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后会无期的青春徜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会无期》作为韩寒晋升导演的处女秀,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从筹备开机,到上映都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署名肖鹰的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后会无期>与韩寒现象》,又将韩寒和他的电影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引发了各界热议。本文仅站在作品的角度上,探析影片中几点市场价值要素。
  一、公路上的青春情怀
  《后会无期》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并不是韩寒与“公路”的首次碰撞,在他的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就已经用“公路”的形式写作了。影片中韩寒将公路上发生的事情与主人公对生活的认知串联,以“诙谐幽默,放浪不羁”的言语形式刺激受众的神经,将主人公公路上的青春情怀与潮起潮落延展至片外的每个个人,努力达到片人合一的境地。
  影片由马浩汉开车送江河去任教的路上发生,首先是火烧房子留给自己后会无期的启程,然后路上遇见三个“后会无期”的过客女子——周沫、苏米、刘莺莺,之后是“盗车贼”阿吕,最后是兄弟间的“无期”,这是青春的华丽忧伤,原本热忱的青春情怀一步步的降温,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后会无期。江河一个呆板的教书匠的形象,他对任何人都存在着三分的相信和同情,在面对苏米和阿吕的欺骗,他表现得比马浩汉更加的从容和淡定。他与马浩汉的分歧在“温水煮青蛙”时达到了高潮,展现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电影以清淡但满怀憧憬的主人公形象开启,一路前行,当人物经历了爱情、亲情、友情的诸多起伏后,发生了变化,最后主人公江河以成功的作家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追忆往昔。在跌宕的青春路途中,在经历了一场场“后会无期”的相遇后,主人公压缩了关乎青春的稚嫩畅想,以更加美满或世故的方式祭奠青春,也就是结尾处的所谓“成功”,为这个布满遗憾和激荡的青春画上一个不太和谐却又满足各方想象与期许的句号。在上文提到的肖鹰的文章中写道“江河美梦成真的结局表明:以平凡为色面、以叛逆为标签、以迷惘为情调的“韩寒青春情怀”,骨子里是一个觊觎名利的梦。”[1]恕我难以苟同,影片结尾处我看到的是江河只身一人看繁华落地的落寞,而并非油嘴滑舌为名利沉沦之人,我认为正是叛逆的归正,迷惘的找寻,甚至是那一场场“后会无期”的激发,才赋予了青春的动力,才有希望成为那个功成名就之人。至于说影片中折射出韩寒骨子里有个觊觎名利的梦,我想影片中如果真有此影射,是否应该感谢韩寒的坦诚,让他传达出了大多数人那个渴望成功的梦。当然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着不同。作为正走在青春公路上的我们,是否更能切身体味那份迷惘,更想实现那个“名利之梦”……无论如何,韩寒抓住了“青春”这个最容易消费的东西,从而刮起阵阵复古之风。
  二、语言上的辛辣、幽默韵味
  从《三重门》、《长安乱》、《一座城池》到今天创作的《后会无期》其语言风格辛辣、幽默,极具反讽韵味。反讽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反讽的对象绕进一片戏谑之中,让观众拍案叫好。有人说韩寒的写作风格“抄袭”了钱钟书先生,我们知道钱先生在《围城》中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韩寒是否“抄袭”了钱钟书先生,他如此辛辣的语言风格确实能够让人大快人心。《后会无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是粉丝支持的原因,他们熟识韩寒的写作风格,期待影片的故事,就犹如又阅读了韩寒的一部新作一样。而另一方面,为《后会无期》作出卓越的票房贡献主要是80、90这些青年受众群体,他们有着全新的话语方式和话语环境,并具有一定的思考和鉴别能力,更能接受似韩寒这种幽默又富有所指的具备一定现实批判意义和青春共鸣的语言形式,就如同影片在行进中总是能在调侃的外衣下流露出几句富有小哲理的句子,让人静下几秒琢磨琢磨。影片中开头出现的那句“阳光沙滩sun of beach” (son of bitch 婊子养的)充斥着一种屌丝式的诙谐,我在现场观影的时候就听见全场人笑成一片。