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焦、陈罹难后湖南军政府的性质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bo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首先说明,本文所谓湖南军政府,特指从辛亥焦、陈罹难后谭延闿上台到二次革命爆发前的谭延闿政权。因此,这里不涉及对几次统治过湖南的整个谭延闿政权的评价。 关于焦、陈罹难后的谭延闿继任政权的性质,以往论著大都认定是反动的,认为这一政权的交替是全国范围内立宪派攘夺革命成果的一个最明显典型,是一场反革命政变。对此,我们难以苟同。经过多方收集史料和认真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这两届政府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合作共事的革命政权,后者对于前者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而来的,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为了弄清新时期农民的特点和变化,以及它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什么新课题,我们到芷江、新晃、辰溪、溆浦、黔阳五个县部分社队做了一些调查。现将调查所得的材料和我们的看法综述如下。
【正】 《豳风&#183;七月》是《诗经》中有名的长诗。在封建社会中,它曾被士大夫们称为“天下之至文”,受到过皇帝的垂青。在近代,特别是在解放以来,它又获得了新的赞誉。有
<正> 关于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在史学界以往的很多文章中,不同程度地论到了这一课题。但是,把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就它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进行论述的文字,似尚阙如。因此,笔者拟就这一题目,概述史实,略陈俚见,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专家们指正。
<正> 史铁良同志的《北山移文与周颙颗及隐士》(载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求索》),自抒己见,从史实和思想方面对《北山移文》做了比较切实的评价,给人以新意,我基本赞同。这里只作一点辨正。 史文说:“看来,自古到今,对《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已成定论”,其实是不确的。就我所知,王安石曾写过一首为“松间”的诗: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虽寥寥数语,亦足以见非议《北山移文》之意。王安石议论古今,评断是非多真知灼见,此当为一例。另外,麋元曾作过一篇《讥许由》,指责他“
<正> 1919年11月8日至10日,湖南《大公报》在“要闻”前最显著的地位,刊登“本报特别启事”: “本报添约毛润之先生为馆外撰述员,此布。” 从那时起,毛泽东同志即与该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时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毛泽东同志做了这么几件事:①1919年11月在“研究”栏发动了关于赵女士自杀的讨论;②1920年9月至10月,发动了关于湖南地方自治问题的讨论;③1920年10月,在罗索、杜威以及张东荪、吴稚晖等来湘讲学时,《大公报》曾组织一批人纪录,
<正>国有无形资产,顾名思义即由国家或政府掌握其所有权的那部分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形态、能在一定时期内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它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
<正> 李白一生的创作中,留下了众多的以山川风光、鸟兽草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景物诗。这些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功力,犹如璀灿的珠玑,永远光芒四射,不仅深刻地展示了李白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时代,也充分地显露了他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气骨高举,是自唐以来对李白诗几乎一致的评语。皮日休说太白诗“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文》)。这个特点,同样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景物诗当中。孙觌在《送删定姪归南安序》中这样说过:“李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