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的兄弟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anhui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暴雨倾注下来,让我在鄱阳湖的脚步有了短暂的歇息。现在雷鸣交响,鄱阳湖的水位开始急剧上涨。一直以来的蔚蓝天空,让人感觉行走鄱阳湖大地的美好。此刻,想起这篇未完的序言,曾经几次动笔又搁置下来的篇页;想起了在地层深处辛勤开掘的好友胡西友——他头顶的矿灯光柱打在厚厚的煤层,仰头是一片乌黑晶亮,脚底是一片乌黑晶亮,身体的四周是一片乌黑晶亮——那种晶亮似乎是汗珠的闪烁,也或是眼睛的神采在四处巡游。
  的确,用诗歌赞美煤炭是恰如其分的,煤炭具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宝贵品质。人类在向现代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离不开煤炭这种黑色物质所带来的原动力——它可以使生食变成熟食,可以让寒冬变得温暖如春,可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照亮黑夜,可以把矿石炼成钢铁,可以产生蒸汽推动火车运行——蒸汽火车浓浓的烟雾和清脆的汽笛声开启了一个时代,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想像力,即使今天回忆起来,满满的诗意不禁油然而生……煤炭太“能”了,能让人类的生活由黑暗变成光明,由沉重变得轻盈。
  这样的一种物质,给人类提供了无穷的生活体验,从煤炭时代走来的人们对煤炭自然是满怀感激和惜爱。就是这样的一种物质,它生长地深深的地层,需要人们进入黑暗的地层去掘取。在大地内部,有一支活跃在地层“八百米深处”的群体——矿工,就是他们,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源源不断地采掘和输送着煤炭。他们承受着来自地层内部的巨大压力,粉尘、瓦斯、水、火、顶板,以及诸多不可预测的险情——这从报端时常出现的矿难中可以体会到,但矿工无疑是坚强的代名词,他们毫无怨言地挺过来了。
  井下作业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最让他们承受不了的不是来自地下的险恶,而是来自地面的同类的白眼。西友早年是何等的青春气傲,他的一首《我的黑黑的爷们弟兄》,展示了他的才气和思辨能力,也让我从中品读到作为矿工坚强性格的另一面。但对于一些人无视矿工,甚至给予矿工无情白眼,不无遗憾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黑色,不是我们的选择
  我不知道这份伤痛
  是不是别人生硬地强加给我们
  让我们在地层深处
  和潘多拉魔头搏斗的时候
  还要受到来自阳光下的
  兄弟姐妹们的口水折磨
  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
  在这支采掘煤炭的大军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像煤炭一样,储存着能量。他们身体处在煤炭的包裹之中,思想与煤炭紧密相连。当他们从地层升到大地之上时,他们是鲜活着的耀眼乌金,在太阳下闪烁着非同寻常的光芒。
  西友就是这样一位作者,十七八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子承父业,从煤炭技校毕业,就被分配到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人。他是一名优秀煤机手,一辈子的职业除了煤机手还是煤机手。他读书、写作,承载着他的文学理想的作品也与煤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个煤机手》,仅从书名看,作者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便跃然纸上。一个在一线井下作业的采煤工人,执着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用文字诠释自己的生活,这本身就有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内涵。
  认识西友是在兖矿集团举办的一次文学创作研讨活动上,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期刊的执行主编,自然与基层作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兖矿集团是个有着20万产业工人的大矿,那里密布着一个文学创作群体,他们是李连杰、寒玉、天狼、卢金地、刘亮、李舍、胡西友……一长串的名字,像从地层深处产出的煤一样,由他们创作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刊登上全国文学期刊。煤炭给予人们无穷的能量,文学产生的精神内核同样能感染身边和周围的人群……
