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龙台)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考古勘探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考古勘探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文章对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龙台)的考古勘探工作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考古勘探工作;可行性;赵王城遗址
  1 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的战略高度,围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大主题,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文物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系列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统筹推进文物事业发展赋予了历史担当、提供了极大动能,同时给大遗址保护展示带来了机遇。
  赵王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设的珍贵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对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以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来揭示遗址内涵与价值,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将遗址最真实、最绚烂的一面呈现给公众,推动新时期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走出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 遗址概况
  2.1 遗址类型
  赵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
  2.2 遗址简述
  赵王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郊,距离市中心约4千米,东距京广铁路线0.5千米,南邻邯郸市南环路,西距西环路1.5千米,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邯郸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赵国都城的王城(宫城)遗址区。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八代国君,前后计158年。
  王城区又称“宫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呈“品”字形布局。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型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4米、高16.3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由龙台往北有两座大夯土台,形成南北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筑基址6处,这是以龙台为中心的一组规模宏伟的殿宇建筑群。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26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有南北对峙的两座大土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基址。
  赵王城遗址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赵王城遗址考古工作的总目标是在广泛调查、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的基础上,以求了解城址的建筑布局及结构内涵,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古代城址考古研究提供翔实的实证资料。
  2.3 遗址布局和范围
  赵王城又称“宫城”,是赵国王宫所在地,由西城、东城和北城三部分组成,三城成“品”字形分布,城址总面积536万平方米。宫城由蜿蜒起伏的城墙环抱,城墙残高3~8米,城墙建有“凹”字形城门和一些防雨及排水设施。城内保留有墙垣、高大夯土台基10余处,地下有夯土基址、古道路、城壕等遗迹。赵王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战国时期古城址。
  2.4 存在问题
  赵王城遗址分布范围大,地下遗存十分丰富,多年的考古探究与研究,为认识和复原赵王城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依据。但受考古探索局限性限制,至今还不能全面认识赵邯郸故城的城址与建筑布局、总体文化面貌。考古发掘在解决一些局部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更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和疑团。所有这些疑点将是以后考古探索的方向和目标。赵王城考古探索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复杂而众多,主要内容有:
  ①赵王城建城以前的文化遗存发现的很少,因此需要加强春秋至战国早期文化遗存的调查与发掘,此项考古探索是解决东周邯郸城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②城垣建筑结构与形式目前已经基本清晰,但城门建筑形式及结构还不清楚,需要进行发掘认识。
  ③城内建筑格局、建筑区域功能划分、路网结构及排水管网分布等需要通过勘探和发掘予以明确。在2014年、2015年考古勘探中,仅对四号门阙至一号夯土台(龙台)、九号门阙至三号夯土台东侧、龙台西南角一带进行勘探,发现部分古道路,东城、西城区域内古道路路网结构需通过传统考古勘探和科技考古手段予以明确。
  ④赵王城遗址的宫殿建筑基址一直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1940年日本人所做的小规模发掘比较粗糙,难以对宫殿建筑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宫殿基址进行重点揭露,以求了解邯郸城宫殿建筑的结构形式。
  ⑤赵王城遗址复杂的城壕系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需要对城垣外侧城壕、城郊城壕系统和天然河流的联系与布局进行考古勘察,以求了解城郊人工壕沟与利用天然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平面格局。就遗址现存本体而言,城墙、台基大部分被植被、农作物覆盖,邯钢厂区与遗址咫尺之遥,受工业发展、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日益严重。
  3 遗址考古勘探、调查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必要性
  ①目前,赵王城遗址详细、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尚未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综合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考古学上的认识并不全面,这不仅与其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的身份极不相称,同时成为科学辨识遗址内涵、探讨遗址内各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障碍。
  ②随着自然与人为活动对遗址侵扰力度的不断扩张,文物本体及大部分遗迹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因无考古发掘成果、现场保护实验性数据支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③田野考古调查、文献梳理、考古学比较研究、基础资料收集等相关工作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但因缺乏整体统筹、协调、组织,体现形式较为杂乱,亦需以综合性的考古发掘计划予以整合。
