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丽传媒的财务“悬疑”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丽传媒是一家影视剧拍摄及制作公司,不仅投资拍摄的《北京爱情故事》、《辣妈正传》、《父母爱情》、《悬崖》等经典剧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就连该公司发布的几版招股说明书也都受到了媒体高度关注。
  对于新丽传媒这家公司,《证券市场红周刊》的《新丽传媒:“绯闻”之外的“真假”数据之谜》的文章曾就其业绩情况、财务现状以及相关财务疑点进行过详细分析。如今,记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公司的财务“悬疑”足以与其投资的影视作品相媲美。
  应收账款存造假嫌疑
  在此前文章中,《红周刊》记者发现在新丽传媒新旧两个版本招股说明书中,应收账款大客户名单前后并不一致,不仅客户名单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且有大客户从名单中消失,甚至连每家客户的应收账款金额也都发生改变。既然如此,按正常逻辑,两个版本招股书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应该不一样才对,然而从两个版本招股书公开信息看,财务报表中应收账款余额竟然完全相同,显然这有些蹊跷。记者将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发现,该公司应收账款存有“悬疑”之处。
  以2013年财务数据为例,当年新丽传媒实现营业收入4.43亿元,按照公司公布的增值税税率6%计算,其当年含税营业收入总计约4.7亿元,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反映公司现金流入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项却高达5.3亿元,超过含税营业收入达6000万元之巨。
  现金流入超过营业收入意味着该公司当年预收账款应该出现大额增加,或者企业收回不少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等,而企业应收项回款状况的良好意味着其应收账款余额及应收票据应该出现大幅下降才对,可实际情况呢?
  依据新丽传媒招股书提供的数据,该公司2013年预收账款不但没有出现新增,相反较上一年减少了3474.49万元,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余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分别新增了3079.98万元和6535.55万元。综合下来,新丽传媒形成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余额与销售商品收到现金合计超过含税营业收入竟然达到1.91亿元,如此巨大的差额实在让人惊诧。
  与2013年相比,2014年同样出现类似情况。新丽传媒当年实现营业收入为6.55亿元,合算增值税后高达6.94亿元,而反映其现金流入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6.65亿元(其中包含了当年预收账款同比上一年的新增部分5644.18万元),综合核算下来,理论上新丽传媒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和应收票据合计金额应该在8500万元左右。然而,2014年新丽传媒应收票据并没有新增,反而减少了2191.50万元,特别是应收账款余额的新增更是令人吃惊地达到21554.55万元,远远超过了合理金额。若由此去核算,则该公司2014年实现的现金收入和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及应收票据金额合计超过其含税营业收入将达到1亿元以上。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丽传媒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内,销售现金收入和形成的相应债权合计超过含税营业收入,且高达2.90亿元以上呢?理论上,新丽传媒不会傻到去瞒报自己的营业收入,毕竟超靓的业绩更有利于企业在发审会上加分,那么这有没有可能是该公司所公布的现金流量数据或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数据存在不合理之处呢?如果结合两个版本招股说明书中“变化多端”的应收账款大客户和应收金额看,该公司的应收账款数据是否真实就值得让人质疑了。
  欲盖弥彰的账龄
  除了应收账款大客户及相关金额在新旧版本招股说明书中的变动,公司在新版招股书中将旧版招股书中曾详细披露的具体客户应收账款账龄一项给删除了,此举措非常值得探究。
  在新版招股书中,新丽传媒将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与上海尚世影业两家客户进行了合并计算。在2014年,新丽传媒对这两家公司销售电视剧播映权、广告等产品合计达1.10亿元,使得这两家企业一举成为公司的第一大客户。由于当年新丽传媒对这两家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共计1.38亿元,即便假设新丽传媒对该客户的销售额全部为赊销的情况下,公司对该客户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余额也有2800万元以上。
  那么这2800多万元有没有可能是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呢?从应收账款余额来看,这种假设并不存在,因为在2014年,新丽传媒对两家公司合并的销售额过亿元,而相应形成的应收账款新增金额却仅有42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之前的应收账款应该已经结清,否则应收账款金额将会超过销售额。因此,上述的2800多万元应该是其1~2年的应收账款,然而在对照新丽传媒提供的应收账款余额分类图(如附图)看,公司2014年所有客户1~2年的应收账款总额才仅仅只有2390.13万元,又低于理论上该公司对第一大客户的应收账款金额,这就显得非常矛盾了。
  因为照此逻辑去推理,除第一大客户外,新丽传媒的其他客户将没有1~2年内的欠款,大部分应收账款都在1年以内收回,进而意味着公司下游客户的资金回报期也应该在1年以内,否则这些销售客户将没法在1年内向其支付所有欠款,然而在新丽传媒所公布的数据中,账龄超过2年的应收账款却还有8000多万元,而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见附图)?如果是历史款项无法回收结果,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丽传媒2~3年应收账款按照50%的坏账计提比例进行计提的做法将不是很合适?
