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刘厚明的儿童剧创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当代儿童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刘厚明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自1964年开始从事儿童剧以来,他先后发表了《纽扣》《夏天来了》《小雁齐飞》等一系列优秀儿童剧目,为亟待发展的新中国儿童文学事业注入许多新鲜养分。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当代文学的体系内,儿童文学及相关的文艺工作者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儿童戏剧则更甚。本文将以刘厚明为例,具体分析其创作特点,以进一步揭示出儿童戏剧这一特殊体裁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刘厚明;儿童剧;人性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在《儿童喜剧集》的前言里,刘厚明坦言:“我们写戏是为了教育孩子,孩子们看戏则是为了娱乐。那就让我们尽力把思想性寓于娱乐性之中,使教育意义伴随着笑声给予他们吧。”[1]为达到这一效果,他赋予剧本人性美与艺术美,让剧目浸润着童趣与智慧且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轻俏幽默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广阔的题材又加强了剧目的艺术性。为调动小观众的积极性,他充分运用歌舞等形式,注意保持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性”。
  (一)人性美
  首先,彰顯童趣与纯真。刘厚明坚持“儿童本位”的立场,从青少年独特的审美和认知角度出发,让剧目矛盾集中,又以强烈的跳跃性逻辑助力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在《小雁齐飞》中,金伞认为叫高寿的老爷爷就应该“又高又瘦”,而大康则悄悄地把蝈蝈放到秀娃的脖子里,体现出儿童的天真心理及男孩子的调皮心性。而另一方面,儿童又是单纯、朴实的。金斗和方灵虽已脱离集体,但看到袁老师讲故事时仍忍不住地躲在大树后偷听,精彩之处又不禁笑出声;在袁老师的追问下,想保守秘密的金斗一句无心的呢喃便透露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在灵动的情节中,一个个质朴而又饱满的儿童形象脱颖而出。
  其次,凸显积极向上的风格。作者宣扬集体主义和团结意识,赞美劳动者和艰苦奋斗精神,以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鼓动着小观众们。《常河叔叔》展现出建国初期全民建設社会的火热场面,主人公常河的奉献和谦虚精神令人动容;《星星火炬》中,李蜓的妈妈和爸爸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另外,剧目中的青少年们同样致力于服务祖国,如《西瓜,我问你》中的夏花与冬生。作者让剧目呈现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精神面貌,传递着向上的力量。
  第三,显现生活的哲学与智慧。中国文学传统中视儿童视为“缩小的大人”、视儿童戏剧为“小儿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周作人曾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指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影。”[2]刘厚明一方面避开“成人化”与“幼稚化”的误区,另一方面又将儿童戏剧视作“传道”与“解惑”的良好途径。对于“问题少年”,老师或家长都善于进行启蒙式教导,如《星星火炬》中李蜓的父亲和《小雁齐飞》中的袁老师。而高寿老爷爷所精通的那些水里、岸上、天上、地下、白天、黑间的能预报天气的“口令”,如“鸭子连胜呷呷叫,这场雨呀小不了”、“冷石发潮下雨兆”等,则又透露出华夏民族祖先超凡的生存智慧。[3]此外,儿童们也在一举一动中尽显机智,如《杨树为什么变成了柳树》中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双喜等少年。
  (二)艺术美
  第一,语言轻俏幽默。刘厚明常常赋予青少年特定的口头用语,如《常河叔叔》中的杨喜与《星星火炬》中的郭大平,前者的“对不起,真遗憾”和后者的“反正一样”都是其性格的体现。《杨树怎样变成了柳树》和《西瓜,我问你》中的少年为解除心中的困惑,分别与柳树与西瓜进行了一番“对话”。晓畅灵动的语言不仅符合儿童的一般语言习惯,又为剧目增添了喜剧性。
  第二,人物形象亲切动人。刘厚明塑造了一批鲜活饱满的儿童形象,如《星星火炬》中要面子且易于冲动的李蜓、《夏天来了》中脱离集体的赵芹等,在父母、集体与老师的关怀与教育下,他们都及时克服了自身的弱点。而《西瓜,我问你》《杨树怎样变成了柳树》中的夏花、东生、双喜等儿童形象,又为小观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刘厚明笔下的成人形象同样丰满俏皮,不论是神机妙算的高寿老爷爷、循循善诱的永强爸爸,亦或意图用公权讨好领导的袁会计等,都活灵活现地凸显了特定年代人物的真实面貌。
  第三,题材的多样性。刘厚明认为儿童文学要适应小朋友的多方面需求,尽可能广泛地开拓题材领域,不拘一格地扩展主题内容。《小马克捡了个钱包》《西瓜,我问你》等剧目均扩展了写作范围,把笔触伸向学校和家庭生活的之外的阶级斗争、社会生活方面。
