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友”治疗的“ABC”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427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糖化血红蛋白一句话解读:老年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严,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A,即糖化血红蛋白,英文缩写是HbA1c,也可简称为A1c。其反映的是患者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通常认为这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胰岛细胞功能日渐衰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血糖水平随之升高,这是自然现象。曾经有专家提出,老年人的血糖诊断值要随年龄增长而适当增加。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80岁以上者,血糖的控制目标较宽松,不要求也不建议严格控糖。如果空腹血糖在7~8毫摩/升,餐后血糖为10~11毫摩/升,患者可以不用降糖药。当然,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原则上还是因人而异,以不发生严重高血糖和低血糖为基本原则。
  老年人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可以致死、致殘。随着血糖水平达到或接近正常,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必然增加,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和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对于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很差,自我处理低血糖的能力也很差。避免低血糖发生的基本措施为规律的生活方式、规范的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切不能过于严格地控制血糖。
  尽管长期轻度高血糖可造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等。但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往往需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高龄(8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生命历程较短,发生这类慢性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必严格控制血糖。这类患者的降糖治疗,应以不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不发生严重低血糖和严重高血糖为基本原则。
  专家提醒: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方面,安全达标和长期达标同样重要。

B——血压一句话解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要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并重视体位性低血压。


  B,即血压(blood Dressure)。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有1个糖尿病患者,有2.8个高血压患者,约一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后果非常严重。高血压可促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另外,一些降压药可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加重高血糖,如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糖尿病患者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能减少高血压的危害,老年人也是如此。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当从卧位转为直立后,收缩压下降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也有将站立后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我倾向于采用前一种更为严格的定义。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
  健康人由卧位变为立位时,心率会加快,由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作用,外周血管会发生收缩,以代偿由于体位变化造成的血压下降。因此,健康人由卧位变为立位时,收缩压不降低,甚至还会略有升高。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长的老年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由卧位或坐位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降低,患者出现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一些降压药、利尿药及镇静催眠药会诱发或加重体位性低血压。
  需要强调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概率很高,因体位突然变化、血压突然下降而诱发心脑缺血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压监测,而且是不同体位的血压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先坐一会再站立,站立后扶着床档稍息一会再缓步行走;上厕所后起立时,动作要缓慢;行走时步行速度不宜太快、太猛,不要突然止步,尤其不要突然止步再回头;用药时要看说明书,一些药物可以引起或加重体位性低血压,要避免服用;若有严重、频发的体位性低血压,要及早就诊。
  专家提醒:体位性低血压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重视,并及早发现。

C——胆固醇


  一句话解读: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1.8毫摩/升以下,
  无冠心病的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
  C.即胆固醇(cholesterol)。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非常普遍,67%~75%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绝对危险因素。在任何血胆固醇水平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死亡率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尿病患者合并的血脂异常不仅仅是数量的改变,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还有质的改变,如小而致密的LDL-C和氧化的LDL-C等,这些异常的结果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促发心脑血管事件。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有冠心病的患者,LDL-C的达标值为
其他文献
厉有名  酒精性肝病是长期过量喝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可诱发肝细胞广泛坏死,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进展阶段,临床多表现为恶心、乏力、黄疸、发热、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胆红素水平升高等。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
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因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反流等)的反复刺激,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后形成。临床上,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可伴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约
困惑一:胆固醇是什么?如何理解“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答:胆固醇属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体内需与载脂蛋白结合才能运输,主要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等几种形式存在。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食物摄取(约占1/3)和肝脏合成(约占2/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被人们称为“坏胆固醇
专家简介  王立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喘息性疾病、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专家门诊:周三、周六上午(高级),周五上午(特需)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比較常见,主要表现为感冒刚好(或刚停药)没几天,甚至还没有完全好,又开始发热、流涕、咳嗽,部分还会发展
养肾藏精  中医学认为,肾合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因此,肾脏的养护牵涉五脏六腑及一身的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一通于冬气。”冬季是保养肾脏、养精蓄锐的最好时机。冬季养肾除了要注意维护肾的各项生理功能外,对性生活也需有所节制,秉承封藏之道。
生活实例  王阿姨是一位十足的“中药粉”。她生病时会选择中药治疗,每年冬季定时进补膏方,最近又开始试着用中药煲养生汤。3个多月前,王阿姨一口气买了黄芪、枸杞子、当归、麦冬、薏苡仁、葛根、红枣、菊花等近十种中药材放在家里,准备随用随取。近来,王阿姨发现家中时有小飞蛾出现,寻根追踪,原来虫子是从黄芪中飞出来的。此外,枸杞子好似也受潮了,表面黏黏的,颜色也暗淡了许多。  不仅是王阿姨,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症状,很多疾病如皮炎、湿疹、荨麻疹等,都会伴有或轻或重的瘙痒症状。古人戏称“痒为美疾,以其搔爬有趣,且与身命无伤也。”然而现实中,为剧烈瘙痒所苦的人们却是“忍痛易,忍痒难”。瘙痒一旦发作,往往是越痒越想搔,越搔越发痒,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红斑、丘疹等皮肤损害越来越重,甚至出现皮肤糜烂、滋水淋漓、皮肤增厚,更有甚者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然
生活实例:21岁的小桂一直想做一名模特,但有点“婴儿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横下心,每天只吃一顿饭,体重终于有了明显下降。可是她又有了新烦恼,本来“大姨妈”每月都会如期到来,但最近半年都没有来,自己也说不清哪里出了问题。小桂上网搜索,发现自己“闭经”了。闭经:与过度节食有关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周期为21~35天,每次持续时间为2~8天,月经量为20~60毫升。闭经主要表现为无月经或
我是“鲁冰花舍”志愿者米池的儿子。  鲁冰花,寓意“母爱之花”。“鲁冰花舍”是由六位爱心人士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是中华少年儿童救助基金会西部儿童救助基金下的一个正式立项项目,以短期医疗救助孤残弃婴为目标,主要救助对象以中国西部、中部和贫困地区病情较急迫、术后康复较好的先天畸形儿童为主。自2011年3月成立,共有83名来自贫困地区福利院的孩子通过“鲁冰花舍”,在上海各家医院得到医疗救助,其中33
血钙正常,说明不缺钙,不需要补钙  血钙并不是判断机体是否缺钙的指标。  分析:血钙水平受体内多种激素的调控,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一般稳定保持在正常范围。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骨骼中的钙会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的稳定。也就是说,血钙并不是判断机体是否缺钙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便发生了严重骨折,其血钙水平也依然是正常的。  喝咖啡会导致骨质疏松  适量喝咖啡不会导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