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听课的观察与反思,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意义,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导入 意义 见解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創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的话,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致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我通过实际教学和听课学习,对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新课程导入有如下见解。
一、让学生“乘趣味先导之舟,达学而不厌彼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较广博的知识,组织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思维,丰富联想,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物演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
英语教学如果只是由教师告诉学生一切,就很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僵局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继而引导出英文表达,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技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通过实物展示导入新课,既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授牛津英语7A Unit 4 Food一课时,将苹果、香蕉、汉堡、胡萝卜等实物带进了课堂,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实物的时候,异常活跃。随着“What is it?What are these?Do you like cakes?Is it healthy?”这些问题的深入,学生顺利地学会新生词。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I like...”“I dislike....”“It is healthy.”等句型。
三、万事情为先
导入设计要用深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教师要努力使内容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教学内容的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与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知识功能能发挥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也可能会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产生忘我的精神状态。
“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即用教师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种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感进入学习状态。相反,如果导入设计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却没有情感纽带,那么导入必然是失败的。
四、创设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学生平时的生活与英语课堂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英文内容或习俗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境导入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巧。合理的情境导入,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新知。
五、精心构思,巧布悬念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巧设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造悬念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意料,或展开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面对英语这门本来就充满神秘的学科,教师在设置悬念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才能使课堂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六、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在英语教学中,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应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教师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不断习得知识,减轻学习难度。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活动,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七、导入设计要联系生活,牵动学生的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中蕴含着知识和经验。注意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联系时事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又富于思考性、挑战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新知,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相反,如果设计的导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了现有的知识水平,当然就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中学英语课堂导入意义的理解和见解。只有认真挖掘教材内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师才能设计出合理、自然、有创造性的导入,也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06.
[2]蔡彩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3]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2007.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导入 意义 见解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創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的话,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致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我通过实际教学和听课学习,对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新课程导入有如下见解。
一、让学生“乘趣味先导之舟,达学而不厌彼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较广博的知识,组织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思维,丰富联想,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物演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
英语教学如果只是由教师告诉学生一切,就很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僵局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继而引导出英文表达,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技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通过实物展示导入新课,既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授牛津英语7A Unit 4 Food一课时,将苹果、香蕉、汉堡、胡萝卜等实物带进了课堂,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实物的时候,异常活跃。随着“What is it?What are these?Do you like cakes?Is it healthy?”这些问题的深入,学生顺利地学会新生词。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I like...”“I dislike....”“It is healthy.”等句型。
三、万事情为先
导入设计要用深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教师要努力使内容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教学内容的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与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知识功能能发挥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也可能会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产生忘我的精神状态。
“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即用教师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种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感进入学习状态。相反,如果导入设计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却没有情感纽带,那么导入必然是失败的。
四、创设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学生平时的生活与英语课堂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英文内容或习俗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境导入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巧。合理的情境导入,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新知。
五、精心构思,巧布悬念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巧设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造悬念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意料,或展开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面对英语这门本来就充满神秘的学科,教师在设置悬念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才能使课堂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六、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在英语教学中,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应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教师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不断习得知识,减轻学习难度。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活动,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七、导入设计要联系生活,牵动学生的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中蕴含着知识和经验。注意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联系时事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又富于思考性、挑战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新知,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相反,如果设计的导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了现有的知识水平,当然就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中学英语课堂导入意义的理解和见解。只有认真挖掘教材内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师才能设计出合理、自然、有创造性的导入,也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06.
[2]蔡彩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3]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