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沟教育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因为年龄的差距,造成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使得被教育者不愿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思想,从而在内心予以抵触,进而造成教育教学的障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代沟的时间间隔也在逐渐缩短。为了消除代沟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只有走入孩子的世界,学会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才能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谨以以下做法抛砖引玉。
一、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当我们亲身面对“权威”或心中的“标准答案”被挑战时,通常还是站在“权威”一边,不肯仔细地去研究,大胆地去质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由于某些问题或想法是一个孩子提出的,与“权威”答案或我们的想法相抵触,而会忽略其答案。可见生活中挑战权威的确需要勇气,而作为教师还需要一颗善于倾听的心,因为真理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教师只有及时地去发现、去肯定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在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正在讲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内,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哪支蜡烛先灭?”课堂上一阵寂静。一会儿,一个孩子怯怯地举起了手说: “我认为,短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会使短的先灭。”老师微笑着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说同意,有的同学表示反对。最后,老师说:“结论是,长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受热变轻浮在空中,会使长的蜡烛先熄灭。”“可是……”第一个举手的那个孩子似乎还要说些什么,老师打断了他的话说:“这是经过反复试验的,而且书上也是这样表述的,没有‘可是’存在。”同学们也都表示同意,可我却发现那个孩子一脸悻悻然,于是,一个疑问浮现在我的心头。
下课后,我拦住那个孩子问:“刚才那个问题,你还有不同意见吗?”那个孩子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如果玻璃罩足够大,那么上面的二氧化碳会受热吗?另外,老师讲过,在冬天靠墙壁睡容易一氧化碳中毒,那么小蜡烛如果放在靠近玻璃罩的一面,是不是也会先灭呢?”
听着他的话,我的心中不禁一阵悸然。是啊!这位老师揭示的答案,我也曾在书中读到过,可这个孩子的答案却从未想到过。这位老师本来想用这个试验教育学生不要走入想当然的误区,而他自己却身陷其中。原因是,在教师心中,教科书就是权威,是绝对正确的,而反之则是错误的。可见生活中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确需要勇气,而作为教师更需要一颗善于倾听的心。
二、学会运用孩子的游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新课改中更应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深入到孩子当中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换位思考,真正地把一些他们所喜欢的游戏引入课堂,将它们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从沉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情况在我新接手的班里表现尤为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开始时我采取的策略是长时间的阅读和启发,可是最终举手的总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等生和潜能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交待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
这一提问形式引入课堂不久,课堂氛围就明显好转,平时很少举手的潜能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成年人的思维常常受限于逻辑与规律,而儿童的思维虽然幼稚,却时时有创新之举,就如高斯计算自然数1到100的和一样,只是这些创举经常被成年人所忽视。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每个教师都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学习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潜能的挖掘者,应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独特的学习感受和创新,哪怕他们的做法有时看似荒唐,我们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折断一双未来翱翔蓝天的翅膀。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看镜子写时间”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我反复讲解镜内成像左右相反的要点,可用尽方法,却收效甚微。课间,班内的一个“机灵鬼”凑到我跟前神秘地说:“老师,我可以很快把他们全教会。”看着他信心十足的样子,我决定让他去试一试。
第二天上课,几个我屡教不会的学生竟然都能正确完成卷子上的习题。一阵疑虑过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们做题时,总要翻过卷子来从背面看。恍然大悟的我虽然在班内表扬了他,但心中仍然升起一丝疑惑——这是一种奇特而有效的教法,可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吗?不过,细思之下不禁豁然开朗,也许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却十分见效。其实,生活中许多数学问题,不也是靠人们发现总结来解决的吗?
四、学会换位思考
人人都曾年轻,人人都曾轻狂。可是,当我们发现别人重犯我们的错误时,却常常不给予谅解。这不禁让我想起外国的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错误放在身后,而把别人的错误放在自己的面前,只会使自己倍感疲惫,因为你不断把别人的错误放在眼里,不肯原谅,却忘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只要你肯把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换一个位置,你会发现,原来学会原谅,可以使自己如此轻松,更何况你原谅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呢?
