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状元实业家的失败与伟大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经科举入仕是无数文人士子朝思暮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而状元及第,更是科举士人至上的荣誉。但晚清有一位考取状元的读书人,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荆棘丛生的创办实业之路,并最终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就是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张謇。
  
  状元路坎坷的“四先生”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一日,张謇兄弟几人正跟随老师念书,老师忽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脱口而出:“人骑白马门前过。”但一时想不起下联,便让学生应对。三哥张詧抢着说:“儿牵青牛堤上行。”张謇却沉吟道:“我踏金鳌海上来。”老师一听大喜过望,逢人便夸张謇志向远大。自那时起,张謇便成为家族的希望之星。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至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33岁,才中取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以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清流集团着重延揽的对象。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在翁同龢的暗示下,清流党人开始在礼部会试中暗中识别张謇的卷子,以便提拔。但讽刺的是,几次都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于是,考运不佳的张謇,中举后连续4次参加会试却次次落第。直至他41岁那年再次应试。
  这次,为防止再错认试卷,翁同龢让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的手中。然后,他伏案评阅,马上作出结论:“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与七位阅卷大臣磋商后,决定将张謇定为第一名。
  张謇以一甲第一名的身份被引至乾清宫拜见光绪帝。当时,翁同龢还特地介绍:“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求才若渴的光绪帝非常高兴,当庭钦点张謇为状元,并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
  
  弃官从商的诱惑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
  历经科举考场26年的张謇终于考中状元,取得了官员的身份。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却并未借此在官场中寻求步步高升,而是转而投身于创办实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状元办厂堪称令人惊异之举,但对张謇而言却决非偶然。数十年在科举试场中的多次受挫,使张謇耗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时也使其对功名利禄趋于淡泊。最后一次应试纯粹是出于孝道,其父随后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由是之故,张謇对做官看得愈益轻淡。与此同时,张謇的经世致用与爱国救亡思想日趋强烈。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岛国日本,深深刺激了张謇的爱国之心,仁人志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西方列强的扩张渗透。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此时也逐渐形成,促使他毅然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创办实业与一位重要人物有关,那就是洋务派干将、当时的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
  当时,离甲午战败快一年了,《马关条约》也已签定。《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洋务派来说是很大的刺激。张之洞决定捷足先登,自己办厂,堵住日资的渗透。他开始加快在自己辖区的洋务运动,抓紧物色实业人才,而一向务实的新科状元张謇,自然是非常好的人选。于是,便在1895年的夏天,约张謇去江宁(南京)面谈洋务。
  接到邀请,作为新科状元,谈的又是洋务,张謇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动身上路了。早在1886年,张謇就在家乡提倡蚕桑,还试制过高粱烧。与张之洞一样,他认为 “中国要振兴实业,还是要看读书人能不能有作为!”
  经过几次长谈,张謇对张之洞的主张很赞同,二张一拍即合。畅谈之余,张之洞正式邀请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这对正琢磨退出官场纷争的张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謇最后还是决定冒一次险。他对张之洞坦言:“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我偏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看。但要办实业,难免委屈自己,低身下人,就算‘舍身喂虎’吧!”
  1895年1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这位南洋大臣终于将张謇拉上了经商之路。
  因南通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棉纱销路旺,张謇下决心先在南通办棉纺厂 。在唐家闸选定厂址后,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大生”二字源自《易经》。
  
  创业过程困难重重
  
  1895年,张謇联合数位商董开始招股办厂,其间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但他始终未曾动摇。招募商股的过程十分艰难,张謇多次奔走于上海、武昌,有时连旅费都是靠卖字筹措。机器安装之后,因资金短缺无法收购棉花,难以开工。张謇四处化缘,却处处碰壁,最后还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才使大生纱厂于1899年开工。当时,正值土纱受排挤、机纱供不应求且价格上涨之机,因而大生纱厂开工后利润较为丰厚,能够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901年,张謇又开始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希望将濒于荒芜的海滩改造成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工业扩展到农业。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过程同样是困难重重,仅勘测地界、起草章程、筹集股金、解决地权纠纷、应对狂风巨潮等事宜,就使张謇心力交瘁,难以为继。到1905年夏,好不容易建成7条长堤和一部分河渠,并开垦了7000余亩土地,却遭遇一场连续五昼夜的大风暴,一丈多高的浪潮将已建成的长堤全部冲毁,牧场羊群也几乎完全失散,使筹建中的通海垦牧公司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张謇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想方设法积极补救,在两年时间内陆续修复被毁的各条干堤。到1910年,经过整整10年的艰苦创业,通海垦牧公司也终于建成。
  
