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形式”与问题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介“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经过40多年的理论旅行,“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美学界经历了 一个从“批判/质疑/反对”到“认可/接受/赞同”的过程,也实质性地完成了与中国美学界的“理论对接”.作为一种西学话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面临着中国语境的考量,“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接受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当代美学话语转变的作用,使当代美学研究的问题性更加明显,增强了美学理论的现实批判性.但“法兰克福学派”在进入中国美学理论叙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美学意义上的理论重塑,客观上已经成为一种“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形式”.
其他文献
比较文学是一个开放型的学科,但是也有一定的入门要求和操作规则,简单概括即语言、文本、问题和方法.首先,外语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生命线,掌握一门外语是一名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其次是文本:在经典文本与核心文本之外,比较文学学者还应注意“副文学文本”以及种种话语-权力关系交织而成的“大书”或“超文本”.第三是问题意识: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思想的贯注和引领,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文学等同于思想史,事实上文学研究要谨防成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和任何权力话语的同谋.最后是方法:比较文学本身是一门方法论,但比较不是目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化、研究方法的机械化、研究前景的模糊化,使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于21世纪初在《一个学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2003)一书中宣告了传统意义上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而召唤一种“新的”比较文学的诞生.在这基础上,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撰写的《比较多种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Comparing the Literatures:Literary Studies in a Glob-al
期刊
乐黛云教授是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她不仅在文学关系研究、比较诗学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也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具启发意义的比较文学观念.本文从她的比较文学研究实绩、思想师承,以及她对比较研究的哲学思考等三个方面,讨论乐黛云先生的比较文学观.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既反抗霸权主义又克服部落主义,以追求和而不同、多元之美的境界,乐黛云先生的努力留给我们巨大的思考空间和深刻启迪.
2021年7月23至26日,第13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大学召开.本届年会主题是“时代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比较文学”,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广西大学共同主办,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协办.来自国内242所高校,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越南等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区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主持.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利辉教授致欢迎辞,第12届中国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