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俸”养官的奥秘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少明清以降,中国就奉行对官吏的“薄俸”之策,除非皇亲国戚,一个真正清廉的官员,靠那点菲薄的俸禄往往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海瑞,一直到死,其积蓄也只有近一个月的俸禄,白银十几两,还不够殓葬之资。有清一代,中下层官吏的“俸入无多”也是出了名的。咸丰年间,内阁学士袁希祖暴死,打开他的箱子,仅存银八两,同样不够大殓之资。但同时,朝廷又明文规定外快计入俸禄,给各级官吏留下了好大一块权力空间,允许他们自己找钱。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描述的不是官员的俸禄,而是权力所赋予他们的创收能力。
  这种传统,甚至影响到今天。翻检当下正在实施的官员工资表,最高档次的公务员(政务员),每月的基本工资也就区区数千元,甚至不及普通白领,称之为“薄俸”当不为过。然而他们实际的生活质量,却远不是这点工资所能支撑的。一种非货币化的、极尽晦涩的、名为“待遇”的东西,作为对低薪制高官的补偿,长期以来与我们的干部管理体制并行不悖,并且形成了一个大头冲上的倒金字塔模式,上下之间、与底层民众之间,差距巨大。
  记得前几年曾有某副省级政协主席面对记者公开示弱:按照现在的房价,凭我的工资也买不起房。
  消息见报/上网,立刻群鸟炸林,唧唧喳喳争相附议,对着原本就已千夫所指的房价,万喙狂啄。
  时任某省省长的原市委书记坐不住了,也通过媒体放话:有的领导住着二百多平米的房子,还说买不起房云云(见2007年3月12日《新民晚报》)。
  矛头所向,再明白不过。
  前任与后任的两位高官,各自在媒体上高调亮相,由习见的社会批评,递进到公开驳难,这种事在中国实属罕见,可喜可贺!有这样的先例破土,何愁社会主义民主长不成大树?
  接下来双方都缄口了。他们肯定还在说,只是受众听不到罢了。个中的缘由不说大家也明白,从青苗长成大树是需要时间的,助长太切就变成拔苗了。
  一个自称承受不起当下高房价的副省级市政协主席,其实已经住上了二百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这样敏感的事情一经挑破,当事人难免尴尬,有点像被人揭了老底;并且尴尬的不止一方,而是双方。大家彼此彼此,谁也犯不着五十步笑百步。
  收入和消费明显脱节,症结其实就在于那个从来也不曾透明过的“待遇”。
  因为“待遇”的存在,现实生活中高官的收入,其实是件说不清道不白的事,他们的生活质量根本无法以薪金来计量。或者说,他们所享有的工资含金量和普通民众是不一样的。
  以住房为例,一个高等级公务人员居住的房屋,可能是二百、也可能是三百平方米,但他却只需象征性地掏出远低于市场价的一部分钱(其标准因人因地而异),就可以把豪宅收入私囊。这就是他们靠显在的货币工资根本买不起昂贵的商品房,却能实实在在地享有高档住房的奥秘所在。至少到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们也还能买到仅占市价一个零头的“商品房”,连中低级别的公务员都跟着层级沾光,真是让人浩叹不已!
  再换一个角度。哪怕收入再高的商界精英,也必须把供房、养车、医疗保健等费用计入开销,明明白白支出。而高官,即便货币化的显收入再低,此类开销却完全不必在乎,一律凭“待遇”埋单,用多用少,基本上稀里糊涂。此外,高官们的人情酬酢、日常社交、度假休闲,乃至周游世界,也都是可以依据一定的待遇标准,打入公款消费的。所以,他们听起来有限的那点工资,其实特别耐用。
  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直到现在还奉行所谓“只给粮票,不给钞票”的薪给机制,即对行政事业单位规定发放额度,由你自己想办法创收找钱。以致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公务人员的实际收入,往往成倍或数倍于国家规定的工资表。“国标”沦为摆设,“外快”登堂入室。真正是“一年官位在,十万来得快”呀。
  当我们的制度安排中长期保留以权力变现的“潜规则”,当无法纳入公众监督视野、透明度极低的“待遇”成为“公仆”们的依赖与追求时,所谓“薄俸”,无非是个幌子,除了能让我们重温古人养官那点破事外,对于促成官场的清正廉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大概帮不了什么忙。
  (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档案与春秋》杂志主编》
其他文献
东海边上有个与深到海内的洋山港相对接的芦潮港。可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那里是我们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五七干校的苦难之地。为什么?因为我们干校距离芦潮港还有四五公里。从市区到芦潮港有公路,尽管接近卢潮港的路面很窄,但还能算公路。可是,从芦潮港进干校就没有公路了,汽车只能在土质的海堤上爬行。晴天还能爬,雨天要当心从大堤上滑下去,冬天堤上结冰更不能开动。下雨、结冰时我们都要步行。这步行不同于走在马路上
1966年初夏,我不足15岁,在上海一所区级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升为上海市级重点)读初中,正紧张而有序地温课迎考,准备升入三年级。之前,报上开展有关“海瑞罢官”的大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只是象征性地介入,对班里成绩拔尖、喜欢理工科的同学来说,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前途,力图在升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起 因    6月的一天,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
严幼韵十八岁时曾遇到一个看手相的人,说她会度过精彩的一生,足迹遍布四方,身边的人非富即贵。百岁之后她回想起这段话,“每一句都应验了”。  她是上海滩的富家大小姐,战乱时期的外交官夫人,“民国外交第一人”顾维钧的晚年伴侣,也是子孙们爱戴的Grandma(奶奶)。她是整个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严幼韵的一生,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并没有被岁月的沧桑淹没,而是沉淀得越发美丽。  名门之秀惊艳复旦  故事要从190
目的 为了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23例使用左旋肉碱3个月以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并进行使用前后自我对照.结果 使用左旋肉碱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尿素氮、肌酐使用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使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次数使用前与使用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躯体功能、躯体职能、情感职能、
常感佩于一些老革命家的见识,那真叫高屋建瓴、不同凡俗。  这一回,读《廖承志传》(铁竹伟著),感慨于1983年廖公垂危之际叮嘱的一件要务,依然是重复周恩来辞世前夕叮嘱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对我们党有过特殊贡献的两位台湾姓张的朋友。”  两位姓张的朋友,一是张学良,一是张镇。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合作抗日,尽人皆知。张镇何许人也?原来有个故事:1945年10月8日,见重庆谈判有了成果,
近年,坊间关于东陵大盗孙殿英最终结局的文章,均语焉不详。笔者聆听过曾任刘邓大军参谋长的李达上将、情报处处长柴成文等提及孙殿英与刘邓大军的关系和他的死因。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鹿钟麟、朱怀冰、石友三等曾向八路军129师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孙殿英时任国民党陆军暂编第5军军长,他采取“中立”的姿态,不进攻八路军,但也暗中帮助鹿钟麟、朱怀冰等。  1940年3月,在邓小平和李达率部发起“磁、武、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