当苏米的家人追赶上了江河的车时,苏米和江河对话中有句“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台词有很多是运用了语言的同音或双关语义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小偏离从而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小孩子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我们不禁在想韩寒是否就是一个玩转只言片语不落实处的文艺青年呢?又或许这些让人不屑的句子会给正处于迷惘故事中的人一份洒脱呢?韩寒的这种“段子”式的语言风格,是否又迎合了当下语言环境“碎片化”趋向,而取得了更加市场化的效果,让更多的消费主体买账呢。
  笔者认为最好的影片是在缓缓的故事行进中,在受众内心扎根了影片宣扬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方向是不包括私心的,是面向公众的,富有社会责任的诉说或批判,同时要设身处地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造成受众的反感而失去最初的意义。在这种价值的宣扬中注重语言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状况,幽默的语言更容易放松受众的接受心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较优的传播方式。不得不说,韩寒是一个能抓得住市场的人,他能够用青年受众略加喜爱的叙述方式来传达故事,以达到影片消费的目的。
  三、符号“韩寒”与本我韩寒的交融
  “韩寒”作为一个符号现象存来已久,从他的《杯中窥人》,他的赛车比赛,到今天的电影,韩寒被各方塑造成一个极具“反叛”意识而大获成功的公众形象,如今符号“韩寒”所带来的这些广泛影响、讨论、质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媒体、公众舆论将其推置到这样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韩寒是“无辜”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符号化使得作为个体的韩寒巧妙地运用其符号“韩寒”的这些优势逐渐挖掘自我的内在价值和可能,去实践更多的尝试,我想《后会无期》就是这样的一种产物。《后会无期》是韩寒的文艺大餐,它是摒弃掉符号“韩寒”包装下的个体韩寒回归的一份文艺之旅,包括青春的迷惘、爱情的惆怅、生活的悲凉,影片一路文艺着,却在结尾处给人一个世故华丽的结局,也许作为个体韩寒和大多数人一样期许着圆满的结局以弥补后会无期的残缺之旅吧,纵然他已全身裹挟在“韩寒”这样的文化符号中,他依旧是个凡人。不要怨恨韩寒利用的符号“韩寒”的显露的商业价值,这些价值正是日积月累从个体韩寒中掠夺走的。因为韩寒的符号外衣太过厚重,所以外界苛求着《后会无期》要达到人们期望的某种高度,而当作品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大相径庭时,各种质疑谩骂从天而至,其实客观说来韩寒不过是个比较善于讲述小说故事的人,于他而言对小说的叙事更加轻车熟路,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影视界的“菜鸟”大家又在苛求什么呢?无论怎样我想这次触电是韩寒回归本我的一次重新认知,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传递着自己内心的诉说,我们期望的是他在一种客观的评价环境中发扬优点,摒弃不足,做一个有能量的文化因子,以扩大作为符号“韩寒”的积极影响,实至名归。但这一次,韩寒做到了与“韩寒”的统一,达到了市场宣传目的。
  结语
  《后会无期》是一部在争议中备受关注的影片,公众在评价片子时夹杂了有关韩寒个人好恶的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正。但是不得不承认,韩寒的电影首秀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如其在叙事情节的连贯性上明显吃力。如果《后会无期》不是韩寒一次跨界的“玩玩”,而是踏实的想要有点成绩的话,他还需要更加扎实的功底,以便打破那些打着符号“韩寒”的幌子,坐享个体韩寒收益的话语。中国电影需要多种尝试,不要徒有其表的虚张声势,更多的是要秉承着艺术的真谛,踏实前行,同时我们也应以艺术宽容的姿态海纳百川,迎接各路来客吧。
  参考文献:
  [1]肖鹰.“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后会无期》与韩寒现象[N].中国青年报,2018-08-19.
