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的音乐学习助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kwokh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他们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源自心底的热爱之情?本文例谈的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助力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几种应用。
  一、音乐游戏助力儿童辨认音乐符号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游戏来获得各种音乐概念并掌握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乐谱符号。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身活动,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复杂的音乐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自我化,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游戏,能使音响、符号的辨认、匹配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而又易于掌握。
  教学中,我带学生们做“乐谱娃娃”的游戏。学生们用动作表示教师所奏出的音——“mi”,扭动脚趾;“sol”,摇动膝盖;“si”,拍拍肚皮;“re”,点点脖子;“fɑ”,理理头发。五线谱四间上的音,则用手摆在身体相应部位来表示。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十分专注地听音,然后像做体操那样把双手向前举到相应身体部位的高度来表现各个音。长此以往,这种“身线”和“身间”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本能,便形成了身体谱。
  又如,在学习“音符时值”时,我让学生做“音符一家亲”角色扮演游戏。由学生分组各自扮演不同的音符,做与之配合的走步、跑步活动,再配以挥臂和口中发音,学生们觉得妙趣横生。在熟悉游戏之后,还可以请学生们用扮演的音符时值连成乐句或乐汇。最后让他们交换位置,构成新的乐句或乐汇。课堂上,音符生动的形象、学生亲身的体验、创造连成的新乐句与音符时值的学习交织在了一起。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结合具体音乐的音响,用游戏的方式来识谱,使音乐知识自然地成为儿童内心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概念。
  二、音乐游戏助力儿童节奏感培养
  音乐节奏感是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表现,并能准确再现音乐的一种能力。正如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所说:“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在教学中,我把音乐、节奏、游戏三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感受多种节奏,体验音乐的愉悦,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我和学生玩纸杯游戏,进行内心节奏感训练。我将纸杯排成一排,请学生在我指到红色杯子时衡速拍手,接着我拿出白色杯子罩在红色杯子上,当我指到白色杯子时学生用手指点手心,感受休止。游戏时,学生们谨慎地感受节拍,在心里控制节奏。之后,我还摆出了两排杯子,让学生决定白色杯子的位置,于是,分成两组的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了二声部节奏练习。接下来,有三声部练习、四声部加入乐器的练习等。声部越来越多,音色越来越丰富。小小的纸杯游戏,发挥了学生无穷的创意。
  这就是游戏的奥妙,音乐的创作就在游戏的不经意间自然出来,创作的结果永远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学生在游戏中既培养了节奏感,又点燃了创作热情和合作精神。
  三、音乐游戏助力儿童歌唱学习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创始人柯达伊先生说:“学校里教音乐和唱歌所用的方法务必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乐趣。”这引发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在低年级歌唱教学中加些“糖”,以游戏的方式铺设通向直观的道路,而不是直接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让学生接触音乐。
  在学唱一首歌曲前,我和学生们一起做了“魔盒”的音乐游戏。我拿出一只小盒子,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藏着大家歌声的魔盒,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声音从这里面拉出来。“魔盒”的侧面对着学生,有一个小孔,其间露出一个红线头。请一个学生捏住线头,在开始向外拉的同时,唱出一个任意音高的长音;待长音结束时,我及时从“魔盒”外侧把线剪断,学生手里就得到一段红线。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你歌声的长度。等每个人把自己的“音长线”放在面前后,请大家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音高变化来确定线所摆成的形状——直、曲、斜等。放好后,自己按线的形状唱出音来:手指着线,跟着线形移动,嘴里哼唱的音高也作出相应的变化。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拉出来的一段线能比别人的长些,他就得加深吸气,尽量控制呼气,慢慢地、均匀地唱出一个长音。这正是歌唱所需要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这个游戏吸引了学生去练习深吸缓呼。手指着线唱出高低音,也更形象、更直观地让学生进行了发声练习。实践告诉我们:游戏比许多语言、图解及其他歌唱呼吸练习活动都更能让学生快乐接受。
  四、音乐游戏助力儿童乐器演奏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器乐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情感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让学生演奏简单乐器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能主动地学习音乐。
  在乐器演奏教学初始课的前几分钟,我设计了“谁是指挥”的游戏。学生先围成圈坐好,各人随意敲击自己的打击乐器,不管是谁首先停下来,大家都要跟着他停止演奏。无论是谁第一个开始演奏,大家都要跟着他开始,并按照他的演奏方法进行。