  商海生涯达到巅峰
  
  1901年至1907年是张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先后创立了19家企业单位,其中大多数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决定将这19个企业单位合并,组成通海实业公司,由张謇担任总理。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堆栈等十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至1921年,大生资本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謇的商海生涯也随之达到巅峰。由于大生一、二厂的利润源源不断且极为丰厚,为张謇扩张大生资本集团提供了资金条件。1914年在海门开始创建大生三厂,并且拟订了建立四厂 、五厂 、六厂 、七厂 、八厂 、九厂的庞大计划。六厂于1919年开始筹建,但不久流产。八厂在1920年开始筹建。至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个厂的资本总额已多达770余万两白银。
  除此之外,张謇还扩充了其他实业,尤其是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成效显著。1918年开始筹办淮海银行,次年11月正式营业;所办大达轮船公司先后自置江轮7艘,航行沪扬、沪海两条航线;另外,张謇还创办或协助创建了大昌纸厂、通燧火柴厂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单位;盐垦企业系统在这一时期也获得空前发展,到1920年,先后成立了10余个盐垦公司。张謇也进入了创办实业的巅峰时期。
  一段浪漫佳话
  辛苦奔忙中,张謇偶然遇到当时的苏绣艺术大师沈寿,传出一段浪漫佳话。
  两人相识于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南洋劝业会,当时沈寿36岁。会上,张謇对沈寿的作品及鉴赏力大加赞赏。会后,张謇五次致信盛邀。1914年10月,沈寿来到南通就任女工传习所所长。
  不久,在旧金山举办的第20届世博会上,沈寿绣制的《耶稣像》荣获金奖。在沈寿赴美期间,她的丈夫余觉居然娶了两房姨太太,两人婚姻名存实亡。忧郁成积,沈寿生病,张謇对她非常关心,他一面请医为之诊治,同时让她搬到环境清静的“谦亭”静养,并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
  在一首诗中,张謇大胆而直露地写道:“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开旋合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而沈寿毕竟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惧怕流言,不敢把对张謇的爱情吐露出来,只敢自语:“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朝夕相伴,沈寿对张謇的情怀岂能无动于衷。长期卧床养病,沈寿开始慢慢地掉头发,于是她就用自己细柔的长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绣品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人神交的结晶就是《雪宦绣谱》,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留下苏绣艺术的绝唱。
  
  兴办文化公益事业
  
  张謇在近代中国不仅以实业活动著称于世,同时也以热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会事业而闻名遐迩。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对地方自治以及文化教育和地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张謇曾说:“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1903年,张謇在自己的家乡通州创办了师范学校,接着又兴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这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他意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加快国家近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创办师范学校倾注了诸多心血。1904年,张謇又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具体办事机构,并相继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1914年又创办了河海工科学校。
  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业方面,张謇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04年,陆续设立公共植物园、新育婴堂;1905年,创建南通博物苑,此系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1909年,改良地方监狱,筹议设立导淮水利公司;1913年,开始修筑军山气象台,3年后建成;1916年,创办盲哑学校;1917年,所建图书馆和公园相继落成;1919年,筹建更俗剧场;1920年,创设绣织局、女工传习所。经过张謇的努力经营,南通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城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新型城市,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与政治共舞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
  像这样一个中国早期商业经济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有着务实的一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认为孙中山把革命的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他所追求的统一与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经营企业,力行地方自治。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伟大而失败的英雄
  
