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祝福》祥林嫂之死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祝福》也是鲁迅作品吃人系列的延续,祥林嫂的死不是个人的行为,是一个整体社会状况导致的结果,鲁迅在文章中用看似平淡,其实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检讨自己的无能为力,也深深的使读者看清一个时代的本质。
  关键词:封建节烈观;吃人;整体
  鲁迅先生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后来由于祖父的入狱,父亲的死亡,让鲁迅过早得结束了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变故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在很小的年纪就体味到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这些改变或许是微妙的,不知原因的,但是在这个年纪的鲁迅的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鲁迅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也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最初的渊源。
  《祝福》可以说是鲁迅比较著名的一个作品了,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解读《祝福》,和一些大家,一些学者一起解读人物,解读文化,解读语言艺术等等,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值得我们去解读,去研究。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阶段,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研究都是存在空间的,都是值得提升的,对鲁迅作品认识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对民族意识的提升,所以我们对鲁迅这样一个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将不断得认识。在解读《祝福》时候,我们往往会去解读祥林嫂,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精髓,挖掘人物,我们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长久以来,祥林嫂的死都是解读的热点。在我看来,解读祥林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就像在解读一个侦探小说,我们试图去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但是与此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压抑的过程,我们看到的不光光是一个地主压迫劳动人民的故事,我想鲁迅也不会那么简单的塑造一个人物,否则他应该更残酷些,这不是肉体的折磨,是灵魂的粉碎。这也是鲁迅吃人故事的一个延续,还是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祥林嫂就是这样被一个社会吃掉的。
  祥林嫂的死是一个悲剧,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鲁四老爷?是祥林嫂的婆婆?是柳妈?是“我”?是封建迷信?是这个社会?都是又都不是。祥林嫂的死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却蕴含着复杂的过程。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早早得守了寡,这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典型的悲剧的农村妇女形象,早寡的祥林嫂知道自己要被婆婆和小叔子串通好卖掉便连夜逃走,逃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帮佣。鲁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是当时鲁镇最有文化的人,它象征的是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也就象征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大致的思想文化状态。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帮佣的时候其实是幸福的,不能说鲁四老爷对他不好。在那段时间,由于他的勤快,得到了老爷和太太的欢心,祥林嫂的嘴角有了笑意,人也白胖了,虽然干的活很多,但是祥林嫂是开心的,因为没有婆婆,没有小叔子,没有人把她买卖。但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嫌疑犯之一,祥林嫂的婆婆又把他抢了回去,拐卖给了深山坳里的贺老六,祥林嫂的幸福生活就“结束”了,可是一开始的反抗,最后也变成了不反抗。为何说“结束”,因为后来的祥林嫂又幸福了。贺老六老实又很会做,年轻有力,两人又有了一个孩子,就像现在在城里打工的小两口一样,日子虽然清贫,倒也满足。在山高皇帝远的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稳”的“奴隶”生活,然而这勉强能使祥林嫂苟延残喘的情景,亦如一现的昙花,转瞬即逝了。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本来,凭着祥林嫂的勤劳,也还可以支撑残局,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导致祥林嫂被逐的直接原因是贺氏家族浓厚的封建节烈观念,因为祥林嫂嫁过而又死过两个丈夫,已经被人视为尤物祸水。儿子阿毛,作为封建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作为“夫权”的体现者,一旦消失,那么祥林嫂所依附的仅有的一线经济支柱,亦就彻底地崩溃了。我们说祥林嫂没有幸福过吗?有,而且她曾两度过的很幸福,但也正是这两度的幸福是她的整体命运显得更加的悲剧。迫于生计,萬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闲极无聊的祥林嫂更显得无所适从了。在“善女人”柳妈的“善意”劝导下,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桎梏!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柳妈与祥林嫂是属于同一阶级的人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祥林嫂是被压迫致死的,不能简单的说祥林嫂是被剥削致死的,同一个阶级的人谈何压迫被压迫,剥削被剥削的。在百家讲坛中,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也讲过,鲁迅在写这部分内容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写隔阂,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之间存在隔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隔阂,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之间存在隔阂,最主要的是就连农民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也存在着隔阂,这就是厉害之处,以为自始至终,无产阶级从来没有真正的联合起来,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早就联合起来,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却艰难的反抗着。