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我们的教育质量却在下降,就业难度增大,本文着重论述高校的教育规模问题及如何深化改革,创建职业教育及创业教育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39-02
2011年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有相当一部分应届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虽然在公务员法实施五周年(2010年)的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在接受采访时说:按中央要求,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然而,目前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去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了146万人,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录取比例是4000∶1,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问,4000人是多少人,我算了算,应是像我儿子所在的小学那样的学校得有三所,也就是说三所小学的全体师生竞争一个职位,我儿子很惊讶,“那得考几个一百啊?”(他的小脑袋瓜里考一百就是最厉害的),是啊?得考几个一百才能选拔出来这个“1”呢?恐怕不仅是考一百的问题,只怕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的不能摆到台面上的问题。
中国这种大学生考“碗”现象,在日本、美国等多家外国媒体都有报道,其中一家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失去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只是求稳,前景堪忧!”
我们的社会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忧患,可是仔细想来,怎能怨现在的年轻人求稳呢?高房价、高医疗、将来的孩子的高额教育费用,哪一个问题不像一座大山压在背上?当然这些问题本文不作论述。
近来,读赵毅衡教授的文章《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忧虑》里面提到“dumping down”一词,即为“往下笨”的意思。文中提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美国学者协会(NAS)发表报告,抽样40所大学的考卷,测定20世纪学生文学知识之变化,发现如果以1900年为100分,1914年一战前则是99分;1939年二次大战前降为73分;1964年越战前降为69分;1993年伊拉克战争前降到很丢脸的25分——取战事之前,学生尚不至于分心之际,以求公允。这条曲线一直在下落,最近40年几乎是自由落体”。
作者在文中提到“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可是如果学不到什么,普及又有何用?”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这十年,大学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递增,并兴建了大量新校区,数百所大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更严重的是,扩招速度太快使得许多学校成了文凭工厂。
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大学泡沫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其表现之一是名校扩招,一般学校招生困难,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那么大学要不要普及,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默里表示,高等教育等高端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智商水平,达到这种智商水平的人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有许多人不足以应付大学的学生,但可以成为出色的手艺人,比如工匠、水暖工等,并且有很高的收入。不考虑人口的智商结构,把全民都变成大学生,把整个经济都白领化,纯粹是异想天开。
而在中国,不但大学教育“全面开花”,更为可怕的是硕士、博士教育也“蓬勃发展”。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递增。1998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是7.2万人,2003年为26.9万人,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32.6万,2005年招生规模为36.7万,2006年招生规模达40万。
2008年,教育部曾经透露为应对就业压力,会适当调整2009年的研究生招生重点。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比上年增长5%左右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比上年增长1.7%安排。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2.5%。
我们看硕博教育扩招原因之一:竟然是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可是问题是,伴随每年的本、硕、博的扩招,就业压力并没有缓解,反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高校的师资、规模、教育质量,所教育出来的人才质量,都成了问题。为了应对一个问题,反而伴随发生了更多的问题。
近来媒体多有报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学校期间都没见到导师一面,更别提什么辅导了。由于导师以“老板”自居,把培养研究生形象地比作是放羊,从而使硕士、博士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最终在专业研究方面无所长进;由于研究生招生实行所谓的“一刀切(统一考试)”,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从而使硕士、博士教育沦为本科后教育,从一开始就背离其本义和初衷,高学“历”人才自然就难于成为高学“力”人才。
试问这样的“普及”、这样的“扩招”、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
同时随着硕、博教育的扩招,与高校的利益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高校在“申硕”、“申博”(申请自主招收硕士生、博士生)。问题是许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有的学校连本科教育都没有,就敢申请培养硕士生,试问,一个没有本科教育的学校,课程不成体系、教师没有相应的能力,怎么培养硕士乃至博士?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一操场”,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扩招导致的人数激增、质量下降、就业困难这几个问题。
反观西方教育,欧美国家也经历过高等教育扩招的阶段,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某项专业技能出色也能让人受益终身。现在,特色职业教育开展地如火如荼,课程设置完善,与社会接轨,为输送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出路。不少国家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哪里有购买力,哪里就需要德国工匠。”这是各国对德国手工业者的良好评价。不过,德国学生一般要经过10年左右的各种培训,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手工业者。一名水暖工需要认1000多种螺丝,是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制度,并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每周都有三天固定的实践学习时间。即使毕业也要月月参加职业培训。
据报道,目前德国手工业有160多种,有大约480万人从事此类行业(据德国政府统计显示,德国目前人口约为8000万)。
在西班牙,得天独厚的环境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上两大橄榄油产地之一,与此相应的产生了橄榄油鉴定师,这个职业能够区别橄榄油的化学、物理以及感官特性,有的鉴定师能够区分32种不同的橄榄果香味。
而在英国,走在时尚前列的“伦敦时装周”也甘当学生的实践课,为了确保未来品牌的开创和时尚业的发展,支持并培养年轻的设计人才。
一项联合国世界青年报告最近指出,人们一直认为解决青年人的失业问题在于教育和社会的融合。然而,这样的结果只会增加更多合格且有潜力的“失业雇员”。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创业无疑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联合国青年就业网把创业列为就业问题的四大解决之道之一。
西方国家不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上投入也很大。
