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暴力的心理成因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生作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多种原因造成其复杂的心理。首先在生源结构上,由三校生(技校、职高、中专)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组成的复杂生源构成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单一的生源;其次在学历层次上,他们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最低层次的专科学历,与本科层次学历有一定差距;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民众对“职业”类院校接纳度和认可度较低,对职校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意识上的歧视,职校生成了“文化基础差、不会读书、素质低”的代名词,认为选择读高职是“考不上更好的大学的无奈选择”。
  关键词:高职生 校园暴力 心理成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备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其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正是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主观上带有恶意,客观上运用躯体的力量造成他人身心或财产的伤害或者威胁,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而高职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的不良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高职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即青年期。处于人生不同阶段转换中和过渡期的个体,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
  1.情绪的两极性和矛盾性
  高职生的情绪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稳定性与波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爆发性与延续性共同存在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而矛盾性是高职生生理与心理间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在情绪上的反映。高职生的情绪特点使其遇事易激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尤其当心理脆弱又缺乏引导时,极有可能通过极端行为来宣泄情绪。
  2.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
  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青少年往往将过剩精力用于暴力性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3.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例如有的同学完全出于好玩、凑热闹、寻求刺激等心理而参与暴力活动甚至暴力犯罪。
  4.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
  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高职生的意志品质发展仍然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原因是高职生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意志品质尚未定型,意志行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冲动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易受内在情绪和外在环境的干扰,难以控制强烈的情绪等。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容易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5.性心理强烈与性道德模糊的矛盾
  高职生的性生理和性机能已发育成熟,表现出对性知识的渴求,其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具体表现为性意识和性冲动的强烈性以及性梦幻的普遍性。然而由于个体的性道德发展较缓慢和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高职生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二、人格因素对暴力行为的影响
  1.不良人格特质的影响
  人格因素是导致行为人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的内在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我国有关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犯罪青少年存在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罪犯可以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和国外的有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高精神质者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和同情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进攻、对人抱有敌意、残酷、固执、倔强、喜欢寻衅搅扰、干奇特事情,有不顾危险的倾向;高神经质者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易冲动、内控力差、焦虑紧张、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害怕惩罚等。具备上述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学生会显示出更为明显的暴力倾向,更容易出现各种暴力行为。
  2.不良性格特征的影响
  目前的在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对于孩子的一切欲望无区别地给予满足,久而久之,这种无人约束、任其发展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任性固执、狭隘自私、专横霸道、冷酷无情、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特征。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在校园里一旦遇到“导火线”,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便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三、高职生暴力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诱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应就不相同。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暴力行为的背后有其潜在的心理原因,具体表现为:
  1.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往往因为自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自感比其他考入本科院校甚至重点、名牌大学的同学低人一等,加上部分同学因为家境贫寒、经济拮据或体貌不佳等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贝科威茨认为,具有自卑情结的大学生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为较强的攻击性。
  2.嫉妒心理
  一般来说,轻度的嫉妒心理有可能通过内心的调节而自然化解,不会导致不良后果,但强烈而难以自抑的嫉妒心理,往往会使人丧失理性,进而滋生和外化为破坏比自己优越对象的念头。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嫉妒别人学习上的成功,有的是嫉妒别人婚恋上的幸福等,于是就采取毁灭对方,给对方造成伤害来宣泄自己的嫉妒心理。
  3.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自己或亲朋好友受到无端的伤害,由于这种伤害往往是不公平的,这些受伤害的大学生就会寻求失去利益的补偿,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以错对错的非法行为往往会加大过错行为的程度,使报复行为的过错大大超过前者的过错行为。特别严重的是,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之下,一些大学生会失去理智,做出异于常理的暴力行为来。
  4.自我表现心理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渴望获得人们的认同。再加上青少年精力旺盛,活动能量日益增强,喜欢争强好胜,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当这种心理获得正确的指引时,将会取得积极的成果。一旦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获得正确的表达渠道,它将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成为暴力行为的导火索。
