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贮藏期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研究

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亚华15品种甜椒为试材,对甜椒贮藏过程中病原菌的种类、存在部位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椒贮藏前的主要潜伏侵染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辣椒软腐病菌和交链孢菌,其中果蒂带菌率最高;贮藏期引起果蒂和果柄腐烂的主要致腐菌为镰刀菌和辣椒软腐病菌,主要引起果肉和果蒂发病,同时盘长孢状刺盘孢也能够引起果蒂和果肉腐烂;贮藏前的表面消毒处理可以降低贮藏期的病害发生率和发病程度。
  关键词:甜椒;潜伏侵染菌;贮藏期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4-0015-04
  
  甜椒是目前贮藏量和运输量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种类之一。由于甜椒对低温敏感,贮藏温度一般控制在8~12℃,且相对湿度较高,因此贮藏期易造成腐烂。目前,人们已从甜椒的品质和生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贮藏保鲜上,尤其是在品种耐贮性、果梗对贮藏的影响、辣椒贮藏生理、辣椒保鲜剂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然而,研究大多集中在防治甜椒采后腐烂的各种措施上,关于甜椒病原菌种类和规律以及潜伏性侵染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因微生物引起的果蔬采后腐烂,必须先确定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菌及其侵染的主要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笔者系统研究了甜椒贮藏期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致病性,为其采后贮运过程中的保鲜和贮藏期的预测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亚华15号购于市场。
  
  1.2方法
  1.2.1贮藏前甜椒果实与果柄部潜伏侵染的病菌种类调查选取无病、无虫和无伤口的成熟度一致,颜色鲜艳的甜椒50只,用蘸有清水的吸水纸将果实表面的泥土擦洗干净,晾干备用。用无菌解剖刀切取果柄中部0.5cm长度、果蒂1/6且带萼片、果实中部0.5cm×0.5cm大小的组织块,分别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分开晾干,随后分别将其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30s,迅速用灭菌滤纸吸干酒精,转入1%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min,用无菌水清洗3次,再用灭菌滤纸吸干组织块,植入PDA培养基,27℃恒温培养2~3d,当培养出的菌落直径1cm时,用接种针挑取菌丝尖端置于另一含PDA的培养皿内进行培养,重复上述操作2~3次即可得到纯化菌种。根据真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统计辣椒不同部位的病原菌种类及数量。
  1.2.2贮藏期病原菌的分离甜椒贮藏前进行两种处理,然后在15℃贮藏。处理I:消毒处理,先用清水将果实表面清洗干净,用干净纱布擦干,然后用75%的乙醇表面消毒,再用紫外线消毒(15w紫外灯下30cm处,照射处理30min),最后用葡萄保鲜专用袋进行包装贮藏;处理Ⅱ:未消毒处理,将采摘的果实直接用葡萄专用保鲜袋包装贮藏。贮藏一个月时,开始调查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种类及数量,方法是在辣椒发病部位的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植物组织,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和培养,得到不同菌株。
  
  1.2.3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病原致病性鉴定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返接在寄主组织的相对应部位上,如果发病症状与该菌株分离前的发病症状一致,便可对其致病条件及侵染途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待返接材料的准备。选取健康无病、无虫、无伤口的辣椒,清水洗净后,用1%的次氯酸钠浸泡2min,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放在超净工作台上吹干备用。果肉、果柄和果蒂部位的返接试验分3组进行,每组15个。
  (2)接种病原菌的制备。将待接种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7d,长满孢子后用无菌水配置成孢子悬浮液(浓度为在10×40倍显微镜下,每个视野20~40个孢子)。
  (3)返接试验。把已纯化的菌株回接被测果实及果梗,分“有伤”和“无伤”两种接种方式,通过接种观察病斑发展速度和发病程度,判断被接菌株致病能力的大小。
  (4)有伤接种。分别在不同组织部位上用接种针刺破5个孔,孔眼可集中在一起,使直径范围约5mm,用无菌毛笔蘸取菌液涂于刺伤处。
  (5)无伤接种。直接用无菌毛笔蘸取菌液涂于接种组织部位。
  (6)返接后培养。返接后的组织置于加湿干燥器内培养,盖口用透气薄膜隔离以达到保湿、密封、透气、防污染的作用,培养湿度为90%,温度15℃,10d后检查发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辣椒贮藏前病原菌检测结果
  对贮藏前的潜伏病菌进行分离与检测可以确定引起采后病原菌的最初来源,检测结果如表1。从甜椒不同组织部位分离的病菌不同,在果肉中分离得到了盘长孢状刺盘孢,青霉菌和辣椒软腐病菌;在果蒂中分离到了交链孢菌似,盘长孢状刺盘孢,青霉菌和辣椒软腐病菌;在果柄中分离得到了灰葡萄孢,交链孢菌和辣椒软腐病菌。从检测结果看出,果蒂带菌率明显高于果肉和果柄组织,主要以辣椒软腐病菌和交链孢菌为主;果肉和果柄中的辣椒软腐病菌带菌率也较其它菌多,说明甜椒在贮藏前的潜伏侵染菌主要为辣椒软腐病菌。另外,交链孢菌在果蒂和果柄中的带菌率相对较高,盘长孢状刺盘孢在果蒂中的带菌率比较高,所以这两种菌也被认为是甜椒潜伏侵染菌。
  