  相较同行业其他公司,上海新文化、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华策影视等公司的2~3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均为50%,显然,新丽传媒招股书所列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结合上文推断,公司所给出的1~2年应收账款金额数据就显得可疑了,进而推断,公司在新版招股书中,将具体的应收账款客户账龄数据进行删除,还是有其目的性的。
  钱都花在哪儿了?
  从招股书提供的新丽传媒财务报表看,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其中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了45.25%和47.86%,与此同时净利润也呈现出相应增长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6月分别为0.82亿元、1.27亿元、1.31亿元和0.18亿元(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政府补助所贡献),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该公司不应该如此缺钱才对,事实上,正如记者在此前所著的《新丽传媒:“绯闻”之外的“真假”数据之谜》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该公司似乎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局。那么,新丽传媒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其实,要想知道钱花到哪儿,就不得不考虑最重要的支出——营业成本。从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来看,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1-6月,新丽传媒的营业成本分别为1.37亿元、1.59亿元、3.25亿元和1.05亿元,单从该项数据,看不出任何问题,不过如果对照其采购支出情况,则可发现其中另有玄机。
  据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现金流量表中反映该公司采购支出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在以上相应年度内,分别高达3.71亿元、4.38亿元、5.13亿元和1.86亿元,显然,公司的采购支出远超出营业成本,在相应年度内,采购支出分别是营业成本的2.70倍、2.76倍、1.58倍和1.78倍。
  如果说采购支出在个别年份超过营业成本是没有问题的,而即使在连续一两年内,超过金额很小也可理解,但新丽传媒的采购支出在整个报告期内均远超营业成本,这种现象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对于这一点,新丽传媒在招股说明书中以影视剧行业特点为由进行了相应解释,其表示“拍摄阶段的采购支付一般以现金垫付方式进行,制作完成后,往往需要协调播出时间,并根据播出情况逐步回笼资金。并且每年投拍数量和时间亦有影响”。这样的解释显然很缺乏说服力的,因为作为一家影视公司,所拍摄影视剧的采购支出本就是公司自己应承担的费用,公司却将其说成“垫付”,对于其为谁垫付?垫付金额多少?诸多情况又没有任何说明,显然,作为一家目前资金相对困难的公司而言,如此简单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整个报告期作为一个大周期进行核算,这样就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行业周期对相关数据的影响。
  在2012年到2015年6月期间,公司营业成本共计7.26亿元,然而现金采购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却高达15.08亿元,超过营业成本7.82亿元。在此期间,虽然公司预收款项从2012年期初金额的0.29亿元增加到2015年6月末的0.72亿元,新增0.43亿元,但其应付账款也从0.28亿元增长到了0.72亿元,增加了0.44亿元,因两者金额大致相当,因此这两项的影响基本可以抵消。那么,从逻辑上讲,该公司在这三年半中,新增的存货金额应该会超过7.82亿元才对,但实际上,截至2015年6月,公司的存货总额仅有4.88亿元,金额相差很大。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新丽传媒营业成本数据十分可疑,如果说其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数据是真实的话,那么该公司就有虚减成本的嫌疑,进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该公司采购支出金额会远超营业成本,如此高的采购支出又到底花到了哪里的问题了。
其他文献
近期,上证指数光头光脚的阳线明显增多,上涨的幅度也明显加大。那么,这种上涨能否持续,传说中的“吃饭行情”能否如约而至呢?笔者相对乐观,看好近期股市。  首先,股市政策务实精准高效,创造了良好的股市生态环境。前一段时间,当壳概念股票疯狂的时候,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并明确此次修改的重点就是进一步规范借壳上市行为。此办法使一些有瑕疵的上市公司失去了被借壳的机会,也把
期刊
突破后还将反复确认  《红学堂》:本周没有选择回踩,沪指直接突破3000点,接下来您怎么看?  王先春:3000点在犹豫中轻易被突破,说明市场相对强势。在突破3000点后,市场就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很显然,3097点的下降趋势按照技术分析,已经确认反转,但是反转不会一蹴而就,这一过程将反复进行确认,周五的回调就是很好的说明。  请看附图。按照我的体系研判,时间对于大盘来讲是2~3周,价格则是3%的
