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EIMFS)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所有EIMFS患儿,分析其临床和脑电图特点,采用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分析EIMFS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结果

共收集EIMFS患儿9例,其中男3例、女6例,2例有癫痫家族史。发作起病年龄为2 d至3月龄,中位年龄35 d。9例均表现为游走性局灶性发作特点,表现为单个或一侧肢体抖动、双眼凝视、眼睑眨动、头眼向一侧偏斜、呼吸急促、面色潮红等。4例病程中有癫痫持续状态。9例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脑电图特点:均有背景活动偏慢;发作间期主要表现为大量多灶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某一脑区为主。9例均监测到临床发作,表现为单个或一侧肢体抖动、眼睑眨动、单个或一侧肢体僵硬、头眼向一侧偏斜等,同期脑电图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脑区起源的低-中波幅快波,可波及其他脑区或游走至对侧脑区。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异常4例,主要表现为脑白质发育落后,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基因检测:2例为SCN1A基因杂合错义突变,3例为KCNT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这5例均为新生突变;1例患儿TBC1D24基因为复合杂合突变(p.Gln207*、p.Ala289Va);3例未发现基因突变。9例均应用多种抗癫痫药治疗,发作均未控制。2例失访,7例随访2个月至5年8个月,其中4例死亡。

结论

EIMFS的临床特点为起病年龄早,多在生后3个月内起病;发作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且有游走性发作特点;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对抗癫痫药治疗反应不佳,病死率高。脑电图特点为发作间期大量多灶性放电,发作期为游走性多灶性放电。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及指导遗传咨询。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孕鼠电点燃癫痫发作对子代海马结构的损伤及仔鼠成年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只)、电点燃组(12只)和假手术组(8只)。首先制备杏仁核慢性电点燃癫痫孕鼠模型,孕期给予每2日1次电刺激。孕鼠自然分娩后比较各组仔鼠数目、存活率及出生体重有无差异;通过孕鼠胎盘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通过海马组织尼氏染色观察子代近远期神经损伤情况;通过Mor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