  乐器演奏教学初始,从学生玩乐器开始。教师应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对乐器的兴趣,不强迫学生们去敲什么,怎样敲。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己尽情敲奏的同时,把注意力转向注意别人。这是乐队演奏者必须注意指挥者,并与其他演奏者配合默契的初步训练。谁最先决定如何演奏,谁先停下来,在游戏中并没有规定。这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当指挥者或引导人的平等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他既可以使自己处于首要的位置上,同时也必须随时准备听从任何一个成员的指挥。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让学生认识到在集体中,自己既是主角,又是配角,寓意深刻。事实上,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便来问老师,此时老师只需稍微点拨一下,便水到渠成。在这样一次一次玩乐器的过程中,学生便主动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演奏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打击方法。接着,学生们便可以自由组合,为自己学过的歌曲进行伴奏了。
  游戏为儿童的音乐学习助力,它令具有生命力的音乐之流注入儿童心田,让儿童的心灵同音乐息息相通。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20日,捷克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马克在无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海拔8167米;莫里在珠峰8300米处坠崖身亡。  马克与莫里是好朋友,都是登山爱好者。莫里的愿望是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认为,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没征服珠峰,就不算一个最好的运动员,马克则认为,征服珠峰对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他的素养与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语文学科来说,这一类学生的“学习之困”表现在: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信心;阅读课上,学习被动消极,理解能力差,读课文不知所云,更别说进行课外阅读了;在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常似局外人,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习作练习更怀有恐惧心理,实在“被逼无奈”了,写上三五行草草了事,文不通句不顺;更有甚者,就连生字新词的读写也成问题,听写词语等小测试,错字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引发师生对话的重要手段。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点,仅有一问是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二度追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思维品质。    一、在认知错误时追问——纠正思维偏差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因为受到知识负迁移
储冬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海安县十大杰出青年,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7
“童眼看世界,童心画童画。”大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天真无邪,敢想敢画,作品稚趣天成,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可随着外界教育的干涉,孩子的画却越来越概念化,孩子甚至越来越不敢画、不会画了。问题出在哪里?笔者想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绘画”说起,阐述如何在教学中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运用“儿童直觉的唤起”来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让孩子在绘画活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品德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    一、走进儿童生活,捕捉课程资源    “教育即生活。”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  1.巧取生活素材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师应有意识
故事,记忆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开启智慧、激发创想、拓宽视野,能够培养儿童对知识的感知兴趣,适合儿童聆听、理解、表演,适合儿童听、说、读、写。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散文诗《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确,不论是小人物的小创造还是大人物的大创造,人类正是
本着“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如今的课堂,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一孔之见,于是,课堂中能凸显个性的“生成”成了广大语文教师渴求的教学资源。然而,当我们深入课堂,却发现一些负效的生成,导致了学生阅读体验的肤浅和效率的低下。  一、过于偏重“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恰当地利用一些“生成资源”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于是乎,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或是苛求“生成”
编者按  时下,一部分教师已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便是“文道统一”,但是如何做到“文道统一”却又茫然无措。面对徘徊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消极语言),而忽略认识语言的深层含义(积极语言)及贯穿其中的文化底蕴(文化语言)的现状,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汪潮教授提出了“语言转换”的教学策略,并偕同浙江名师郭昶老师和教坛新秀李维勇老师就“语言转换”的具体操作运用展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