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te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探究式教学过程包括:设疑自学、质疑探究、归纳小结和作业反馈四个方面。其中设疑自学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质疑探究是教与学的目的,归纳小结能使知识系统化,作业反馈能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法 基本模式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不疑不进,疑则有进,疑对于探究是十分有利的。下面我就设疑探究式化学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设疑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设疑自学—质疑探究—归纳小结—作业反馈。
  一、设疑自学
  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恰当的问题能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抓住疑难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的设疑必须做到:第一,紧扣教材内容的实质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题目能够沟通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第二,探究的梯度应由浅入深,推动教学的展开,难易的适度不超过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区”,使学生通过读书和思考,能初步解决问题;第三,题目的内容要具体,针对性要强;第四,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解疑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读书—思考—探索—解答”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设疑的意义就在于此。
  例如:在讲到高一化学P.93.《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疑:
  1.以第三周期为例,为什么同一周期元素的性质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A)让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可适当点拨:同一周期所有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意味着什么?
  (B)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评讲,肯定成绩,补漏和纠正错误。
  2.以IVA为例,为什么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可适当点拨:IVA元素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意味着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学习元素性质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元素的化合价跟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不是很难的事,仍属于“智力发展区”的范围。经过点拨学生会发现:同一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大,失去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小,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最外电子层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大,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小。
  二、质疑探究
  即根据疑点,通过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或实验结果)解释现象(或证实理论)。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们常把学生分成四人(或若干人)小组进行讨论,用理论来解释现象,用现象来证实理论,以求掌握其内容。关于重点问题和学生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其抓住重点、找出规律。在此,我仍以《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为例展开论述。在上课前,我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翻开元素周期表从纵、横两个方向查看1号—18号元素,并找出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然后提问:
  1.Na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是 1价,Al的化合价为什么是 3价,而氦的化合价为什么是0?元素的化合价跟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我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看书和讨论探究,然后再利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探究的程度。例如:
  (1)NaCl中的Na和Cl化合价各是多少?
  (2)CO中O的化合价为什么是-2价?可能形成-2价的元素还有哪些?
  (3)HBr和HCl哪种酸性较强?
  (4)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为0?
  (5)Na和K在水中反应哪种最剧烈?
  我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找出元素的化合价跟最外层电子数目、主族序数的关系。学生自己很快得出结论,也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小结
  在点拨、启发、师生共同质疑探究基础上,教师必须进行当节课堂小结,既能达到明确的目的,又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又因一节的内容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完成。在末一节课时,教师一定要总结,给学生以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并梳理出规律。一般采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提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准确熟练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又起到巩固的作用。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点拨,学生质疑探究,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使知识完整和系统化。
  四、作业反馈
  作业是检查和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概念是否清楚、规律是否掌握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备,都能通过作业反映出来。同时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及完成的水平,也能检验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作业也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漏洞。教师可通过精心选择题目,认真批改讲评作业,引导学生归纳发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教师可通过作业,讲评补缺,以递增的不同形式经过四次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随时分享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即使是后进生也会逐渐对化学课产生兴趣,起到“扶差促优”的作用。
  综上所述,设疑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又显著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新课程教学为载体,运用创新教育理念,从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情境设计、怎样创新情境设计、创新情境的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情境下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情境设计。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情境 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预先制订工作方案,创设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略谈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摘 要: 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和参加张家港市第九届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课”展示活动的基础上,本文作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生态课”过程中,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沉淀,介绍了自己对“生态课”的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 物理教学 “生态课” 教学体会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观。 课改近十年
摘 要: 中小学课程必须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时代的开放性也给教育部门提出了开放性的教育要求。如何构建初中地理开放性课堂,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开放式课堂 五个方面 开放性    开放式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实行开放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一
摘 要: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规律多,电路识别、电路,以及等效电路的画法难,而对电路的识别是学好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掌握欧姆定律及电功和电功率的基础,也是学好这些内容的关键。为此本文作者在教学中给同学们总结了识别电路的基本学习方法,对电路图进行变形,一般可用“六字变形法”,即“曲、移、换、拉、扭、翻”。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识别电路 电路图的变形 六字变形法 等效电路    初中物理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