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iu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以下称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综述了近10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稻田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了稻虾共作对稻田生态的影响;在技术研究方面,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可在稳定水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达到虾稻同步增产、品质同步提升的效果,但稻虾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与此同时,稻虾共作模式的发展还存在入侵风险、种质退化、“重虾轻稻”等问题,制约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稻虾共作模式研究和广泛应用,提出3点建议:建立稻田信息库和农情分析系统,对稻虾共作推广区域进行等级划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强化基础理论和集成技术模式研究;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保障经营主体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是20世纪后期发现的一类新型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方面,其中对植物根系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是最先确定结构的高活性BR.首先介绍了BR的发现、BR调控根系生长信号通路的进展,进一步阐述了BR通路转录因子与生长素(auxin)、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乙烯(ethylene,ETH)及其他信号分子互作对调控根系干细胞生态位、根尖分生区、根细胞生长、侧根、根毛以及根系向地性的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推广,具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传统的转基因复合性状作物具有抗虫和耐除草剂性能,聚合其他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培育逐渐受到重视.转基因玉米株系BBHTL8-1含有Cry1Ab、Cry3Bb、cp4epsps 、ZmHPT和ZmTMT共5个基因表达框,外源插入片段位于玉米基因组第4染色体,插入基因区间,在3\'侧翼序列有31 bp缺失.在BBHTL8-1中,这5个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表达具有稳定性.BBHTL8-1高抗玉米螟,对草甘膦除草剂具有较高耐受
在农业环境资源禀赋刚性约束下应更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假设农业污染排放系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参数,基于动态测算农业面源污染非期望产出,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主要农作物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①粳稻和大豆的环境技术效率大于1,而玉米、小麦和棉花的环境技术效率小于1;②棉花、粳稻和玉米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7%、0.4%和0.3%,而小麦和大豆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降低1.6%和1.2%,主要农作物主产区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传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