引起的泄泻、腹痛、呕吐症最为相宜,还可用于预防中暑。
藿香正气丸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肠炎属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
藿香正气散治疗非特异性急性肠炎和流行性感冒以全身不适、发热恶寒、胃脘不舒、呕吐腹泻之证。
藿香正气软胶囊最为常用,主治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恶寒发热者。
十滴水属于验方,主要成分有:大黄、生姜(鲜)、丁香、辣椒、樟脑、薄荷冰等。功能是祛暑、散寒、健胃,主治因中暑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及胃肠不适等症。除治疗中暑所致的以上病症外,外擦痱子粉也有良好的效果。
中暑病人在日常饮食起居上还应该注意少量、多次饮水,每次不超过300毫升,还要忌油腻韧性、生冷瓜果等食物。
小贴士 食疗偏方可以预防和治疗中暑冬瓜莲叶粥 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加水同煮粥。每天一剂,连服4-5天,用于预防中暑。
杨梅汁鲜杨梅500克,白糖50克,置瓦罐中捣烂加盖,七天后用纱布绞汁入锅中,煮沸,冷却备用,常食可预防中暑。
米仁炖鸭 将一只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500克冬瓜去皮切块,与30克米仁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煮汤服食,适用于中暑先兆及轻症患者。
苦瓜茶 将鲜苦瓜1个去瓤切碎,与3克绿茶加水煎服,用于重症中暑伴昏迷者。
鲜藕汁 鲜藕250克,切块捣汁,灌服或自服,用于重症中暑伴四肢抽搐者。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有人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
轻型中暑,患者主要表现痛性肌痉挛,以腓肠肌为主,意识清楚、体温正常。
热衰竭是热痉挛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脱水、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表现为循环衰竭,发生虚脱或热晕厥。
根据产热和散热异常将热射病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散热减少。
中医如何理解中暑
在中医上,中暑也称发痧,夏至以后,酷暑高温,伤人气阴,易患中暑。常见症状以高热、头痛、眩晕、心悸、恶心、汗出为主,若治不及时,可致暑邪人心,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因此,中医认为,治疗中暑必须抓紧时机,分清主症,辨证论治。
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暑风四个证型:
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
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征候,多因贪饮纳凉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
暑厥以高热、汗出、猝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征候。
暑风以高热、烦躁、猝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各种不同的中暑包括一些相似的症状,比如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症者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表现。
中暑的急救处理措施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治疗相同。中暑以后的主要处理措施就是降温治疗,其中有体外降温,即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还包括体内降温,比如通过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或用20℃或9qc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当然还有药物降温,常用的药物有氯丙嗪等。
中暑的治疗还包括在一些情况下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处理。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昏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低血压;严重者还可能合并肝衰竭和肾衰竭等。要对症进行紧急处理和救治。
中暑用药注意事项
家庭常备的应对中暑的中成药包括清暑益气丸、藿香正气水、万应甘和茶、薄荷六一散、六神祛暑水等等,都可以作为家庭中暑自救的选择。
比如“藿香正气”和“十滴水”,其实他们不仅在中暑的时候可以用到,在其他夏季疾病中也经常用到,但是这些夏季常用药在使用时同样需要辨证施治,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用药。
“藿香正气”出自中医名著《和剂局方》,主要成分有藿香、苏叶、陈皮、厚朴、法半夏、苍术、大腹皮、甘草等;功能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引起的暑湿感冒证为主的头痛、身倦、畏寒、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在日常使用中,“藿香正气”有水、丸、散、软胶囊四种。
藿香正气水主要对暑天感寒,或伤湿所引起的泄泻、腹痛、呕吐症最为相宜,还可用于预防中暑。
藿香正气丸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肠炎属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
藿香正气散治疗非特异性急性肠炎和流行性感冒以全身不适、发热恶寒、胃脘不舒、呕吐腹泻之证。
藿香正气软胶囊最为常用,主治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恶寒发热者。
十滴水属于验方,主要成分有:大黄、生姜(鲜)、丁香、辣椒、樟脑、薄荷冰等。功能是祛暑、散寒、健胃,主治因中暑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及胃肠不适等症。除治疗中暑所致的以上病症外,外擦痱子粉也有良好的效果。
中暑病人在日常饮食起居上还应该注意少量、多次饮水,每次不超过300毫升,还要忌油腻韧性、生冷瓜果等食物。
小贴士 食疗偏方可以预防和治疗中暑冬瓜莲叶粥 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加水同煮粥。每天一剂,连服4-5天,用于预防中暑。
杨梅汁鲜杨梅500克,白糖50克,置瓦罐中捣烂加盖,七天后用纱布绞汁入锅中,煮沸,冷却备用,常食可预防中暑。
米仁炖鸭 将一只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500克冬瓜去皮切块,与30克米仁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煮汤服食,适用于中暑先兆及轻症患者。
苦瓜茶 将鲜苦瓜1个去瓤切碎,与3克绿茶加水煎服,用于重症中暑伴昏迷者。
鲜藕汁 鲜藕250克,切块捣汁,灌服或自服,用于重症中暑伴四肢抽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