其他文献
青春总会逝去,回忆却是永恒。走过年少的人对于“青春”的感情往往暧昧而复杂,即使它曾经承载辉煌、充斥梦想,却与现在的自己早已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的是几个人的故事,却很轻易的让观影人看到昔日的自己、往日的青春。  一、 视觉构成——怀旧而明亮  影片前半段刻画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活,画面和色调都刻意营造怀旧的氛围,但毕竟是讲述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故事,所以在怀旧中穿插着些许明亮。光影的
王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马戏学校》海报 在2007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视节上,一部由郭静和柯丁丁执导的纪录片《马戏学校》获得了最重要的奖项——“纪录片评委会奖”。这部纪录片冷静呈现了位于上海的一所马戏学校里学生残酷的训练过程。在全片时长将近93分钟里,没有对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采访,没有画外音的解说,制作上没有电脑特技,甚至连字幕也很少见。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直接真实朴
在21世纪的今天,姜文挑战性地用黑白胶片来呈现一个黑白故事,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就技术层面来讲,胶片的感光迟钝,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专注于灯光的使用——如何满足胶片的感光度,如何运用光影叙事抒情,如何利用明暗形成视觉刺激和心理反应……这些都是《鬼子来了》的创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那么,在《鬼子来了》中,灯光是如何成功地“帮助”演员表演、传递场景氛围并感染观众的呢?通过该片中的主角
[摘要]《精锐部队》以多重视点的叙事、节奏强劲的音乐和急促晃动的摄影,来揭示深刻主题凸显复杂人性。它看似展现和歌颂暴力,其实意不在宣扬法西斯主义,而是坚定而迷人地再现了贫民窟里面残酷的现实。它既暴露警察的暴力、警局的腐败和毒贩的残忍,又深刻地揭露了巴西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关键词]多重视点 残酷现实 法西斯主义 人性    2008年,获得5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精锐部队》(Elite
[摘要] 影片《天赐》以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一只黑尾鸥艰辛的成长故事,作为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成长的艰辛与快乐进行了深度关照,堪称一部优秀的故事化纪录片。  [关键词] 《天赐》生命 成长关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20    定位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的《天赐》在众多贺岁片摆出饕餮盛宴时,悄悄捧上了一壶温茶,
一、引言  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向世界发出华人声音”为办台宗旨的凤凰卫视在2009年首度联合举办 “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截至今年该活动共举办四期,颁布奖项44个,获奖人数45人。四年来该活动坚持以荣耀的方式表达对华人文化翘楚的关注与敬意,正如王纪言先生所说,“做‘中华文化人物’,向华人界的文化精英致敬”。“在境内和境外都有一些人,对中华
[摘要]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电影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女性主义电影也在此时出现,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时期女性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黄金时代 女性主义 社会意识    对媒介中女
1986年以来,韩国电影市场对好莱坞全面开放,政府不但允许外国公司在本国境内经营,还取消了海外影片进口配额制。因此,国家电影政策改变和电影工业转型带来了韩国电影的腾飞。但是好莱坞的强大攻势重击了韩国本土电影工业,本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为了重振本土电影,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开始实施一揽子振兴电影工业计划。1998年,政府把文化遗产和大众媒介文化并称为“文化技术”,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影事业支持力度,
【作者简介】  李 阳,女,黑龙江人,硕士,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英美影视文化研究。  一、电影《美丽心灵》简介  《美丽心灵》改编自西尔维雅·娜萨儿所撰写的同名传记。传记于1998年出版,电影则于2001年上映。这部电影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示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透视着美国的文化。该片描写了人的力量和脆弱,体现了抽象数字和真实人性之间的矛盾;在技巧上,它
【作者简介】廖卫民,男,浙江平阳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影视艺术等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语言风潮的表达机制、传播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12M510501)成果。电影《天注定》海报 近年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若干突发事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社会戾气,主要表现为:源于对社会的强烈怨恨,动辄施以暴力,给当事人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