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诱论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将色彩作为一种数码产品的看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解释清楚的是,为什么色彩成为如今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你对于同一尺寸同一系列的随身听或笔记本电脑,偏偏钟情于其中一款红色的而不喜欢蓝色的?事实上,色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只是想讲清楚一个道理:色彩本身是感性的,但是我们可以去理性地分析之。
  
  色彩是表象
  
  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光反射的光谱波的长短使得这个世界色彩斑斓。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认为,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即先有色彩再有我们的色彩感受。我们从来都生活在一个有色的世界,所以对色彩的认识经验有着从记事开始即开始积累。这种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会喜欢某种色彩,逃避某种色彩,但是这种好恶是没有规律的。
  所以,看到一款红色的手机之后的第一反应,有人觉得女性化,有人觉得很刺眼,也有人觉得奔放诱惑力。这是因为,对于红色,每个人从第一次认识红色开始经历就不同,这种知觉和色彩产生的反应也完全不同。甚至,即使同样一种白色,就具备了太多的含义,就算是同一个人,也会理解陵园葬礼的白色和教堂婚礼的白色有着多么的截然不同。更加过分的是,色彩是没有数量的,这更决定了,每个人的色彩观都是千奇百怪的。
  
  我们要谈多少色彩?
  
  这里说到的色彩,也可能是有色也可能是无色,即彩色和黑白色甚至透明色,都可以归纳成一种颜色。所以本期专题我们也结合了一些黑色或者白色的产品。此外,色彩是没有单位的,同样一款产品,也会具备不止一种颜色,它们更属于多彩集合的范畴。总之,色彩是一个表象,对任何人来说,看见多少种色彩,就能产生更多种的心情。
  
  色彩的分析是理性
  
  问题是一旦我们将色彩提升到分析的层面上来的时候,色彩问题就从表象走到了实质。也许你很难理解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分析,其实,理性地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色彩应用于商品中的规律是不难掌握的,这就是人工制造色彩的初衷。为什么粉红色的产品定位于女性化使用(当然,不排除男人们中一些也会钟情于此),为什么紫色的数码产品如此少见?将这些问题放到台面上来讲,就属于理性的范畴。
  色彩是感性的,认识、消费和使用色彩就是理性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种相同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发掘其中的规律,最后真正我们见到的也是为厂商所用应用于产品的色彩,只有那么几种。最多的两种数码产品色是黑色和银白色:他们突出的是产品的本色,也是产品的科技色,换句话说,它们是数码产品的原色。
  
  消费色彩就是感性到理性在到感性
  
  最后落脚到我们的话题上来,必然谈的是数码产品的颜色问题。如果说每个人对色彩的好恶是各不相同的,那么,每个人对数码产品的色彩消费就是无比感性的,第一步,他们几乎一眼就可以做出对哪一种颜色更具偏好的选择。第二步,他们确定了好恶之后,会理性地思考由色彩已经划分好的产品群体,进而进入理性消费空间,综合考量包括色彩在内的任何产品的要素。第三步,在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之后,重新落脚到感性层面,选择具体的色彩方案,从而选择出最后的产品。
  
  色彩的感性列表
  
  红色
  红色是热烈、冲动的色彩,激情碰撞的色彩。既是喜庆的色彩,也是血腥的色彩。
  
  橙色
  橙色是温暖的色彩,带来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色彩,它是一种明快的色彩。
  
