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食用菌产业前景及发展途径探讨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委员会,402560)
  摘 要 重庆市铜梁区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提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有效途径:对农户分散型生产格局加以引导,转向合作生产模式;利用地方优势搞好秋后稻田食用菌生产;结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快“林菌”生产发展步伐。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发展;重庆市铜梁区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7.010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320.2308.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3-20 23:08:00
  食用菌是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重庆市铜梁区(县)食用菌规模生产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高峰时期,全县4360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一座几百平方米的集体菇房,有的大队也有菇房,全县年产量达1400 t以上。但那个年代的菌种质量差,生产技艺落后,食用菌单产低,效益差。进入上世纪的80年代生产逐年下滑,到1995年统计,全县食用菌产量仅有220 t左右,其中蘑菇168.5 t、平菇43.3 t、金针菇8.3 t。近几年来,随着大棚(遮阳网菇棚)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食用菌生产得到较好的发展,2011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1526 t(比1995年增加近6倍),其中以平菇(468 t)、金针菇(294 t)、香菇(182 t)增产明显,蘑菇(152 t)呈稳中略降趋势。2015年铜梁区(县)食用菌(干、鲜品)总产达3134 t,比2011年增加1倍。2015年食用菌鲜品产量达2179 t,以平菇为主(1065 t)、占49%;金针菇次之(655 t),占30%;第三為蘑菇(459 t),占21%。从近几年的生产销售行情分析,该产业方兴未艾。本文就铜梁区食用菌生产发展前景及发展途径做如下分析。
  1 发展优势
  1.1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距“主销市场”较近
  食用菌(尤其是鲜销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强,铜梁区生产的食用菌产品主销市场定位于重庆主城和周边城镇。铜梁的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和国道319线等公路通达县境,渝遂高速公路、成渝复线高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等,使铜梁的菜地与重庆主城区蔬菜市场的距离明显缩短,一般车程在40 min左右,为大量的农产品快速运达主销市场开启了方便之门,这既能缩短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又能降低成本,为鲜食蔬菜类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主销市场”自给率低,城镇人口急剧增加,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
  在重庆主城蔬菜市场上,食用菌的供应仍需要大量调入,尤其是进入秋冬火锅兴旺时节,金针菇、香菇、平菇等用量加大,常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供不应求,70%的食用菌产品主要靠从成都等周边基地调货来保证供应。本地食用菌的种植量远远跟不上当地的消费量。加之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食用菌的消费需求与大宗蔬菜一样呈快速增长趋势,产需缺口还在不断加大,这给食用菌生产带来了广阔前景。
  1.3 加速发展食用菌,有利于巩固蔬菜基地建设成果
  铜梁区(县)于2008年被列为重庆市的核心蔬菜基地县,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6667 hm2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又追加了6667 hm2任务,现确立为全国蔬菜基地重点县(区)。目前以生产大宗蔬菜为主,品种结构较为低端,劳动力严重不足。调整品种结构,加大食用菌的发展比例,至少有如下两大意义。
  (1)缓解劳动力不足矛盾,确保蔬菜基地生产效益持续发挥。当前,铜梁区蔬菜基地的经营模式多为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菜业主(企业)承包经营。业主(企业)需要在当地聘请劳动力,由于青壮年长年外出务工,造成人力不足。加上种植大宗蔬菜,有季节性强、对劳力的需求时多时少的特点,这就加剧了劳动力矛盾冲突。因此,客观上需要对蔬菜种植结构加以调整,增大科技含量高的、需要劳动力相对较少的、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生产比重,方能缓解一定的劳动力矛盾冲突。
  (2)深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方能巩固基地建设成果。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了食用菌大棚(遮阳网)栽培技术的培训推广,加之食用菌的深加工技术也日趋成熟,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的运作模式正在被有关企业看好。因此,结合蔬菜基地建设,把食用菌纳入特色蔬菜、高端级蔬菜产品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提档升级,加大发展力度,方能巩固铜梁区蔬菜基地建设成果。
  1.4 食用菌生产基质材料丰富,有利于生产发展
  据粗略统计,铜梁区年产水稻、玉米、高粱、油料等常见作物稿(秸)秆在20万~30万t,加上森林抚育伐材与果园、桑园(每667 m2桑枝每年可生产菌袋700~1000个)、茶园等常年疏伐密株与修剪的枝梢等材料,加上木材加工下脚料等,资源十分丰富,为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发展途径及措施探讨
  铜梁区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但存在着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农户分散生产经营,面积规模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总体上食用菌生产要从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着手,引入工业发展理念,转变自然栽培传统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工业设施和精良设备,依托先进的技术工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经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为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食用菌产品。在此结合铜梁区生产实际,就食用菌生产发展途径提出如下探讨。