  西友身板厚实,个儿高,长一张国字脸,双目炯炯有神……不用寻找,他就是“三个煤机手”之中的一个。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三个煤机手》,生活素材无疑全部来源于三十多年的生活实践。别人写煤矿要去体验生活,有时候不得不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而西友在井下一蹲就是三十多年,说“三十年如一日”还真不过分。他写煤矿,那是天然的原汁原味,绝对不掺水分。
  比如,他在其中一个章节这样写道——
  郭浩用螺丝刀轻轻就把挂在内六方螺母端部的皮带取下来了。
  但到底是怎么挂上的?他很多年后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解释。
  电机控制箱盖板很快合上了,紧固垫一个不少,螺丝齐全完好。所有的工作都做好后,郭浩装上电机的隔离开关手把,信心十足的告诉魏队长,可以通知控制台送电试车了。
  西友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热爱采煤机,30年的光阴,全部的工作就是与采煤机打交道,采煤机等同于他的手足。在井下作业,30个年头,人生最壮丽的年华都献给矿井了。这样的人生,对于有些人或许不可理喻,但对于西友来说,那便是满足。他的人生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拧在一个位置,便不能再挪作他用。
  西友自从技校毕业来到煤矿那天起,他就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的未来挪挪窝。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苦干实干。从井下工作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觉得命运安排他在井下工作,也是上天的垂青,就是让他成就一部作品来的。他扎扎实实地工作,就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自己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能够手到擒来地描写矿工的生活细节。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有了尾声,它就是《三个煤机手》。亲爱的读者,您作为读者是幸运的,您读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读到了井下矿工自己创作的煤矿文学作品。
  上天安排人们在大地上做着不同的工作,人类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对世界本源的亵渎。我尊敬西友这样的哥们儿,把生命的尊严置于大地的最低处——深井巷道中,恪尽职守,开掘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坚守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此刻,就在这篇序结束时,先前密布的雷声已经匿迹。四野虫鸣骤起,蛙鼓喧耳。所幸,《三个煤机手》即将付印,祝福西友不负自己三十多年的体验,继续挖掘属于矿工的精神内核,创作出超越自己的优秀作品来!
  致敬,我的兄弟!
  凌 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17届“青春诗会”,毕业于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曾任北京《十月》杂志编辑,主编过大型文学刊物《现代小说》,担任过中国煤矿文联《阳光》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煤矿作协副秘书长等职。出版诗集《凌翼诗选》《以魂灵的名义》等7部、散文集《故乡手记》、随笔集《擦亮眼睛》、中短篇小说集《白果青,杨梅红》、长篇小说《狩猎河山》等著作。多次获《诗刊》征文奖、江西省谷雨文学奖等奖项。目前在鄱阳湖流域体验生活,正实施《走遍江西100县》计划,对江西人文历史、山川地貌、民风民俗、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和梳理。
其他文献
贝 壳  矿井凿岩时,发现岩层里镶嵌着许多贝壳,尽管它们已成为化石,但花纹依旧清晰,栩栩如生。  细一看,和昨天烧烤时吃掉的花蚬一模一样。  它们死了,死于一场天翻地覆的地质运动。铠甲般的外壳没能让它们幸免于难。  这些鲜活于侏罗纪的精灵,在地层深处至少埋藏了一亿三千万年,那该是怎样一个穿越冰冷与洪荒的长夜!  那该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与无助!  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得知它们绝望时的心
期刊