  ④赵王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工作是掌握地区间文化资源和品牌竞争的主动权,树立地区形象,筑牢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市,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水平,切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有效遏制文化遗产资源损毁消失不断加剧的态势,构建本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研究协调推进、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赵王城遗址文物本体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均需以考古调查、勘探、试掘或少量主动性发掘工作为代表的考古学综合研究作为基础,考古学研究工作是全面推进遗址科学研究与保护的基础和第一动力。
  3.2 可行性
  ①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赵王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尤其近些年,从政策和专项资金、引进合作开发等方面对遗址保护大力支持。
  ②遗址整体保存较好且未开展全面考古勘探,考古研究可执行性与操作性较强。
  ③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博部门为赵王城遗址的研究、保护做了大量持续性的前期工作,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相关领域热情高涨。
  ④从现有资料研究发现,赵王城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的损毁,但保留的遗存仍可见证当时的宏伟与壮观。作为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战国时期古城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⑤对赵王城开展专项研究和后续开展综合研究,无论从选题、技术手段、支撑条件、研究方法还是最终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学科联合的广泛性,必将吸引多方技术力量,成为战国城址、建筑形制、城墙防御体系综合研究的有利平台。
  ⑥考古调查、勘探成果管理手段不断更新。数字三维测绘技术运用到近地表植被、农作物覆盖下的遗迹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勘测中,解决了高密度植被覆盖区的大遗址信息提取、识别、定位和测绘的技术难题,能够对遗址范围内文物遗迹分布进行调查分析与考古测绘,形成全面、详细、准确的考古调查分析成果和遗址地理空间数据成果,是一种崭新的考古调查和勘测方法。传统考古勘探成果正在向“无纸化”数据库方式管理过渡。“一张图”的模式,使遗址繁杂浩瀚的工作成果,转变为脉络条理清晰、存储安全、检索使用便捷的数字化成果,从根本上杜绝了霉变、鼠害等外部因素对遗址考古档案的危害。
  ⑦成熟的机载倾斜摄影数字三维测绘技术能够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机载遥感考古测绘调查旨在引进数字三维测绘技术,对赵王城范围内的文物遗迹分布等进行考古测绘与调查分析,形成全面、详细、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成果和考古调查分析成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考古调查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对遗址公園建设、展示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对遗址的保存、研究、管理、科研和发掘现状等论述和详细的分析,充分展示了考古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之,遗址的考古调查面临诸多客观和主观上的问题,为了遗址的保护、遗址公园建设、遗迹场景的展示,开展针对赵王城遗址的综合研究等系列带有课题意识的考古工作十分必要。这样既可以将科研和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考古工作的优势,又可以将遗址丰富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当地政府、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4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
  4.1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总则
  4.1.1 工作范围
  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范围遗存,台基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4米,占地面积78144平方米,台基边缘至围栏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16144平方米。
  4.1.2 工作目标
  通过传统手段考古勘探和科技考古,全面了解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龙台)布局结构及各项遗迹分布、功能,最大限度复原王城的城市功能与原貌,摸清家底和发掘内涵,为研究战国都城制度及赵邯郸故城的总体保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为研究赵国文化和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提供资料。
  4.1.3 工作内容
  本次考古勘探工作以调查发现的遗址为基础,扩大调查勘探范围。遗址勘探以人工钻探方法为主,以一号夯土基址(龙台)开展探索性工作,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号夯土基址(龙台)遗址区进行考古勘探,进一步系统了解龙台遗址的基本格局、保存状况、各个地上夯土台基的相互关系等情况。
  4.2 考古勘探工作实施与技术要求
  考古发掘工作的实施要以考古学研究为科学基础,以文物保护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发掘前要做好考古遗存资料提取和文物保护安全预案,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新版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建立考古工地统一的安全保障系统,发掘记录要详尽、全面和系统,资料统一归档,建立赵王城考古资料数据信息库。
  4.3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量与实施步骤
  ①本次考古调查、勘探区域集中在龙台本体及周边,总面积78144平方米。
  ②项目实施步骤:在2021年内完成一号夯土基址(龙台)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任务,并编写出完整科学的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4.4 考古测绘及“一张图”数据管理
  遵循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中“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彰显特色,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就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建设包含基础信息综合数据采集、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需求,聘请河北摄影有限公司研发“文物考古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遗址信息规范化管理、数据共享的目标。建立集中统一的考古信息要素数据库,以“一张图”的形式实现部门间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更新机制。提升对不可移动文物地下埋藏遗迹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遗址类型、遗址内含、遗迹价值、发掘勘探时间、工程实施时间等内容,形成专题图实现“一张图”的综合信息管理。
  4.5 资料存档与管理
  ①现有G1S数据整理:对涉及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统一数据格式、统一坐标系,形成完整的GIS数据集。
  ②数据矢量化:保护范围内所有的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数据(GPS数据、测绘图纸、钻孔位置)矢量化,并统一到与GIS数据一致的地理信息坐标系中。
  ③文本格式数据整理:按规定格式整理现有文本信息,如遗迹概况、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各种属性信息及描述信息,按规范整理,以备入库需要。
