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了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率,提高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现谈谈笔者在留守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承担教育责任。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没有能力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必要的教育、监护和引导,只重“养”,不重“教”的现象非常突出。而受委托的寄养监护人,通常只会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关注较少。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在家,家庭监督缺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困难,导致有些孩子在校欺骗教师,在家蒙骗临时监护人。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辛劳,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教导。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交流谈心,有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采取简单的报复行为。
3.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首先,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交流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其次,由于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原则
1.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儿童现状,依据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管理。
2.规范化原则:规范化原则要求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留守儿童的各项教育工作都要有规矩,有制度、有规范。通过教育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协调性原则: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取得政府社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增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作用的一致性,以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质量。
4.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各个原则,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都有它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构成一个体系。只有综合起来运用,才能发挥整体作用。我们必须掌握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自觉地遵循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原则,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
1.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让他们做到积极向上、快乐留守。让他们懂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虽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虽然过早地承担了分离的痛苦,可能本来还须父母照顾的你,却要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但是,对父母少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在困境中的磨炼。树立“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的豪情。
2.充分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把各种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3.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多谈心多交流,多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加大人文关怀,开展“一帮一”、“交心谈心”等活动。通过积极疏导,寻找优点,促使留守儿童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4.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通过谈心、书信、电话、贺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缓和孩子的失落和孤独情绪,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的爱。
5.一个优美的健康的环境,必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重视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文化。因此我们坚持定期让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开展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课,还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校园标语、关爱留守儿童义卖活动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6.结合学科教学,通过作文、绘画、歌唱、表演等为学生的情感喧泄提供凭借。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留守儿童“安心”在学校,对老师、同学信任,对学校产生依赖感。
7.正常开展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快乐成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篮球、乒乓球赛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珍爱生命等。在班队活动中,有些留守儿童可能不愿参加,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做好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融入集体的生活中。
8.良好的评价体系是留守儿童进步的推手。传统的评价方式形式单一,周期长,重结果轻过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疏于监管的留守儿童更是弊多利少。于是从实际出发,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1)目标具体化。将素质教育目标纳入学生管理细则,作出详细的要求,以便执行,以便操作和评价。(2)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成为一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周期缩短化。评价天天都在进行,每周一次总结。(4)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重难返”的现象得到了充分遏制。事实证明,这种具体的多元的及时的评价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应在留守儿童教育实践中加以研究,对留守儿童加大教育管理力度,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承担教育责任。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没有能力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必要的教育、监护和引导,只重“养”,不重“教”的现象非常突出。而受委托的寄养监护人,通常只会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关注较少。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在家,家庭监督缺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困难,导致有些孩子在校欺骗教师,在家蒙骗临时监护人。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辛劳,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教导。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交流谈心,有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采取简单的报复行为。
3.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首先,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交流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其次,由于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原则
1.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儿童现状,依据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管理。
2.规范化原则:规范化原则要求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留守儿童的各项教育工作都要有规矩,有制度、有规范。通过教育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协调性原则: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取得政府社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增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作用的一致性,以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质量。
4.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各个原则,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都有它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构成一个体系。只有综合起来运用,才能发挥整体作用。我们必须掌握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自觉地遵循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原则,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
1.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让他们做到积极向上、快乐留守。让他们懂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虽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虽然过早地承担了分离的痛苦,可能本来还须父母照顾的你,却要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但是,对父母少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在困境中的磨炼。树立“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的豪情。
2.充分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把各种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3.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多谈心多交流,多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加大人文关怀,开展“一帮一”、“交心谈心”等活动。通过积极疏导,寻找优点,促使留守儿童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4.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通过谈心、书信、电话、贺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缓和孩子的失落和孤独情绪,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的爱。
5.一个优美的健康的环境,必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重视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文化。因此我们坚持定期让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开展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课,还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校园标语、关爱留守儿童义卖活动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6.结合学科教学,通过作文、绘画、歌唱、表演等为学生的情感喧泄提供凭借。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留守儿童“安心”在学校,对老师、同学信任,对学校产生依赖感。
7.正常开展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快乐成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篮球、乒乓球赛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珍爱生命等。在班队活动中,有些留守儿童可能不愿参加,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做好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融入集体的生活中。
8.良好的评价体系是留守儿童进步的推手。传统的评价方式形式单一,周期长,重结果轻过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疏于监管的留守儿童更是弊多利少。于是从实际出发,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1)目标具体化。将素质教育目标纳入学生管理细则,作出详细的要求,以便执行,以便操作和评价。(2)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成为一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周期缩短化。评价天天都在进行,每周一次总结。(4)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重难返”的现象得到了充分遏制。事实证明,这种具体的多元的及时的评价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应在留守儿童教育实践中加以研究,对留守儿童加大教育管理力度,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