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湖到庙堂:盅惑当权者的“大师”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灵素让人间的皇帝一跃为天上的帝君,徽宗自然是龙颜大悦,封他为“通真先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事既不是林灵素欺君罔上,也不是徽宗皇帝昏庸糊涂,双簧戏的结果就是双方各取所需,要当神仙的当了神仙,要发财的发了财。
  当王林大师的江湖骗术被揭穿后,“大师”这个久违了的名词,再次热起来。大师们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先把魔术用谎言包装成令人称奇的法术,取得几位官员、商人、戏子们追捧,再用名人的力量搭建起一个沟通各色人等的场域。往好了说,这里就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润滑剂;往坏了说,这里就是官商勾结,权色交易的名利场。
  袁天罡:为武周代唐做“代言”
  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在隋朝当过盐官令。在东都洛阳时,袁天罡与杜淹、王珪、韦挺三人关系很好。袁天罡先对杜淹说:“老兄你博闻强识,将来一定能凭借文章发达。”又对王珪说:“你不出十年,就能官至五品。”最后对韦挺说:“韦大哥你面相和猛虎一样,以后会做武官的。”袁天罡一一给他们看过相后,预言道:“三位虽然命中富贵,但都要经历一次被贬,到时咱们兄弟还能相会。”后果不其然,杜淹任天策府学士、王珪做太子中允,韦挺当了武官左卫率。
  这种所谓预言看上去很神,说穿了也没什么。因为袁天罡和三人是朋友,当然清楚他们各自的家世:杜淹出身北周士族,父祖做过刺史、太守;王珪出身北方顶级豪门太原王氏,世代为官;韦挺的父亲是隋朝民部尚书。袁天罡对他们做出预言的时候还在隋朝,凭借这几个人的家世,要出仕做官岂不易如反掌?至于预言他们的官位就更容易了,杜淹有文才,韦挺会武艺,做官也要发挥特长。这就好比一位老师,不会说一个文科状元未来能当科学家的。
  袁天罡第二次预言,说不好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一场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秦王李世民成为大唐天子。李世民登基后,召回了才能出众却因与太子建成有关受到贬谪的杜、王、韦三人,让袁天罡的预言又一次实现。这三人都是唐初名臣,有他们帮着袁天罡在朝中做“广告营销”,不仅很快让大师名扬天下,还得到了唐太宗的注意。
  袁天罡的口碑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大,朝中的大臣们自然竞相成为“袁大师”的座上宾。当年袁府前车水马龙的盛况可想而知。
  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夫人杨氏,听说袁天罡有这么大本事,就把他请到家里来,给自己的几个孩子看看相。最后杨氏让人抱出穿着男装的二女儿,袁天罡一见之下大惊失色:”这孩子怎么长着龙的眼睛、凤的脖子,富贵已极。如果是女儿的话,以后当做天子!”
  袁天罡明确预言了武家二小姐要做天子,而唐太宗听到的“唐中弱,有女武代王”则比较笼统,由此可见唐太宗并不知道袁天罡预言的事情。袁天罡到武家帮忙看相的事应该是有的,但他有没有对二小姐做过那样的预言,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试想,袁天罡正被大唐皇帝宠信的时候,怎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地预言有人要代唐自立?这罪名足够诛九族的。
  从前因后果来看,袁天罡关于“武氏代唐”的故事很可能都不是真的,而是武则天称帝前后所散布出的谶语,以为武周政权的建立提供合法性。武则天成功地利用了袁天罡苦心营造出的名声,与此同时,“武氏代唐”的预言也让袁天罡变得更加神乎其神。至于历史真相是否如此呢?就需要新史料的验证了。
  林灵素:让皇帝大臣“位列仙班”
  林灵素是今浙江温州人,原名林灵噩,早年在庙里出家,混得不爽,跑到四川,由和尚改行做了道士。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林灵素来到东京汴梁,成为一名“北漂”。当时徽宗皇帝刚好做了一个梦,梦见东华帝君召他到神霄宫做客。徽宗走进天宫,碰到一个骑青牛的道士,道士到徽宗面前山呼万岁后骑着青牛走了。
  徽宗一觉醒来,就给掌管道教的官员徐知常派了一个任务:去找知道神霄宫的道士!徐知常正为难着,有手下人回报:“有一个温州道士,时常疯疯癫癫地在墙上写些有什么‘神霄’字眼的诗。”徐知常当天就把林灵素推荐给了皇上。徽宗见到林灵素后大喜,厚加赏赐。
  这个故事分析下来,很可能是徽宗微服私访,找李師师幽会时,偶然在一个客栈里看到了林灵素的题诗,记下神霄的名字。回宫后就编了那么一个梦境出来,不为别的,就为找那个自己朝思暮想,能把皇帝神化为神的道士!