  ④遗址的纸质、图片、视频资料整理:保护范围内所有与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有关的文本档案、视频、照片、三维模型成果,按所属遗址位置,附加地理坐标信息。
其他文献
摘 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及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收藏的《倭寇图卷》出现了大量明代人物形象,其中包括身穿札甲的锦衣卫校尉、将校及将校亲兵。通过两幅图卷及相关文献史料和出土实物,可以大致梳理出明代札甲的形制特点,即在继承宋代形制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同时对于不同的职能和情景,同一时代的札甲也有不同,锦衣卫校尉的札甲更加华丽,而前线作战的将校札甲则朴实无华。  关键词:明代;札甲;军戎服饰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驿站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今天看来驿站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帝王和大臣的眼里,驿站是保家卫国的军事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驿站不仅承担军事机构的重要使命,还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驿站;会宁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使用驿站的国家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能够从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马王堆一号墓四重棺与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室内绘画内容与布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椁墓与室墓这两种不同载体的绘画内容具有相似性,室墓的绘画内容受到楚风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西汉时期的墓葬繪画整体表现了人们追求生命不息、灵魂不灭、死后升仙的思想观念转变。  关键词:马王堆;梁王墓;绘画;升仙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仙”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人们就不断追求自身成仙或抵达仙境,以达到长生不死的
期刊
摘 要: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石质文物保护也不例外。现行的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相关的标准主要有《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02-2007)与《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WW/T 0063-2015),目前的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图示及调查工作主要在这两个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病害调查工作到底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以上两个标准并未过多述及,现在并没有适用的规范。近年来,云冈石窟进行
期刊
摘 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国古代器物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特质。受宋代统治阶级美学思想与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宋代官窑瓷器将含蓄、自然、平淡、质朴的审美观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宋人“器道相通、物我与共”的造物理念。  关键词:宋代官窑;釉色;造型;宋理学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固定有形的存在谓之器,超出形而上的本体谓之道。从中国哲学
期刊
摘 要: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形势,我国部分文化艺术机构迅速做出调整,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线上公共教育服务,这也为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文章以杭州地区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例,在明确疫情对杭州市文化艺术机构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机构在数字化服务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  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文化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用。随着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不断增加,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博物馆如何走出传统社会教育的瓶頸,缩短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唯有博物馆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转换角色”,在实践中不断
期刊
摘 要:交流展览是展览的一种运作模式,是实现博物馆整体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三明市博物馆举办各类馆际交流展览,在展览交流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经验。文章就交流展览的题材选定、时段和时长安排、费用、合同拟定、文物安全、展陈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交流展览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建议,为各地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馆际交流;探讨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新的
期刊
摘 要:中小博物馆在发展临时展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想做好临时展览工作,就要立足本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为例,从展览形式、展出内容、展览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如何举办临时展览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临时展览;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0 前言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之外,用于丰富展陈内容、彰显研究实力、增加公众吸引力、提升整体知名度、丰富参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改造和社会变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的文化空间发生变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客观存续条件不足,甚至面临消失。在当前倡导非遗进博物馆的大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设施,考虑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将博物馆和非遗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积极调动传承群体的积极性,最大化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笔者以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为例,结合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