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骨盆环损伤的固定方式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例ACL、PCL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为26~52岁,平均3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21 d,平均19 d。术前检查及术中镜下均显示ACL、PCL完全撕裂,均应用LARS人工韧带一期同时重建。术后6个月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目的探讨低切迹多向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9例学龄前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8岁(4~6岁);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B型5例,ⅡC型2例,ⅢA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 d(2~5 d)。9例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3.5 mm低切迹多向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
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治疗难度大,给骨科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各种动物模型特点和局限性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适当地选择动物模型,深入了解骨髓炎的病理机制、评价诊断方法、研究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种类动物的特性,置入物、开放性骨折、外固定相关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技术及骨感染模型的评价方法。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n=20)。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10.3)岁;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于骨盆内侧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髂坐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对照组男10例,
目的探讨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骨盆后环垂直不稳定型损伤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C1.1型4例,C1.2型6例,C1.3型7例,C2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环椎旁肌入路行S1-髂骨椎弓根钉+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前环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Infix或者切
目的探讨3D导航辅助下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B2、B3型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Tile B2、B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39.2岁。骨折Tile分型:B2.1型12例,B2.2型8例,B3型7例。单侧耻骨上支骨折20例,双侧耻骨上支骨折7例;骶髂关节脱位3例,骶骨Denis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盖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统计
近年来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不断增多,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却一直没有定论。虽然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医疗水平、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提高,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理念日趋成熟、多样,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等。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老年髋臼
目的探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骨折和股骨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的60例股骨骨折或股骨骨不连患者资料。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15~79岁,平均43.4岁。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20例,股骨下段或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18例,合并内侧柱粉碎的股骨下段或远端骨折22例。所有患者以骨折端为中心做长6~10 cm的切口附加钢板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