这几天,心情不太好。我们班上连续发生了几次学生淘气、捣乱的事件,科任教师和班干部的告状让我不胜其烦。在听说“淘气鬼”王朝早自习和别的同学打闹被抓到教导处让我去领时,我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了。面对着我的大声斥责,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在以后的几节课中,课堂上静悄悄的,下课时,孩子们也没有像平时那样围过来。
中午回到家里,妻子从我的脸上看出一些异样,便询问起来。听我说完后,妻子笑着说:“孩子嘛!哪能不犯错呢?你别忘了,我可听母亲说过,你小的时候也很顽皮哟!”我还想说些什么,可细一回忆,不禁“扑哧”一声笑了。是啊!童年的我不也是一个淘气包吗?和他们一样大时,我每天傍晚不也拿着秸秆,带领着那群小伙伴和同村另一条街上的同学追跑、“厮杀”,一直到玉兔东升,母亲不唤我不回家吗?不也是和人打赌,独自到山中去找烘柿子,直到夕阳西沉,才在家长的呼唤声中,提着沉沉的篮子回家吗?不是也因用石子打破了同学的头,而被家长带到同学家中道歉吗?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射入了一片阳光,忽地晴朗起来。是啊!为什么我可以原谅自己小时候的顽皮和年少无知,却不能原谅现在孩子们的淘气呢?现在的他们不正是原来的我吗?想通之后我心中释然,连午休也格外香甜。
下午,大概孩子们读出了我脸上那缕灿烂阳光,探头探脑地来到我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看着他们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我不禁笑出声来。孩子们看我笑了,又像小鸟般地围上来。我说:“同学们,老师也请你们原谅!老师今天发脾气是不对的,因为老师小时候也很顽皮。”听完我的话,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课进行地格外顺利。
于是晚上,在一片浅浅的茶香中,我写下了今天的感受:原谅别人的过错,带给自己一片阳光,别忘记自己也曾年少轻狂。
不难看出,教师只有走入孩子们的世界,融入其中,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代沟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当我们亲身面对“权威”或心中的“标准答案”被挑战时,通常还是站在“权威”一边,不肯仔细地去研究,大胆地去质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由于某些问题或想法是一个孩子提出的,与“权威”答案或我们的想法相抵触,而会忽略其答案。可见生活中挑战权威的确需要勇气,而作为教师还需要一颗善于倾听的心,因为真理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教师只有及时地去发现、去肯定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在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正在讲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内,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哪支蜡烛先灭?”课堂上一阵寂静。一会儿,一个孩子怯怯地举起了手说: “我认为,短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会使短的先灭。”老师微笑着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说同意,有的同学表示反对。最后,老师说:“结论是,长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受热变轻浮在空中,会使长的蜡烛先熄灭。”“可是……”第一个举手的那个孩子似乎还要说些什么,老师打断了他的话说:“这是经过反复试验的,而且书上也是这样表述的,没有‘可是’存在。”同学们也都表示同意,可我却发现那个孩子一脸悻悻然,于是,一个疑问浮现在我的心头。
下课后,我拦住那个孩子问:“刚才那个问题,你还有不同意见吗?”那个孩子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如果玻璃罩足够大,那么上面的二氧化碳会受热吗?另外,老师讲过,在冬天靠墙壁睡容易一氧化碳中毒,那么小蜡烛如果放在靠近玻璃罩的一面,是不是也会先灭呢?”