在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开滦集团公司“劳模颂”首场主题文艺演出在唐山矿西山口俱乐部拉开了序幕。开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公,唐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喜怀以及开滦集团公司其他领导、劳模代表、员工代表一千余人,一同观看了精彩的演出。  这是一场以赞美百年开滦、颂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是一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奏响企业扭亏脱困攻坚战号角的精神盛宴。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激
期刊
一  宋东全从医院里把老婆接回家,好像从井下出来泡了个干干净净的热水澡一样,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老婆说,这段时间又劳累你啦!宋东全“嘿嘿”一笑回答,侍候你,不累!老婆问,今天几号啦?宋东全说,我知道你的心思,你好好在家养着,别犯病就行。妞妞那儿,明天我去一趟。宋东全望了躺在床上的老婆一眼,从面瓮里舀出些面粉,加上发面团用水和面。老婆好半天没说话。宋东全揉好面,让面发着。过来坐到老婆身边说,我知道你
期刊
有那么一会儿,天色暗下来,云彩不再是白的,还起了一阵小风。风打着旋,纸屑、枯枝烂叶什么的随着风柱往上爬。马万里吹了一聲口哨,潘多拉抬起头,嘴又尖又长,眼睛滴溜溜打转。它放过了那群正在忙着觅食的蚂蚁,朝花台一蹦一跳而来,风扯开它黑得发亮的羽毛,藏在翅膀下的那几根白色羽毛也被扯出来。  马万里商量说,回吧?  潘多拉仰起头,喉咙里叽里咕噜。  那阵小旋风很快就散了,云彩依然是灰暗的,不远处有栋两层的小
期刊
云,从来都是俯瞰众生的。因为它的轻盈、飘逸而高高在上。如今,科学进步有了飞机,人类终于也可以俯瞰云了。  云,的确美妙。  晴天里,在一万米左右的高空,你若乘坐飞机,凭窗眺望,窗外一派云的世界。像白雪、像棉团、像童话世界……极目望去是高高堆积的厚厚的冰川一样高耸的云雪山。定睛注视它,你会发现它不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万物都在光的游移中随性变化着,更何况水凝结的云呢?云雪山在气流的冲击中移动着,其高度和
期刊
想起儿时  想起儿时,便使我想到过早仙逝的父亲。  小时候,父母就在我们身边,不用思考也不会思考,心里有一份踏实;长大了,我们远离家乡,父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他们仿佛是你头顶上那片祥云,时刻保佑着你。父亲虽然永远地去了,但依然在我的心里,我在做,父亲在看,我坚信!  我出生在古城开封,那是赫赫有名的七朝古都大梁、汴京。我家住在古城的西大街,宋都御街的西边。前几年回去时已找不到旧时的门牌和院子了,西
期刊
这是梦里的一幅画,画里有绿树、有野花、有一望无际的青草,这些美丽的植物只是衬托,衬托着一座青褐色的山峰,它伟岸、冷峻、拔地而起,阳光照在上面,发出青白色的圣洁的光辉,它坚挺着,浑身散发出一种雄伟的阳刚之美,美得让人肃然起敬;这更是一块通灵宝玉,它具有人间最朴质的真情,它来到人间游玩时,恋恋不忘它年迈的老父亲——一块更老的青石,它挺立着,把它的老父亲扛在肩头,这一挺,就是几亿年,几亿年的背负,几亿年
期刊
一  太阳失却了炽热的光芒,像个蛋黄挂在天边……早上太阳刚冒头,我便从北京出发,先是坐飞机到达省城,又从省城坐汽车到了镇里,接着又坐上了“风彩车”——一种我故乡的敞篷简易小车。再用双脚走上几里山路,我的目的地就到啦。  我沿着熟悉的山路走着,有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一路上仍然是似曾相识的风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微风夹带着山间特有的清香迎面拂来,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从前。  我在这个小山村出生、长大,犹记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东作家出版了两部影响全国的长篇小说,一部是郭澄清的《大刀记》,另一部就是向春的《煤城怒火》。  《煤城怒火》以枣庄矿区为背景,描写了矿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鬼子、汉奸走狗英勇斗争的故事。在中国抗战文学的画廊里,《煤城怒火》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红色经典,更加使人感到激昂、振奋!  向春,本名李向春。1936年5月8日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南
期刊
不管烈日阴晴不管暴风雨雪甚至不管情绪好坏  穿越万物生灵把自己以一块煤炭的模样种植  顶着世俗蜡黄的流言蜚语顶着坚硬的世相  以煤炭燃烧的方式聚拢一团火的眸光  一团火的红光正是我要倾诉的衷肠  外界的轰响杂乱沉浮以及白昼和黑夜  丝毫不会影响一块煤燃烧的速度  越过冰川和凋蔽的风景张开的姿势  正是直击天空和大地的火焰  我将呐喊化为闪电雷霆  将我脚底的土地化为安葬上帝的墓园  在窃窃私语的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