  最后,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抓住小观众的注意力。一方面,作者在《小雁齐飞》等诸多剧目中均加入了歌舞元素,富有感染力的背景乐或歌曲大大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效果,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又常让人物与观众对话以凸显“互动性”。这种表演模式不仅能直接显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有利于启发观众进行思考,这一点极为明显地体现在《杨树怎样变成了柳树》一剧中。
  刘厚明认为,儿童文学可以对小读者起到“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的作用。[4]多年来,他认真观察儿童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心理特点,致力于用戏剧形式发挥教育功能,向儿童传达健康和高尚的感情,培养青少年对于艺术和美的感受力,为我国当代儿童剧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厚明.儿童喜剧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2.
  [2]周作人、刘绪源.儿童研究导言[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38—41.
  [3]刘厚明.六个儿童剧[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166——167.
  [4]刘厚明.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J].文艺研究,1981(4).114—118.
其他文献
摘 要:《冲天》以1937-194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全民战争作为大背景,呈现出了那一代年轻的螺旋桨时代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爱恋、荣耀和存亡。整个纪录片用独特的视角来阐述这些事件,并且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冲天》纪录片的视角选择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借鉴。  关键词:《冲天》;视角选择;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字幕翻译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影视作品的传播价值。字幕翻译的艺术性以翻译策略为依托。翻译策略的使用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不同文化的交流,文化差距的减少,影视作品价值的实现
电影《成长教育》的剧情一波三折,最令人难忘的是珍妮坐在校长办公室的沙发上,坚定地说出:“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不同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构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深受传统
文章以含弓戏代表作《刘二姑吵嫁》为例,对含弓戏的表演特色进行探析,认为突破闺门旦的表演程式、丰富和发展了戏曲程式化,以及借鉴其他艺术的表演形式,使得含弓戏形成了独具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发起了一场“反叛”传统、解放个性的狂飙突进运动。他们深受莎士比亚作品的鼓舞,对其怀有敬意。青年歌德曾在莎士比亚纪念日之
本文试图分析一些较经典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及对比英文电影片名的在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各种翻译,根据翻译美学的视角来分析各种不同译名的区别与优劣,以期对以后的
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兄弟因寻找父亲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西部奇景中穿越千里的故事。该影片以甘肃张掖为地域定点,以普通话、甘肃方言以
电视剧《思美人》播出后,“在春秋战国姓与氏有区别的时代,屈原能否被称为‘屈公子’”成为网友们热议的焦点。本文将从姓氏制度的演变、楚国姓氏的演变、屈原所处历史背景等
期刊
摘 要:幽默的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因为言语作为语言幽默的重要表达和体现形式,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本文主要介绍节选部分《是,首相》的情境片段,分析其中蕴含的语言学预设原理,并且以语言行为学作为基础,在分析语言幽默性前提下,探求其幽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目的是增加观众对英式幽默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预设;《是,首相》;语言幽默  作者简介:秦文月(1991.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
在金行征导演的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中,关于身体形态的表达无疑构成了一套隐秘的欲望话语装置体系,无论是在山野间繁密生长的植物、还是在浓草中疯狂媾和的动物抑或是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