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一《孔子家语》之《王言解第三》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言解第三》是《孔子家语》的一个篇章。该篇通过孔子与弟子曾子的对话,较为详尽、全面地记述了孔子的王道言论。篇中有孔子所说“吾以王言之”,又有曾子所问“何谓王之言”,故以“王言”名篇。所谓“王言”,即关于王道的言论。本篇是有关孔子政治理想的重要文献,以下节选关于“王道政治”思想的段落。
  【原文节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①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②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③,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④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⑤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⑥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⑦,男悫⑧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⑨,纳诸寻常⑩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重点注释】
  1.折冲:克敌制胜。冲,挫退敌方的冲锋战车。
  2.还师衽(rèn)席:指平安还师。衽席,卧具。
  3.皋(gāo)陶(yáo):舜的大臣。
  4.关讥市廛(chán):讥,呵察,稽查,盘问。廛,市场中供商人存放货物的房舍。
  5.齿:指人的年龄。
  6.表:标准。
  7.璞(pú):未雕琢过的玉石,或指包藏着玉的石头,比喻人的天真状态。
  8.悫(què):恭谨,厚道,朴实。
  9.窕(tiǎo):间隙,未充满。
  10.寻常:古代的长度单位。寻,八尺。常,一丈六尺。《小尔雅·广度》:“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在古代汉语中“寻常”有四意。①比喻短或小,如《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②比喻长或多。《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③平常;普通。唐·刘禹锡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④经常;平时。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在本文,“寻常”取平常、普通之意。现代汉语常用第3意和第4意。
  【原文释义】
  孔子(对曾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道义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行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就得不到尊崇;没有道义,德行就得不到彰明。即使有全国最好的马匹,如果不以正确的方法驾驭,一定是寸步难行。即使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如果不以正确的统治方法治理,也难以实现王霸之业。因此,过去的圣明君主对内修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守卫国家;三至的目标实现了,可以对外征讨。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如果用以守卫国家,那一定能却敌于千里之外;如果用以对外征讨,那也一定可以平安还师。因此可以说,对内能够推行七教,君主就不会劳顿;对外能够实行三至,国家也不会耗费财富。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
  曾子说:“君主不劳顿、国家也不耗费财富而叫作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您能告诉我其中的道理吗?”
  孔子说:“过去,舜帝有禹和皋陶辅佐,不出屋门而天下大治,这样君主有什么劳顿呢?政事得不到治理,是君主的忧患;教令得不到贯彻,是臣子的罪过。如果采取赋税收取十分之一,用民力役一年不超过三天,按季节让百姓进入山川渔猎而不征税,关卡、市场只是检查而不收取赋税的方法,这些都是国家扩大财源的途径,圣明君主节制使用,财富怎么会耗费不支呢?”
  曾子说:“请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百姓会更加孝顺父母;在上位的人以年龄序列排列尊卑先后,百姓对年长于自己的人也会更加恭敬;在上位的人乐善好施,百姓也会更加仁慈宽厚;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也会选择品行端正的朋友;在上位的人推崇德行,百姓就不会隐居不仕;在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百姓就会以争夺为耻;在上位的人清廉礼让,百姓也会以不讲礼节为耻,这就是七种教化。这七种教化,是治理民众的根本啊。如果确定了这种政治教化的基本原则,那么治理国家的根本就端正了。因为在上位的人是百姓的标准啊,标准端正,什么事物不能端正呢?所以,君主首先要身体力行,施行仁道,如此大夫忠诚而士讲信义,百姓忠厚,风俗淳朴,男子讲求忠诚而女子力求贞顺。实现了这六个方面就达到教化的最高境界了!可以推广到天下四方,无所不至;可以遍及于百姓之家,无所阻塞,以礼制来区别它的贯彻实施,以信义作为它的实行基础,以和顺作为它的推行方式,那么,百姓摒弃恶行就如同热水浇灌积雪使之溶化一样容易了。”
  【古今联读】
  以德为政 官员垂范
  在论述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借助前代帝王事迹,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面貌,并将前代王者之道提炼为“内修七教,外行三至”。孔子认为:“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要求君主首先应该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实现统治者的美德与适宜政治措施的结合,就可以达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客观效果。孔子的治国之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王道”或“德政”。
  从古至今,统治者用于巩固政治统治的方法无非就两种:“德”和“力”。孔子是从“仁爱”出发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提倡“以德为政”。所谓“以德为政”就是要求统治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即要以自己良好的德性风尚为前提,以影响以礼制为中心的政事得到推行,其次要以民为本即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德化”来教育和管理老百姓。“以德为政”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统治者当然要义不容辞地站在最前面,在道德修养方面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化臣民,从而使官民上下一致、政令暢通。这在孔子生活的连年纷争的时代,“以德为政”的思想无疑能够促使诸侯国内部加强团结,全民一心共同抗击其他诸侯国的入侵,更主要的是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当时政治文化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如果,我们用更开阔的思路理解孔子所说的“凡上者,民之表也”中的“上”,将其从统治者扩展到各层领导干部,其精神内核其实与我们党一直强调的“领导干部要做表率”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央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做表率。”并指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对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孔子的强调统治者要做表率的思想对于当下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动态表达,揭示GDNF对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老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反转录一聚
介绍了我国奶水牛产业的发展状况,水牛乳的理化、加工特性,水牛乳的加工状况,干酪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南方发展水牛乳干酪的条件、优势和前景,提出了南方发展水牛乳
目的分析30例老年患者脑栓塞后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老年脑栓塞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3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为了提供讨论华南地区酸性降水形成机制的背景资料,1988年1月与8-9月,在广州、柳州、韶关、南宁、阳朔、龙门使用Andersen气溶胶分级采样器采集了分级气溶胶样品,并对水溶性的F^-、Cl^-、NO3^-、SO4^--、Na^+、NH4^+、K^+、Ca^++、Mg^++进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
目的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防御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squesti
目的建立小猪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模型,为介入研究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法选用8头小猪,实验组(n=4)静脉注射链脲菌素(STZ),对照组(n=4)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一组反复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躯体、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证候群,约有90%的育龄妇女至少有一种PMS症
文盲享有过神圣感么?享有过,曾经享有了几千年。莫说古代的元勋式武将大多是文盲,草莽英雄、江湖豪杰就更是文盲出身了。《水浒》中梁山的108个好汉,百分之九十以上系文盲。  假如上述之人并非文盲,文化在身,其可敬度、可爱度似乎就差多了。中国古代曾盛行过这样的传统认识:好像英雄人物的特殊闪光处之一,就出于他们很文盲。他们最突出的勇敢性之中,也必然包含某些(甚而很多的)愚昧因素、野蛮因素。否则,其无论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