  2.1 走向合作生产模式,是加快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产品的运输已进入了大型机械化时代,产品生产需走合作化路子,做大产业,以形成批量型商品,才具有基地优势,才能适应商家的采购环节。因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种植销售为主体的分散生产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食用菌生产应通过股份制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走专业合作生产模式;或者由农业企业与农户形成合作,由农业企业向农户提供菌种,并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待菌菇长成采摘后由企业向农户按协议价格进行收购,统一商品质量标准,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企”合作生产模式等,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据调查:铜梁区(县)围龙镇的“龙苑村姬菇场专业合作社”,在2007年由11户村民通过现金和土地入股组建总投资23万元建起占地1 hm2、种植规模达50万袋/a的姬菇场,当年11月份就有部分产品上市,年利润在20万元左右。荣昌县濑溪河林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流转农民土地20 hm2,发展社员235户,通过发展使当地种菇农户达1500多户,上万袋的种植大户300余户。这些事例值得借鉴推广。
  2.2 因地制宜,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秋后稻田食用菌生产
  根据铜梁的光热资源条件,水稻生产上安排两季略显不足,而一季又有富余。一季中稻收获后,稻田的秋冬休闲时间较长,如何利用这段被浪费的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自2004年以来,铜梁县就开始大力推广秋后稻田蘑菇种植,2008年在旧县、围龙、巴川等地推广面积达100 hm2,杨文光、张永生两农户在旧县镇永兴村以300元/667 m2的价格租地0.67 hm2种植稻田蘑菇(第二年春照常栽植水稻),蘑菇产量2000 kg/667 m2左右,按照当年价格总收入达1.3万元/667 m2。生产实践证明,实施“中稻→双孢菇”露地栽培模式,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为水稻产区提高种植效益提供新的门路。双孢菇露地栽培较高产的田块能达2000 kg/667 m2,比单种一季水稻模式纯收入增加3000元/667 m2。全区水稻播种面积达27600 hm2,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大秋后稻田蘑菇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稻田蘑菇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结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快“林菌”生产发展步伐
  经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多年的试验示范,林地仿野生种植菌类(简称“林菌”种植)技术已经成熟,这为加快食用菌发展提供了捷径。据有关生产实践证明,林下(阔叶林)有阴蔽、湿度大而稳定的自然特性,适宜于香菇、木耳、平菇和药用菌(灵芝、天麻、猪苓)等多种菌类生长发育。林下套种食用菌,既能节约遮阴设施建造成本,又能减少部分管理成本。铜梁区林业和农技推广部门都在加大试验示范探索,县蚕业部门于2010年在大庙镇试推桑园桑枝种菌技术,该镇首批3户社员种植了20万袋的平菇、金针菇、凤尾菇,产品质量好。据初步分析,每袋可获利4元以上,每667 m2桑园可实现收入4000~8000元。铜梁县森林覆盖率为38%,阔叶林资源相当丰富,单是园地(果、桑、茶)面积就达12000 hm2以上,“林菌”生产潜力巨大。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其他文献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学校经费短缺、管理低效;教师素质差、待遇差,流失严重;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学非所用;
在冰上课教学中,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取绝于心理需求与环境的作用。当学生处在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集中注意、顽强的耐寒能力和积极参与活动等心理状态时,学
摘 要 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农业发展结构,生物技术成为农作物种植的首选技术。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粮食和农作物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对提升我国农业技术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结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作用,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
本文仅就影响初学滑冰的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做一些分析探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每一个没
试验小组在隧道弃碴场进行Φ1020×18×12 000 mm敞口式钢管夯击顶进试验,验证在隧道出现塌方事故时,通过夯击顶进钢管,穿越塌方体形成救援通道实施救援的可行性和可
<正> 近几年越野滑雪滑行技术有了重要的发展.蹬冰式滑行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越野滑雪的滑行速度,同时对传统的滑行技术、场地设置、竞赛组织、滑雪器材、滑雪蜡的使用等方
摘 要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分析了农药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得拉)GR撒施技术对早稻主要害虫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时间和最佳使用剂量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科得拉对水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达到91.52%;对一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91.04%和96.23%。用药时期应在产卵高峰期至卵孵始盛期,用药剂量:分蘖期667 m2用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得拉)GR 700 g;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较适宜的训练与教学方法,使初学者顺利掌握直、弯道的滑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奥运教育是一种多文化、多视角、全方位的教育活动,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是大学德育建设的宝贵资源。形象性、感染性、娱乐性是奥林匹克教育与大学德育融合的着眼点,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