  黄色
  黄色是灿烂、辉煌的色彩,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一种骄傲的色彩。
  
  绿色
  绿色是大度而优雅的色彩,也意味着宁静、平和,它是一种原生态的色彩。
  
  蓝色
  蓝色是永恒深邃的色彩,也意味着宽广、平静和智慧,是一种纯净的色彩。
  
  紫色
  紫色是神秘又令人鼓舞的色彩,它给人的感觉最复杂,是一种兴奋又消极的色彩。
  
  黑白色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又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它们是色彩世界的填充物,也是本原色,其他的色彩都是在这种色彩上涂抹而成。所以,黑白色是一种中庸的广义色。
  引用行家的话说:“色彩的表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表达的,有时色彩的对比五彩斑斓、耀眼夺目,显得华丽,有时对比在纯度上含蓄、明度上稳重,又显得朴实无华。创造什么样的色彩才能表达所需要的感情,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觉、经验以及想象力,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
  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了。色彩的感性之处就在于,它们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言,所以,色彩的感性话语,也只是针对占大多数的部分人。如果你自认不属于这部分人,那也说明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其他文献
新旧势力暗战2007    国产手机从2002年开始崛起,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市场份额为44%,几乎占据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不过根据赛诺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开始国产手机市场份额面临持续下滑,曾经一度达到30%以下。自从2006年以来,国产手机呈现明显上升的势头。到了2007年已经收复31%关口,如果再加上众多无法统计准确数据的“黑手机”,国产品牌可以占到手机市场的更高份额。  在2007
期刊
我们常说的广角,也就是镜头焦距最短的一端,它决定着我们取景拍摄时所能获得的最大视角。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大部分数码相机的广角都停留在35mm(本文所说的都是就35mm相机而言),其次是38mm,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将广角推进到28mm,甚至25mm、24mm,这也是一个正在普及的现象。现在,面对旅途中的壮阔风光、雄伟建筑或者发生在居家生活小场景中的有趣画面,人们都能够用广
期刊
初入柬埔寨国境的时候,很有一些惶恐:在越南时虽也不懂越南文,可那些字母跟英文还是有几分相近,多看几回后也大致知道,比如PHO是粉,COM是饭,不至于完全抓瞎。可是高棉文,怎么看怎么像一群小蝌蚪,还是根本没法分清长相的那种。不过,惊喜却随之而来——华语在这个国家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在金边和暹粒这样的大城市,街头的招牌大部分都会使用3种文字——英文、高棉文和中文。若是中国人开的店,那就直接是中
期刊
2008年1月9日,多普达C750&P860新品发布会暨体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多普达高层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媒体齐聚一堂,共同感受了这两款带来非凡智能体验的新品。作为多普达2008年的先锋大将,C750突破性的无缝20键盘设计,更好地提升了智能手机的操作体验;新一代旗舰机型P860则整合了TouchFLO二代、天舵二代和GPS等诸多新潮应用。据介绍,以后的系列TOuch技术将由外而内贯穿多普
期刊
1月3日,联想集团宣布首次在全球推出IdeaPad笔记本和JdeaCentre台式电脑系列产品,并宣布进军全球消费PC市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天骄、家悦、锋行、旭日、天逸等家用系列名称将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切换为Idea子品牌,开天、启天、扬天、昭阳等商用系列名称不受影响。    联想Idea的用意何在?Idea品牌能否迅速走红呢?    Legend、Lenovo、Idea联想的品牌三部曲  2
期刊
王人超  毕业于华东师大,狂热的短片爱好者,拍有《看后面》、《蓝色看台》、《一梦》、《永恒阳光》、《梦想家》等多部作品,目前就职于上海生活时尚频道新食尚栏目。今年2月,他任职导演,开始用佳能EOS 5DMark Ⅱ与朋友们拍摄短片,短片尚在拍摄中。  我喜欢拍摄视频,从《蓝色看台》一直到《梦想家》,再到如今的广告拍摄,时间快6年了。在这期间,我也算是使用过不少的摄像机,从最初3CCD的松下MX50
期刊
按照厂商的说法,“MP5是随身数码娱乐领域一个全新的概念,此类播放器可以支持绝大部分网络视频格式,并支持DRM正版音视频文件的播放,同时具备开放式的扩展功能。当前阶段,网络视频资源已经十分丰富,这其中,Real公司推出的RM和RMVB格式占据网络视频格式的80%以上,MP5播放器可以更加方便直接地将这些网络视频娱乐转移到手持终端上,可以说主导了一场影音视频娱乐从线上到线下的革命。与此同时,作为掌上
期刊
对于松下来说2008年是大喜之年、大变之年。如果从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1918年5月7日在日本大阪创办开始算起,松下电器将在下个月迎来90周年大庆之喜。此外从今年10月1日开始,松下启动全球品牌统一战略,所有的产品都将皈依在PanasOnic品牌旗下,此举无疑更有利于消费者加强对于松下品牌的认知。这是松下的一个重大战略变革,但是惟一不变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舒适,并为了推动世界文化
期刊
黄色有着最大的延展性    黄色系和其他色系不同的地方在于,黄色可以表达的意义是极其复杂的。不同色相的黄色表达的含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延展性的特点在于,用黄色包装一款产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格律动。正如红色是法拉利的色彩一样,黄色是兰博基尼的代表色,这种黄色让人联想起的是激情和速度。与之相反的是金黄色,黄金色调让人产生的是财富的触动,也让人感觉稍有慵懒。而其他的黄色,比如洁净的米黄色、温暖的橙黄
期刊
凤凰非梧桐不栖,桃红非水绿不倚,从古至今,色彩在人们眼里有着难得一致的感官延续。无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抑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色彩给人的感受不似他物,即使千百年后读来依然光泽跃于纸上。色彩就是如此别致,色彩的话题也更让人心生快意。    色彩给人的感官刺激是客观而迅速的:一方面,每个人对色彩的好恶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的论据来自于他们最初被不同色彩刺激大脑产生的感受。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