在英国,有政府或青年创业机构组织的“学校迷你创业计划”、“教学中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计划”等,以培养年轻人的创业意识为己任。近些年比较典型的是“创业远见运动”,它由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组织组成团队,提出了大量事实并鼓励个人和组织共同加强英国的创业文化。声名远扬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该启动金介于商业贷款和慈善救济之间,是一种以青年人的信用为担保、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债券式的投资自助方式。
截至2009年,“青年创业计划”的项目模式已经在37个国家成功运行,帮助10.5万多名青年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
在德国,从政府到大学、社会机构努力创造条件,“逼”大学生自助创业。从1983年至今,德国建立创业者中心近300个。这些中心扶植创业项目,向创业人无偿提供车间,让有经验的人帮助创业者,使企业能够正常运作。对这些新企业,德国政府《免税法》还实施一定范围的免税待遇,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都有优惠。
在韩国,有超过1/4的大学生选择自助创业。韩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与创业有关的信息服务,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培训班,还提供网络服务、会员服务和跟踪服务等。
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深化改革。
不能单纯的扩大招生规模,相反,应压缩,让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接受完善的高校教育,砍掉那些不具备培养资格的高校,不能让高校成为滥发文凭的场所。
严格限制硕士、博士的培养,不能让不具备实力的高校也成为硕士乃至博士的文凭工厂。
在限制高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应大力普及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注意,这里的职业学校不是那种社会流行什么就培养什么,结果导致“朝三暮四”,培养出既没有“学力”又没有“能力”的学生。应对职业教育有长远的规划,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社会与学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走向社会能够独挡一面,不再需要用人单位的再培训。
同时,社会应培养一种良好的风气,即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的人同样受到尊重,而不是只有高学历人才能受社会尊敬。
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又要发展“创业教育”。
从学校的角度讲,实现创业教育,做到创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重视创业实践,组织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资讯,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
从政府角度讲,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小额贷款,青年人在申请自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手续要简便。如果,青年人确实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败,也可以减免或延期还款,减轻青年人的心理负担;帮助青年人树立责任感——“我必须经营好我的企业,还上贷款,让基金能够资助其他人”。
设立“创业一条龙服务”,大学生创业所急需的人员、场地、资金在这里都能得到帮助。
同时创造积极健康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长远发展。
希望将来看到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想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甘于平淡的、琐碎的甚至艰辛工作的人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
参考文献
1 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8日、2010年11月5日
2 赵毅衡著.有个半岛叫欧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39-02
2011年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有相当一部分应届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虽然在公务员法实施五周年(2010年)的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在接受采访时说:按中央要求,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然而,目前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去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了146万人,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录取比例是4000∶1,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问,4000人是多少人,我算了算,应是像我儿子所在的小学那样的学校得有三所,也就是说三所小学的全体师生竞争一个职位,我儿子很惊讶,“那得考几个一百啊?”(他的小脑袋瓜里考一百就是最厉害的),是啊?得考几个一百才能选拔出来这个“1”呢?恐怕不仅是考一百的问题,只怕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的不能摆到台面上的问题。
中国这种大学生考“碗”现象,在日本、美国等多家外国媒体都有报道,其中一家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失去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只是求稳,前景堪忧!”
我们的社会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忧患,可是仔细想来,怎能怨现在的年轻人求稳呢?高房价、高医疗、将来的孩子的高额教育费用,哪一个问题不像一座大山压在背上?当然这些问题本文不作论述。
近来,读赵毅衡教授的文章《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忧虑》里面提到“dumping down”一词,即为“往下笨”的意思。文中提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美国学者协会(NAS)发表报告,抽样40所大学的考卷,测定20世纪学生文学知识之变化,发现如果以1900年为100分,1914年一战前则是99分;1939年二次大战前降为73分;1964年越战前降为69分;1993年伊拉克战争前降到很丢脸的25分——取战事之前,学生尚不至于分心之际,以求公允。这条曲线一直在下落,最近40年几乎是自由落体”。
作者在文中提到“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可是如果学不到什么,普及又有何用?”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这十年,大学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递增,并兴建了大量新校区,数百所大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更严重的是,扩招速度太快使得许多学校成了文凭工厂。
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大学泡沫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其表现之一是名校扩招,一般学校招生困难,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那么大学要不要普及,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默里表示,高等教育等高端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智商水平,达到这种智商水平的人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有许多人不足以应付大学的学生,但可以成为出色的手艺人,比如工匠、水暖工等,并且有很高的收入。不考虑人口的智商结构,把全民都变成大学生,把整个经济都白领化,纯粹是异想天开。
而在中国,不但大学教育“全面开花”,更为可怕的是硕士、博士教育也“蓬勃发展”。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递增。1998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是7.2万人,2003年为26.9万人,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32.6万,2005年招生规模为36.7万,2006年招生规模达40万。