  张謇经历了创业的巅峰,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
  由于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亏损越来越严重。到1925年,仅大生一厂的债务就已高达900余万两白银,大约是其资本总额的260%。当年7月,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办了大生各厂,大生企业系统实际上已宣告破产。
  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而在他出殡时,南通万人空巷,远近的民众都来送行。
  张謇,这位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用毕生精力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1座博物馆、1座图书馆、1个气象台、16家慈善团体等,广受后人的好评和敬佩,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29年胡适曾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称赞张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毛泽东也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编辑/王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结构的变动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集中率的提高、行业内企业规模差异的增大促进了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而制度性进入壁垒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并在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市场结构,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结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6.7;F273.1    
期刊
摘要: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从20世纪中期开始,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起步,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市场也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本文从经济效应、政策影响、发展趋势、新能源的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与前景,指出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将迎来汽车行业的“低碳时代”。  关键词:低碳汽车;政策前沿;前景预测;中国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不断深化推进,电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培训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企业员工培训的角度,理论结合实践,分析指出利港电力集团目前培训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难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希望推动利港电力集团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利电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人物名片】  张天成,1967年2月出生。河南巩义市人大代表,郑州市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竹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镇西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巩义市天祥耐材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入风景优美的全国文明镇——竹林镇,在310国道竹林段南部山麓有一片漂亮的厂房,那里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辛勤劳作着,一派热闹景象,这便是巩义市天祥耐材有限公司的厂址。而面对这一切指点江
期刊
【作者简介】  郑风田,男,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与McGill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项目,1996—1997年在荷兰商学院(The Netherlands Business School)进修,2000—2001年赴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经济系任客座教授。   
期刊
坐在北京正庄古玩城一家名号为“翰一堂”的古玩店里,王刚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收藏故事。听王刚说话绝对是一种享受。以至于采访间隙总会产生一丝恍惚:我在哪里?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抱着收音机听《夜幕下的哈尔滨》时的年少岁月,又宛如走进了《五月槐花香》中那个人头攒动的琉璃厂 ,进而又依稀感觉坐在我对面的那个人,不就是“恒雅斋”那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的老板赵如圭吗?    潘家园的常客    只要有时间,王刚第一个想
期刊
编者按:  80多年来,恒源祥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个老字号,可谓是耳熟能详。几经风雨、几经历练,如今的恒源祥,生产制造外包给100多家加盟工厂,产品行销“下放”给9000多个经销网点。在外人看来,两头在外、品牌虚拟的模式,无疑是冒险的游戏。  在恒源祥掌门人刘瑞旗看来,恒源祥不是取得了什么成功,而是实现了巨大转变。只是这个变化很另类,很特立独行。能否被大家认可或接受,并不重要,这是企业家个人打造品牌
期刊
[摘 要]现代营销理论很大一部分是以心理学所提供的消费者假设为前提的。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也是各不相同的。当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可以为国内营销提供  参考,最近发生的食盐恐慌掀起的食盐抢购浪潮,给必需品的供应敲响了警钟,但是该事件的深层原因是沉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的消费心理,本文通过此次食盐抢购中体现出来的国人消费心理得到一些营销启示。  [关键词]食盐抢购;国人消
期刊
久负盛名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日渐褪去精英的光芒,成为城市与时代搏杀中懒散的醉汉。  这个市场正因其50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整体动迁再次成为焦点。    深受搬迁传言困扰的汉正街,终于迎来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  今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与硚口区政府正式向外宣布,限期搬迁汉正街。3月15日,硚口区汉正街综合整治与搬迁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告汉正街地区居民和经营者书》,明确作出指示,汉正街被
期刊
[摘 要]每到节假日,各大商场的促销手段花样百出,让消费者心旌摇摇。打折、返现、返券、赠送礼品……面对诸多促销手段,商场将作何选择才能既赚足人气又让自己盆满钵盈呢?本文将通过案例,在对比分析四种典型促销手段的基础上,在帮助商场作出抉择的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这些促销手段的实质。  [关键词]促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净利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