  
  2.2辣椒贮藏期病原菌的检测结果
  对两种不同处理(未消毒和消毒)的病果部位进行病原菌分离,结果见表2。由表2看出,未消毒处理果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消毒处理的果实发病率,说明消毒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害的发生。镰刀菌在果实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分离到且发病普遍较重,主要引起甜椒的果蒂腐烂。灰葡萄孢只存在于果柄中且带菌率较低。交链孢菌也主要引起果蒂腐烂,但通过贮藏前的消毒可以减轻其在果柄的发病。盘长孢状刺盘孢和青霉菌也能够引起果蒂和果肉腐烂,但发病率相对较低。辣椒软腐病菌主要引起果肉发病。
  
  2.3贮藏期主要致腐菌的致病力测定
  通过对各病原菌采后致病力的研究,可以确定引起甜椒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菌,推断各致腐菌的不同侵入方式,因此,笔者对甜椒不同部位进行有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病原菌,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看出,不同病原菌在有伤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元伤接种,说明伤口是甜椒采后腐烂病原菌入侵的一个主要通道。结合表2分析,可以再次证明镰刀菌主要引起果柄和果蒂腐烂,发病率高,发病程度重。灰葡萄孢和辣椒软腐病菌只在接种果肉后致病,且有伤接种发病程度明显高于无伤接种;盘长孢状刺盘孢和交链孢菌在果蒂和果肉中致病,不使果柄腐烂,且盘长孢状刺盘孢在果蒂上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交链孢菌,但在果肉上有伤接种时的发病率低于交链孢菌,因此,笔者认为交链孢菌比盘长孢状刺盘孢更容易利用果肉组织的营养,迅速从寄主伤口侵入。从表3还可以看出,不同组织部位的致腐菌不相同,而且在接种方式、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贮藏期,甜椒的果柄、果蒂和果肉均会发生腐烂,且以果柄腐烂最为严重。甜椒不同组织部位的优势致病菌不同。通过返接试验表明伤口是甜椒采后病原菌侵入的一个主要通道。
  (2)通过对甜椒贮藏前的携带菌进行分离检测可以看出,采前分离到的盘长孢状刺盘孢、青霉菌、辣椒软腐病菌、灰葡萄孢和交链孢菌在甜椒贮藏期发病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这说明这几种菌是采前侵染,采后致病的,所以,我们应加强采前管理,尽量减少甜椒贮藏前的带菌率。
  (3)在甜椒采后发病组织中分离到了镰刀菌,但在贮藏前未发现该菌,说明这种菌是采后侵染的,这种菌可能来源于贮藏环境中的附生菌,但具体的来源及侵染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在试验中尝试在贮藏前对甜椒进行表面消毒来观测其效果,结果发现表面消毒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贮藏期的发病率,原因可能是表面消毒降低了贮藏前的带菌率。但是采用何种表面消毒方式、最佳剂量的选择及对贮藏果实有无副作用等工作还有待于更深入和细致地研究。由于不少采后病害是由采前侵染的病原菌引起的,并且对于采前病原菌的控制很难,因此,笔者认为在采前对贮藏果实进行有效的表面消毒处理是必要的。
  (5)在试验中还发现,随着果柄和果蒂的腐烂,果肉的腐烂程度也随之加快,因此,在贮藏过程中要对果柄和果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不影响甜椒贮藏时的外观品质。
  (6)在致病性接种试验中可以看出,有伤接种的发病率普遍高于未刺伤接种,因此,推测伤口是病原菌的主要侵入途径,我们除了在贮藏前需及时对有伤果实进行剔除外,同时还要注意在采收、贮藏和搬运过程中尽量减少伤口的形成。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顽强应对敌人的“扫荡”和各种破坏活动。山东党组织物色派遣了一批忠诚于党、机智勇敢的同志打入敌内,开展搜集情报、铲除叛徒、营救同
经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11月份发布的第十一批“中国企业新纪录”认定,上海石化又创了7项中国企业新纪录。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拓宽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锻炼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出发点,加快改革步伐。
用自育核不育两型系401AB群体中分离的可育株作核不育基因的供体,用自育的高含油量、高蛋白、高配合力的双低质不育系7104A对应保持系7104B作轮回亲本,通过杂交、连续3代自交
从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等方面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3种病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药剂。
对造成1-丁烯损失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和优化措施,减少1-丁烯损失、提高了1-丁烯收率。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津单6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点、适应区域及栽培技术。
在卫生士官药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结构为中心式教学法。问卷调查表明,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可提高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
回顾水稻耐盐性研究的历史;概述水稻的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海藻糖、甜菜碱、糖醇类等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及转基因研究;介绍分子标记在水稻耐盐育种上的应用.
对黄瓜幼苗叶片的表皮及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随着节位上升,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密度及气孔密度呈增加趋势,表皮细胞及气孔大小呈减小趋势,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