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贴“反华”标签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上时兴贴三种视作异类、当鸣鼓而攻之的标签:一曰“汉奸”,二曰“普世价值”,三曰“反华”。本文着重讲第三个标签。
  见到这么多“反华”标签,恍然时光倒流。几十年前,我们关起门来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骨头”似乎很硬,唐山大地震损失那么惨重也拒绝外援,可“拳头”却是无力的:印尼苏哈托政变后排华那么严重,我们却束手无策。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反华”的说法越来越少。然而2008年“反华”的说法猛然多起来,倒也不为无因:西藏拉萨事件后,海外媒体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骤然增大,阻挠奥运火炬的传递更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然而,无论如何,不管对外对内,还是不要轻易贴“反华”标签。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反华”。如果这个“华”是指“中华民族”、“华人”,那么“反华”就是种族敌视、种族歧视,比如“黄祸论”等。当今之世,在任何文明国家,种族歧视都是违背“政治正确”的。如果发现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反华”、辱华,那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向国际社会讨公道就是了,不要轻易地慷慨派送“反华”的帽子。
  如果“华”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国政府,则更不能滥贴“反华”标签。西方大国都与中国建立了邦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其中不少人特别反感的美国和日本,还先后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美中还实现了军队互访,汶川大地震时甚至对美军运输机开放了领空;美国政府已同意为北京奥运向中国军方和警方提供某些敏感的安保设备与专业技术(据2008年6月6日《参考消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标准要求人家的政治运作。国家之间有利益冲突、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是很正常的,即便美韩这样的同盟,不也经常有政府谈判和民间抗议吗?(最近韩国就因美国牛肉进口问题而引起民众不满导致内阁集体辞职,美国没有说这是韩国人“反美”)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一桩桩解决争端,但不要动辄扣“反X”的帽子。把事情推向对峙的极端,无助于纠葛的解决,徒然互生厌恶。
  即便未与中国建立邦交的国家,也不要轻易给人家派“反华”的帽子,以留下转圜的可能。比如,梵蒂冈长期与台湾有“邦交”,但早在2001年中国政府就表示,只要梵蒂冈承认两项原则(信守“一个中国”并与台湾断交、不以宗教干涉我国内政),就可以实现中梵关系正常化。中国前贤相信“冤家宜解不宜结”,中共的三大法宝之一是“统一战线”,即使对敌人也要善于“分化瓦解”,而不要“四面出击”,这是政治智慧。“左倾妄动”只会误国。
  那么国际上有无“反华媒体”呢?我不知道有无专靠“反华”吃饭的大众传媒,但我相信卡弗蒂不能代表CNN,也不是天天谈中国或华人话题。这次大地震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到灾区采访的就有CNN的记者。《时代周刊》发表文章《中国原来是这样》,题目就颇有对误解中国而自我反省的味道。2008年6月7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说,虽然“记者的工作是对所发生的事件采取挑剔的态度,但这一次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救灾的良好表现简直让美国人“生妒”。
  总不能说那些外媒的立场先是反华,忽然良心发现就不反华了吧?显然是看法包括价值观有不同。外媒有偏见是肯定的,我们也可能有偏见,任何人都可能有偏见,所以要多沟通多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人家不可能按我们喜欢的口径报道中国,既然有自信对外开放,就要有度量,不能像江青对安东尼奥尼一样,不高兴就给人家贴上“反华”的标签。
  国际上当然也有“亡我之心不死”的“反华势力”。发现有,就孤立之,回击之,但要尽量缩小对立面、打击面。所以,本文讲的是“不要轻易贴”而没说不贴。
  至于国内,“反华”一词从何说起?据云有为“反华”势力充当内奸,为之做代理人或与之遥相呼应的;或“猛料大起底”称,有报社的广告是“多国集团在华企业鼎力相助”;或称某些人可能“灵魂被人家收买了”,完成老美布置的任务,云云。真有这样的料应当尽公民义务向国家安全部门举报,有一家查处一家,有一个查处一个。
  鲁迅先生说得好:“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国际上,人家对扣帽子不买账;国内,“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我们还是坚持或学着以理服人吧。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其他文献
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沥青砼道路施工技术的时候,为有效确保沥青砼道路的施工整体质量,应提高施工设计要点的关注与重视,并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控
本文采用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基于TCP/IP协议,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在统一的操作平台上予以管理和控制,从而使监控系统的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极大的延伸。
在古代专制社会,产生了君权神化的"神秘政府",专制政府通过信息控制的方式保持政府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政府与百姓的隔离与对抗。近代的社会契约论从三个方面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