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全球地域转移的特征——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例

来源 :世界地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k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贸科学理论的孕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域温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球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地域温床不停地发生空间转移,从而导致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全球地域转移。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①创新环境是决定经贸科学理论形成的地域温床;②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存在清晰的自西向东全球空间转移路径;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贸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在削弱、理性在成长;④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地域转移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The birth and 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scientific theories require a speci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 a regional hotbed. With the shif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regional hotbeds continue to undergo spatial transfer, resulting in the Global geographical transfer.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can draw four conclusions: (1)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s a regional hotbed that determines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science theory; (2) there is a clear path of global spatial transfer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scientific theory center; (3)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depth, the class nature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scientific theory is weakened and the reason is growing. (4) The geographical transfer of the center of economic and trade scientific theory always takes plac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其他文献
国际资本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 ,无论是对资本输出国还是对资本吸纳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无论是在资本输出还是资本流入中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 ,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投资存在逐渐加强的趋势。从国际资本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来看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 ,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投资已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课改的推进,我国语文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语文德育教育工作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需要语文教育
2011年12月5日,以“新网工程”建设与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为主题,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合作经济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及中
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对象,研究了低温(11~15℃)对处理量约为45m3/d的AAO-曝气生物滤池(BAF)典型双污泥脱氮除磷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系统的硝化在受到低温抑制后会在短时间内
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本文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15个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以期对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有全面、总体性的认识。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处于动荡催生调整,调整蕴含机遇,在单极与多极矛盾的碰撞与互动中,正在形成某种更有效的机制,培育更为成熟、理性竞争的意识,促使各主要大国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共同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国家经济安全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就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四个特点,并在分析国际形势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安全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六点思考。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众对财政收支的用途、结构及效果等信息愈加关注,作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情况的预算会计信息则成为社会公众监督和评价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