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e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褚遂良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唐高宗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故世称“褚河南”。书法少学虞世南,后上溯王羲之。他融南风之蕴藉、北风之质朴于一体,变化自在,独具一格。其楷书代表作品《孟法师碑》清远萧散,遒劲端雅。《雁塔圣教序》是晚年作品,超然俊拔,格韵超绝。疏瘦中见腴润,古淡中有风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行书作品《枯树赋》,用笔秀劲飞动,筋骨犹存,得二王韵味。
其他文献
“贺监湖边,初系放翁归棹。小园林、时时醉倒。” 有人说,美景如画的绍兴鉴湖里盛满了绍兴醉人的美酒,难怪绍兴出了那么多才气横溢的名人。陆游这首《谢池春》词里提到的,正是绍兴鉴湖的两个大诗人、大书法家贺知章(人称“贺监”)和陆游(号“放翁”)。  在历代绍兴书法家队伍中,最令人称奇的大概就是贺知章和陆游了。这两位晚年隐居绍兴鉴湖的大诗人、大书法家相隔将近500年,却那么天造地设、灵犀相通,出现许多有趣
期刊
掌握楷书结构的总体要领(上)
期刊
同学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我们学习书法,自然也离不开书写工具。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房,走进历史,去寻找文房珍宝背后的故事吧!  蒙恬造笔  毛笔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但毛笔到底有多久的历史呢?先卖个关子,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秦朝时,大将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需要频繁奏报,用刀刻字就太慢了。  
期刊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看,大雪初晴,羲之怀着愉快的心情向友人表达问候呢!这幅《快雪时晴帖》相当于现在一张普通信纸的大小。全文仅28个字,用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而成,行笔自如流畅,神采飞扬。  细细品赏后人在这幅帖上留下的墨踪印迹,历代收藏者们的那些题字和印章,无一不是欣赏与赞叹。然而,令人遗憾
期刊
同学们,你们爱集邮吗?纵横八千里,上下五千年,小小邮票在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似一扇打开的窗户,让自然、历史、科技、文化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今天就让我带着你们在邮票中欣赏中国的书法。  篆书——生动  我国第一套系统发行的古代书法邮票是2003年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篆书》,邮票中选用的《毛公鼎》和《泰山刻石》是最有代表性的篆书精品。《毛公鼎》的铭文是大篆,书法风格浑厚,《泰山刻石》是小篆最经典的作
期刊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xi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如果我说“郑板桥”,你可能会一拍脑门:噢,原来是他——“扬州八怪”之一,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竹石》这首题画诗是郑板桥七十三岁时所作。诗开篇的第一个字“咬”, 突兀奇峭,入手不凡。既形象地写出竹子须在乱岩中扎根的艰辛与不易,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竹
期刊
一九一三年的重阳佳节,一个至今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印社——西泠印社成立了,它的首任社长就是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字昌硕,浙江安吉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成年后游历于湖州、杭州、苏州、扬州一带,游历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藏书大家和书画印名家。在苏州期间他还结识了潘祖荫、吴大澂、顾麟士等金石大家。正是这些名家、大家让吴昌硕眼界大开,使他不断学习创作,从而技艺突飞猛进,奠定了他后来的辉煌。  吴昌硕有过短
期刊
“十”是数词,同时也可以表示达到极点,如我们常说的“十全十美”“十万火急”等。在组合成汉字时,“十”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我们根据它分别出现在上、下、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进行归纳练习。
期刊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吴县人,明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唐寅才华横溢而又玩世不恭,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即民间所说“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洒脱的绘画风格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他足迹遍
期刊
文徵明,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也是“吴中四才子”之一。  小链接  无论在书法史还是绘画史上, 文徵明都堪称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书画双绝,绘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文徵明小时候有点迟钝,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太清楚,他父亲却认为这没什么妨害,仍为儿子请了最好的老师。文徵明向吴宽学习诗文,向沈周学习绘画,向李应祯学习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