期刊
编者按:最近,资本市场最大的戏份就是万科的股权之争,随着万科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公布,万科与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出人意料地反目成仇,万宝之争戏剧性地演变为万宝华之争,引发市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本周一万科A复牌,故事情节更是高潮迭起。这里有看热闹的、有看门道的。  万科股权之争为何愈演愈烈?万科与华润为何反目成仇?万科未来向何处去?《红周刊》认为,万科股权之争抽丝剥茧后,应该做更多的反思。本周
期刊
“同质性”高的公司用PE比较  《红学堂》:上周我们谈到了利用市盈率(PE)进行选股。PE对于所有的投资者可能都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利用这个数据进行选股。川南,这次你就谈谈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个数据吧。  川南:我上周谈了市盈率代表的意思。假定你投资一个100万的生意,每年的盈利是3.3万,30年后靠利润就能回本,30就是市盈率。一般来说,市盈率越高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风险越小。但股市里经常看到很多市
期刊
近年A股市场上,国企有以下几个特征:传统行业居多、杠杆率较高、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在5月权威人士谈经济增速“L型”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国有企业想要通过经济增速的快速提升实现复苏,可能性不大;瘦身、重组将是国企配合供给侧改革的最佳方式,也是近期“吃饭行情”中不可或缺的题材。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  和1998年类似,当前供给侧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1998年第一季度,国企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面积亏损,经济
期刊
停牌半年的慧球科技,于7月7日复牌,复牌即遭遇跌停板,收盘价为14.22元。在长达近半年的重组宣告失败的利空因素以外,慧球科技实际控制人顾国平杠杆式增持自家股票所隐藏的爆仓风险,或是导致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关键因素。实际上,一旦慧球科技股价在7日的基础上再跌5%,即股价为13.5元时,顾国平的部分资管计划就会触及平仓线,他将不得不补仓,或者被平仓。对此,顾国平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没有排除“被动平仓”的
期刊
英国“脱欧”与万科控股权之争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董事长傅成玉却把两者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万科控股权之争的焦点是万科“脱王”,“宝能系”虽然提出要罢免万科全体董事,但真正的目标就是要罢免王石。  在很多人眼里,英国“脱欧”的后果很严重,而万科“脱王”的后果也很严重。不过两者并不是同一个等量级的事件,万科“脱王”的影响被人为夸大了。笔者虽然对傅成玉的观点不敢苟同,但认
期刊
据媒体披露,7月20日在沪市IPO的江苏银行将以6.27元的净资产值定价公开发行。笔者认为:这是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应当为这种科学、公平的发行定价方式点赞!  以净资产定价发行四大好处  笔者认为,以净资产为依据定价发行新股,可以使一些现在资本市场看似复杂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一顺百顺、一通百通,它至少有四大好处:  一是净资产值体现了创业者业绩,既保护了创业者权益,又支持了有做强
期刊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大伙儿的心凉了一大截。市场人士都在说吃饭行情,这个观点是不是在哗众取宠啊?其实不是,为什么我会认为7月份吃饭行情或难以实现呢?一切还得从英国公投脱欧说起。  在货币政策方面,“英国脱欧”之后,市场开始憧憬央行再次放水。然而,转型才是当前经济的首要任务。此外,放水会影响到汇率的稳定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一旦汇率出现波动,外汇占款就会流出,外汇储备减少,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更影
期刊
近期资本市场最吸引眼球、最引发争议的上市公司非万科莫属。为了万科控制权,万科管理层、宝能、华润等各方使尽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手段,力求站到舆论与道德高地,力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散户,我们无论是否持有万科股份,大多只能搬把椅子围观看戏了,但看戏的同时,我们也应从中有所启发和领悟。  一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万科控制权之争,无论你是拥万(王)还是倒万(王),是关注情怀还是关注规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