  另外高职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意志力弱、容易从众,欲望过多、自控力差,心浮气躁、寻求刺激等心理特点,这些心理因素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容易诱发高职学生的暴力行为。
  四、攻击性过强是校园暴力的内在诱因
  校园暴力,尤其是因斗殴引起的严重人身伤害事件,其行为往往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具有盲目、不计后果等特点。其内在诱因在于青少年的攻击性过强。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反,表现为对外界的敌视和破坏。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反社会行为可持续至成人期。在8~10岁的儿童中,被教师和同伴认为最麻烦的儿童中有70%在10~15岁时成为屡屡犯罪者。现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往往很容易去攻击或还击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暴力尤其是学生间斗殴事件日益严重。
  五、压力过大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当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和宣泄,有的便通过暴力途径来释放和宣泄。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被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释放 ,就很有可能转化为校园暴力。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很多的现实压力,比如,学历比本科生研究生要低、社会认同度较低的比照压力,“出路不太理想”、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带来沉重的求职就业压力等。
  六、挫折承受力差、挫折感较强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而有“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如今的高职学生,在遭受学业挫折、人际挫折、恋爱挫折、就业挫折时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受挫感,这时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而脆弱,一遇到生活应激事件就会爆发,极易与人发生言语冲突甚至肢体冲突,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一方面,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以暴力反击,用“ 以暴治暴” 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无疑会造成校园暴力恶性膨胀、蔓延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受到暴力侵害时采取“破财消灾”或“忍气吞声”等做法,一味屈服忍让,以求息事宁人,使暴力分子有机可乘。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在遭受校园暴力后选择不报告教师或家长、警察;当学生遭受暴力侵害而没有得到校方或警方等的妥善处理和有效解决时,学生的心理会遭受“二次伤害”,强烈感到不公、愤懑或委屈、无奈,继而选择用更激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升级、恶化。倘若青少年学生过多受到校园暴力威胁而缺乏安全感,势必会造成他们转而寻求另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或是与同辈群体形成帮派,甚至组成暴力团伙转而施暴于他人,加剧校园治安环境的恶化。
  八、对暴力及暴力文化的认同
  现实社会中强权政治、黑恶势力以及各类社会暴力的存在,让许多青少年学生认同了暴力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崇尚暴力,认为暴力是英雄的表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获得利益,只有暴力才能让别人屈服,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其次,当前暴力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盛行于世,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游戏中,随处可见暴力场面。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这些暴力场面,在这种暴力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使一些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价值观念,这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暴力文化把惩罚别人作为愉快的体验,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崇尚暴力,当他们的道德意识还不完善,是非观念还比较模糊的时候,很容易对刺激强度较大的两极行为进行模仿。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游灵通
  
其他文献
随着传媒进入市场,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成为市场的主体,传媒的商业化成了现实的生存方式,传媒公共关系则是指传媒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为了使社会公众理解和认识传媒的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传媒应有计划地开展公关传播活动,使传媒与社会公众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树立传媒形象,提高传媒知名度。公共关系的特点是不以直接的短期促销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使潜在购买者对传媒及其产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已经从传统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即现代社会中已经处处充满着“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风险已经不只拘囿在某一个人、某一地区和领域,而是波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接受媒介的风险信息传播以规避和降低风险,已经成为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
2004年4月21日下午,当泰科电子公司安普综合布线部工作人员与天河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执法人员一起走进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一处造假工厂时,禁不住对眼前的情景大吃一惊:堆积如山
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PAⅡ)、及醛固酮(PA),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表明,无慢性合并症糖尿病患者三者明显升高,当其合并酮症时升高较明显,而合
本文观察了SHR和WKY及不同年龄SHR动脉血浆中TXA_2和PGI_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_2和6-Keto-PGF_(1α)的浓度及其比值变化。结果表明,SHR血浆中的TXB_2浓度显著高于WKY,对照组与
心电轴是指心室除极心电向量环平均电轴(QRS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通常用其最大向量与Ⅰ导联轴正侧端所构成的角度表示。在+30°~90°范围为心电轴正常,平均为+60°。准确判断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是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日常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体现的是传媒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
2004年10月,大型报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甫一创办,就被评为当年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这不仅是河南省报刊界第一个新闻名专栏,而且还开了中国互联网荣获此殊荣的先
LP黑胶唱片不乏名牌,不少极品更是享誉全球,广为人知,例如环球、飞利浦、Argo、TECARC、DECCA等等。今天,我欣赏的这个由香港现代影音发行代理的极品LP黑胶唱片《甚少被触及
17例预激综合症共17条房室旁路(其中左侧12条、右侧5条)行射频消蚀术。2例并有房室结双径路。12例左侧分路和1例右侧旁路消蚀成功(成功率77%)。1例随访6个月时心动过速复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