  林灵素自己是神霄宫的“诸慧”,奉命下界辅佐徽宗。所谓政治就是有饭大家吃,只有林灵素自己做神仙,肯定让其他朝中大臣嫉妒,所以他又说宰辅蔡京其实是“左仙伯”,王黼是“文华吏”,太宰郑居中、宦官童贯等也都位列仙班。大臣们安排好了,也不能忘了后宫的“小主”们,得宠的刘贵妃就成了“九华玉真安妃”。林灵素显然是希望通过搭建一个“神仙圈子”,来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使所有参与者都不能出面当“皇帝的新装”故事中的小孩儿。
  林灵素让人间的皇帝一跃为天上的帝君,徽宗自然是龙颜大悦,封他为“通真先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事既不是林灵素欺君罔上,也不是徽宗皇帝昏庸糊涂,双簧戏的结果就是双方各取所需,要当神仙的当了神仙,要发财的发了财。
  林灵素最终倒台的原因,一是大规模以道抑佛,得罪了太多人;二是介入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不幸成为牺牲品。同时林灵素有一种错觉:皇帝离不开他,所以在开封横行不法,甚至嚣张到在大街上和太子的马车抢夺车道。太子赵桓一下把状告到了父皇那里,看来终究是血浓于水,徽宗下旨降林灵素为太虚大夫,打回温州老家。只过了几个月,林灵素就死了。
  李孜省:大明“地下组织部长”
  李孜省是明朝成化年间最成功的方士,和今日的“大师”王林一样,他也是江西人。江西自北宋起人口稠密,地少人多,老百姓想当农民没地、想经商没钱、想做工匠又耻于身份低下,都希望科举入仕。但僧多粥少、名额有限,而术士绝对是另一份极有前途的职业,无需资本投入,又不必放下读书人的体面,还免去经商、做工的操劳,干得好了出入宫廷加官进爵,至不济也能行走江湖混个温饱,所以,江西士人对这一行当趋之若鹜。
  李孜省是南昌人,他曾经以布政司吏待选京职,后因贪赃事发,断送前程。他没有回乡,而是藏匿在京城等待机会。得知宪宗好方术,他苦学“五雷法”,这是一种祈祷术,据说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
  成化十三年,学有所成的李孜省结交宦官梁芳、钱义、韦兴等人,以符箓进献宪宗,得到皇帝赏识,被留在身边使唤。此外,他精通房中术,一专多能。用今天的眼光推测,李孜省大概算是一个懂气象预报的性心理咨询师。在这个案例中,沟通深宫中的皇帝和江湖上的术士,出身底层的宦官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
  宪宗对李孜省极其信任,赏赐他金冠、法剑以及刻有“忠贞和直”、“妙悟通微”字样的印章两枚,准许密封奏请有关朝政事宜。李孜省勾结梁芳等太监,又以万贵妃的兄弟们为外援,在皇帝的指示下,开始干预政事。
   成化十七年,他升任右通政,同僚王昶看不起他,“遇之无加礼”,李孜省向宪宗告了御状,王昶被贬官。自此之后,李孜省主营跑官卖官业务,操纵官员升降的神通也愈发的灵验,俨然幕后吏部尚书。
  李孜省颇有家乡情结,他在皇帝面前托言神降,说“江西人赤心报国”,要求宪宗重用江西人,江西安福人彭华被他推荐入阁,江西永新人刘敷官至右都御使、江西安义人谢一夔官至工部尚书,都是投靠他得以升官,以李孜省为领袖的“江西帮”隐然成形。
  当然,李孜省倒也不好意思让大明朝堂完全转型为江西同乡会,余子俊、李敏、刘健等非江西籍官员也曾被他密封推荐,余子俊接替马文升为兵部尚书,李敏任户部尚书,刘健后来还是弘治、正德名臣,“地下组织部长”还算有点识人之才。
  不过李孜省的好日子不长,成化二十三年,宪宗皇帝驾崩,年仅41岁。很有可能,李孜省一干人等给宪宗猛灌丹药,想必其体内铅、汞、硫含量大大超标,最终英年早逝。即位的孝宗朱佑樘没客气,登基没几天就把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等方士发配到甘州去充军。李孜省还没等到上路,就因“不胜拷掠”,死在狱中。
  (《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7期)
其他文献
以屋顶花园设计为背景,从屋顶花园的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展望了屋顶花园设计的发展趋势。
所谓过敏体质者是指对一些特定的物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人,这与个人的特异体质有关.区别一个人是否为过敏体质者并不难,如吃虾、蟹易引起全身发痒;使用青霉素、环丙沙星能导
期刊
朱自清在《子恺漫画》的序中表白:"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得那味儿。"
本文着重讨论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的临床意义,不同的实验室应建立各自的危急值,危急值应涵盖各专业与生命体征密切相关的项目和数值,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
附睾是一对细长扁平的器官,依附于睾丸的后上方.其上端膨大而钝圆,称附睾头,盖于睾丸上端.其下端尖细,称附睾尾,转向后上方与输精管相接.头尾之间为附睾体,呈圆柱形.附睾的内
期刊
收到韦力兄寄来《芷兰斋书跋》一盒三册,分别是《初集》《续集》《三集》。《初集》2012年5月出版,《续集》2013年8月出版,《三集》今年7月刚刚出版。韦力兄新做一个函套将三
现代社会中约有1/6的人对某些东西过敏,专家们预测,在今后25年内,全球患过敏症的人将占总人口的1/2,在更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患上过敏症.导致过敏的物质很多,众所周知的有花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包括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部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扩建,才有了"万园之园"的规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
【正】什么是历史建筑?1982年,英国国际古迹及遗址理事会主席伯纳德·费尔顿(Bernard Fielded)给出了一个比较标准的答案:"历史建筑是能给我们惊奇感觉,并令我们想去了解
茶与佛门有着叙述不尽的渊源,当历史行进千年,我们这个时代,这些对世人来说带着神秘感的佛门中的茶,它还会有一样的故事与滋味吗?一边是丰厚的历史与人文,一边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繁杂与裂变,透过佛茶特具的安宁与清香,我们能体味到什么?  时下一些新闻报道称,佛茶已经拍卖出越来越高的价格。我们无意去评判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好坏,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它各自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佛茶也好,非佛茶也好,如果具足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