正是这种同一个阶级的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施压,是祥林嫂的内心更加恐惧与慌张。柳妈给她讲一些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故事,让祥林嫂的内心充满了谴责与折磨。村子里一起洗衣,一起做饭的人们爱听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每天作为一种乐子来看待,听得多了,也便厌倦了,先是仙林嫂的儿子,后来又是二次婚姻的伤疤,这些人总是拿别人的悲剧人生作为自己赏玩的材料,可笑可悲。但是这也正是鲁迅小的时候真真切切体会到的东西,人情冷漠。在故事的最后,“我”作为故事的陈述者出现了,在“我”与祥林嫂之间出现了一段关于魂灵的对话,“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经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想要启蒙人民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遇到祥林嫂问出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我”很悚然,无法回答,最后逃跑了。这等于是破灭了一个人最后的一丝希望,如果人没有魂灵,那么没有活下去的信念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断裂或许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推动力。就好像“我”在祥林嫂站在悬崖边的时候无情地推了一把……
  祥林嫂的死不是个人的行为,我们找不出谁是杀害她的凶手,连承担百分之五十责任的凶手也没有,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结果,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酿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死是精神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哪怕她在地主家里吃的白胖了,精神还是死亡了。是当时社会的封建节烈观念让她死在自己的心理压力下,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成为封建成时代劳动妇女人生悲剧的缩影。
其他文献
加拿大作家郑霭玲的家庭自传体作品《妾的儿女》真实反映和再现了几代华裔在海外的真实生存状况.其中更是详细刻画了梅英-阿杏-“我”三代华裔女性的身份地位变化.本文通过分
目的:阐述中药熨敷辅助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急性盆腔炎患者86例作为样本,分为护理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对症给药,护理组联合采用保暖及环境护理
采江苔rn又到采江苔的季节了,背着鱼笆箩的水妹子,把甜美的山歌洒下大江.不是江水的清碧映绿了满坡的芭蕉树,是那采江苔的姐妹们用情歌灌醉了把边江,不然,把边江为何用绿绸子
摘要: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逐渐向潜意识领域扩展,在创作过程中添加了潜意识创作元素和理论。现代油画艺术创作者对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以更好利用潜意识元素实现对现代油画创作艺术的创作。文章就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提供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油画创作;潜意识;作用  潜意识属于心理学研究内容,最早对潜意识做出研究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学派
目的:研究黄芪加强的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营养、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6例阻塞性黄疸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三组,EN组病
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寻找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amine-O-methyl transferase,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特点之间的关系. 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研究
马车贴近村子的时候,村长就瞅出一种丑陋来.庄稼地里的玉米秸横七竖八歪倒在黄黄的水中,秋天涌进地里来的水解了冻后仍赖在地里,桔黄的玉米叶子随风飘零,一根根没来得及收回
摘要: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非常重要,如果音乐教学只是在传授,那学生就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二者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交流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枯燥,音乐审美就会消失殆尽,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又何谈音乐中的陶冶呢?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与稳定的控制,便于掌握课堂的进度和局势,音乐课堂中才会有愉悦的教学气氛。  关键词:音乐教学;师生互动;创新  音乐教
一个令人留连忘返的地方rn乡间的溪水淙淙流淌rn乡间的花朵开与不开都一样迷人rn
期刊
摘 要:伍尔芙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她追求的“真实”不是一种客观真实,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她对客观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对大自然的主观感受,她运用内心独白和含混不清的句式,表现人物飘忽的意识流,她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然”的原貌,而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她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自然性;真实性;诗意  伍尔芙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她的作品无论是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