2008年,教育部曾经透露为应对就业压力,会适当调整2009年的研究生招生重点。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比上年增长5%左右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比上年增长1.7%安排。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2.5%。
我们看硕博教育扩招原因之一:竟然是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可是问题是,伴随每年的本、硕、博的扩招,就业压力并没有缓解,反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高校的师资、规模、教育质量,所教育出来的人才质量,都成了问题。为了应对一个问题,反而伴随发生了更多的问题。
近来媒体多有报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学校期间都没见到导师一面,更别提什么辅导了。由于导师以“老板”自居,把培养研究生形象地比作是放羊,从而使硕士、博士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最终在专业研究方面无所长进;由于研究生招生实行所谓的“一刀切(统一考试)”,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从而使硕士、博士教育沦为本科后教育,从一开始就背离其本义和初衷,高学“历”人才自然就难于成为高学“力”人才。
试问这样的“普及”、这样的“扩招”、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
同时随着硕、博教育的扩招,与高校的利益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高校在“申硕”、“申博”(申请自主招收硕士生、博士生)。问题是许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有的学校连本科教育都没有,就敢申请培养硕士生,试问,一个没有本科教育的学校,课程不成体系、教师没有相应的能力,怎么培养硕士乃至博士?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一操场”,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扩招导致的人数激增、质量下降、就业困难这几个问题。
反观西方教育,欧美国家也经历过高等教育扩招的阶段,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某项专业技能出色也能让人受益终身。现在,特色职业教育开展地如火如荼,课程设置完善,与社会接轨,为输送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出路。不少国家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哪里有购买力,哪里就需要德国工匠。”这是各国对德国手工业者的良好评价。不过,德国学生一般要经过10年左右的各种培训,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手工业者。一名水暖工需要认1000多种螺丝,是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制度,并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每周都有三天固定的实践学习时间。即使毕业也要月月参加职业培训。
据报道,目前德国手工业有160多种,有大约480万人从事此类行业(据德国政府统计显示,德国目前人口约为8000万)。
在西班牙,得天独厚的环境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上两大橄榄油产地之一,与此相应的产生了橄榄油鉴定师,这个职业能够区别橄榄油的化学、物理以及感官特性,有的鉴定师能够区分32种不同的橄榄果香味。
而在英国,走在时尚前列的“伦敦时装周”也甘当学生的实践课,为了确保未来品牌的开创和时尚业的发展,支持并培养年轻的设计人才。
一项联合国世界青年报告最近指出,人们一直认为解决青年人的失业问题在于教育和社会的融合。然而,这样的结果只会增加更多合格且有潜力的“失业雇员”。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创业无疑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联合国青年就业网把创业列为就业问题的四大解决之道之一。
西方国家不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上投入也很大。
在英国,有政府或青年创业机构组织的“学校迷你创业计划”、“教学中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计划”等,以培养年轻人的创业意识为己任。近些年比较典型的是“创业远见运动”,它由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组织组成团队,提出了大量事实并鼓励个人和组织共同加强英国的创业文化。声名远扬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该启动金介于商业贷款和慈善救济之间,是一种以青年人的信用为担保、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债券式的投资自助方式。
截至2009年,“青年创业计划”的项目模式已经在37个国家成功运行,帮助10.5万多名青年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
在德国,从政府到大学、社会机构努力创造条件,“逼”大学生自助创业。从1983年至今,德国建立创业者中心近300个。这些中心扶植创业项目,向创业人无偿提供车间,让有经验的人帮助创业者,使企业能够正常运作。对这些新企业,德国政府《免税法》还实施一定范围的免税待遇,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都有优惠。
在韩国,有超过1/4的大学生选择自助创业。韩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与创业有关的信息服务,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培训班,还提供网络服务、会员服务和跟踪服务等。
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深化改革。
不能单纯的扩大招生规模,相反,应压缩,让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接受完善的高校教育,砍掉那些不具备培养资格的高校,不能让高校成为滥发文凭的场所。
严格限制硕士、博士的培养,不能让不具备实力的高校也成为硕士乃至博士的文凭工厂。
在限制高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应大力普及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注意,这里的职业学校不是那种社会流行什么就培养什么,结果导致“朝三暮四”,培养出既没有“学力”又没有“能力”的学生。应对职业教育有长远的规划,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社会与学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走向社会能够独挡一面,不再需要用人单位的再培训。
同时,社会应培养一种良好的风气,即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的人同样受到尊重,而不是只有高学历人才能受社会尊敬。
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又要发展“创业教育”。
从学校的角度讲,实现创业教育,做到创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重视创业实践,组织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资讯,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
从政府角度讲,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小额贷款,青年人在申请自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手续要简便。如果,青年人确实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败,也可以减免或延期还款,减轻青年人的心理负担;帮助青年人树立责任感——“我必须经营好我的企业,还上贷款,让基金能够资助其他人”。
设立“创业一条龙服务”,大学生创业所急需的人员、场地、资金在这里都能得到帮助。
同时创造积极健康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长远发展。
希望将来看到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想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甘于平淡的、琐碎的甚至艰辛工作的人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
参考文献
1 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8日、2010年11月5日
2 赵毅衡著.有个半岛叫欧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