听着他的话,我的心中不禁一阵悸然。是啊!这位老师揭示的答案,我也曾在书中读到过,可这个孩子的答案却从未想到过。这位老师本来想用这个试验教育学生不要走入想当然的误区,而他自己却身陷其中。原因是,在教师心中,教科书就是权威,是绝对正确的,而反之则是错误的。可见生活中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确需要勇气,而作为教师更需要一颗善于倾听的心。
二、学会运用孩子的游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新课改中更应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深入到孩子当中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换位思考,真正地把一些他们所喜欢的游戏引入课堂,将它们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从沉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情况在我新接手的班里表现尤为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开始时我采取的策略是长时间的阅读和启发,可是最终举手的总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等生和潜能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交待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
这一提问形式引入课堂不久,课堂氛围就明显好转,平时很少举手的潜能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成年人的思维常常受限于逻辑与规律,而儿童的思维虽然幼稚,却时时有创新之举,就如高斯计算自然数1到100的和一样,只是这些创举经常被成年人所忽视。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每个教师都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学习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潜能的挖掘者,应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独特的学习感受和创新,哪怕他们的做法有时看似荒唐,我们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折断一双未来翱翔蓝天的翅膀。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看镜子写时间”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我反复讲解镜内成像左右相反的要点,可用尽方法,却收效甚微。课间,班内的一个“机灵鬼”凑到我跟前神秘地说:“老师,我可以很快把他们全教会。”看着他信心十足的样子,我决定让他去试一试。
第二天上课,几个我屡教不会的学生竟然都能正确完成卷子上的习题。一阵疑虑过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们做题时,总要翻过卷子来从背面看。恍然大悟的我虽然在班内表扬了他,但心中仍然升起一丝疑惑——这是一种奇特而有效的教法,可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吗?不过,细思之下不禁豁然开朗,也许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却十分见效。其实,生活中许多数学问题,不也是靠人们发现总结来解决的吗?
四、学会换位思考
人人都曾年轻,人人都曾轻狂。可是,当我们发现别人重犯我们的错误时,却常常不给予谅解。这不禁让我想起外国的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错误放在身后,而把别人的错误放在自己的面前,只会使自己倍感疲惫,因为你不断把别人的错误放在眼里,不肯原谅,却忘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只要你肯把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换一个位置,你会发现,原来学会原谅,可以使自己如此轻松,更何况你原谅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呢?
这几天,心情不太好。我们班上连续发生了几次学生淘气、捣乱的事件,科任教师和班干部的告状让我不胜其烦。在听说“淘气鬼”王朝早自习和别的同学打闹被抓到教导处让我去领时,我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了。面对着我的大声斥责,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在以后的几节课中,课堂上静悄悄的,下课时,孩子们也没有像平时那样围过来。
中午回到家里,妻子从我的脸上看出一些异样,便询问起来。听我说完后,妻子笑着说:“孩子嘛!哪能不犯错呢?你别忘了,我可听母亲说过,你小的时候也很顽皮哟!”我还想说些什么,可细一回忆,不禁“扑哧”一声笑了。是啊!童年的我不也是一个淘气包吗?和他们一样大时,我每天傍晚不也拿着秸秆,带领着那群小伙伴和同村另一条街上的同学追跑、“厮杀”,一直到玉兔东升,母亲不唤我不回家吗?不也是和人打赌,独自到山中去找烘柿子,直到夕阳西沉,才在家长的呼唤声中,提着沉沉的篮子回家吗?不是也因用石子打破了同学的头,而被家长带到同学家中道歉吗?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射入了一片阳光,忽地晴朗起来。是啊!为什么我可以原谅自己小时候的顽皮和年少无知,却不能原谅现在孩子们的淘气呢?现在的他们不正是原来的我吗?想通之后我心中释然,连午休也格外香甜。
下午,大概孩子们读出了我脸上那缕灿烂阳光,探头探脑地来到我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看着他们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我不禁笑出声来。孩子们看我笑了,又像小鸟般地围上来。我说:“同学们,老师也请你们原谅!老师今天发脾气是不对的,因为老师小时候也很顽皮。”听完我的话,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课进行地格外顺利。
于是晚上,在一片浅浅的茶香中,我写下了今天的感受:原谅别人的过错,带给自己一片阳光,别忘记自己也曾年少轻狂。
不难看出,教师只有走入孩子们的世界,融入其中,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代沟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