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UP值的大粒花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大粒花生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花生育种提供有效指导。本研究以2017年全国北方片区大粒花生区试为基础数据,利用ASRem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获取各试点每个基因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进行可视化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BLUP数据去除了环境的误差,更接近于真实育种值。单株饱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4.47%;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百果重(r=0.6695***)>百仁重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即食杂色蛤理化特性和蛋白质变化的影响,以即食杂色为研究对象,测定贮藏温度(-18、0、5、25和35℃)对其理化特性(包括水分含量、色泽、质构、pH、TVB-N含量及TBA、蛋白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即食杂色蛤L*、弹性和咀嚼性呈下降趋势,TVB-N含量、TBA和菌落总数呈上升趋势,a*、硬度和pH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则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即食杂色蛤各指标在贮藏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TVB-N含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讲,黄河流域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筑起了坚固的生态屏障,并滋养了一方百姓、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下,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显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深远影响力.文章着眼于生态保护的时代趋势,立足黄河流域的生态现状,针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发展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是时代的浪潮,是家喻户晓、街头小巷津津乐道的话题,之所以备受关注,只因这个话题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和当下“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目标息息相关,基于乡村振兴目标导向的畜牧业主要围绕当下的两个总目标而展开,其一是促进农民的增收,其二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济体制,加大畜牧业的投资力度是不可缺少的举措,一方面要促进畜牧业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其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农民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喜悦,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
病程相关蛋白PR1(pathogenesis related PR1 proteins,PR1)在小麦抗病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借助烟草成功表达TaPR1蛋白,利用GFP-Trap技术结合质谱分析获得与TaPR1互作的蛋白。同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Y2H)在接种叶锈菌生理小种PHNT的‘中国春’小麦酵母文库中筛选获得与TaPR1互作的寄主蛋白。经过序列比对分析,2种方法共同筛选出谷氨酰氨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细胞
研究2018年降雨量和饲料苎麻种植对坡耕地水流失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10月是苎麻的生长季,梅雨季节水流失量多,秋季干旱水流失量少;苎麻减少水流失效果优于玉米;40.0 mm降雨量是水流失的起点,62.3 mm降雨量是水流失的失控点;覆盖度达到90%减少水流失量,覆盖度60%以下时,水流失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长;苎麻的生长速度、日增重与日平均降雨量趋势一致;苎麻的鲜草重高于玉米.
研究运用SBE法,对菊展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专业群体对不同类型的菊展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按照五类要素选取25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 表明,不同人群对五个要素的喜欢程度呈现差异化,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按相关系数依次为艺术造型0.255、空间布局0.217、色彩丰富度0.195、文化意境0.193、趣味性0.143;且逐步回归后发现,在菊展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以艺术造型为载体,逐步融合并展示了色彩丰富度、文化意境、空间布局、趣味性等特征,也体现了菊展的特色与地域文化.
通过在花生上施用钙肥研究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土壤交换性钙的影响,为花生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依据。在冀东山麓平原滦河冲积扇有花生生产区,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花生上施用钙肥0、37.5、75、150、300 kg/hm2的产量效应、不同钙肥用量对花生钙素吸收和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钙肥处理比较,钙肥用量37.5、75、150、300 kg/hm2花生苗期生物量增加5.3%、11.1%、17.3%、25.5%,花期(下针期)增加4.4%、
适宜的土壤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作物全生育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土壤温度的预测预报模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某试验田作为研究对象,对试验田的样本点10~30 cm深度处土壤温度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别建立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日均土壤温度预测模型和时均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60-80-1网络结构的LSTM神经网络对日均土壤温度时间序
为满足地区草牧业发展对草种的需求,开发和利用本土优质乡土牧草资源,于2006—2017年对宜昌市采集的野生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开展了驯化选育和评价.经过3次混合选择,形成了宜昌鸭茅新品系,对照原始野生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得到明显提升.宜昌鸭茅新品系在湖北乃至南方草地建植和草地改良中将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中油肥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肥油兼用型绿肥油菜新品种,湖北省两年三点试验结果表明,在肥料投入低的情况下,相比对照阳光2009,地上部生物量压青鲜重平均为43560.0 kg/hm2,鲜重增加15.81%;植株养分还田量平均分别为氮(N)88.20 kg/hm2、磷(P2O5)14.25 kg/hm2、钾(K2O)119.10 kg/hm2;植株氮、磷、钾养分还田量分别增加21.2%、12.5%和17.3%.该品种在低氮肥投入条件下菜子产量略高于主栽对照品种,其菜子品质符合国家双低油菜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