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
  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
  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和还没有的一切的关切。我们希望能够“保卫生活”,并探索它新的可能性。
  经过这些年来社会心理的酝酿、嬗变,在一种疲惫的氛围中,退回“生活”里去找安慰、价值和意义,已经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2016年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点。生活,是我们跟自己、跟世界关系的一个转向。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这样的一个“生活世界”里,当然还是少不了会有“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但却跟“经济生活”、“娱乐生活”更紧密地融在一起。

回到生活那儿


  我准备先讲一个故事。故事往往是一个隐喻,也能透露出蛛丝马迹。
  主角是一位大学老师,张老师,70后。我和他认识6年了。
  张老师教的不是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肯定是要对政治社会经济世界发表意见的学科,而是物理这样的纯理工学科。这是一门可以不和“人”的世界,而只和物理世界打交道的学科。理论上,他应该只在那个学科体系,在他所在的大学中存在,对公共领域不太关心和介入。
  这有点类似,有的家庭妇女可以对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在看新闻的意义上关注,但不会花时间精力去参与,去希望改变什么。“家”是她的生活重心,是意义的来源。
  但在过去,张老师还是颇有人文情怀。他不会写文章对这个社会发表评论,但私下里,在和人聊天时,还是颇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在看新闻时,他也不仅仅是去“知道”一下最近天下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而是思考: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我和他的一些交流中,本来我说的只是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腰酸背疼腿抽筋,吃火锅时怀疑有地沟油,人在城市这个“生活圈”生活,身体肯定不如在乡村健康,但他比我还要“职业”,马上顺着这个逻辑说到了整个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对健康的影响,人们突破道德底线来减少经营成本(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城市集中体现了“现代性”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然后,脸上浮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表情。
  我注意到,在2015年股市下跌,“国家队”救市,以及政府不时降息降准(救房地产)的那段时间里,张老师慢慢有了变化。他在广州。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出来喝一杯?然后一起看下电影?老婆出差了,有点孤单。”我有点吃惊,他何时有这样的生活情怀了?但答应了。
  
  在一起时我看到他情绪低落。我想不是因为他炒股损失,他不沾这个。也许是对很多东西感觉到无力。而在这种无力中,也许只有和家人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一下小日子,才能抚慰他。这是我的直觉,但事后证明是准的。
  2016年春节期间,我和张老师又聚了一下。这一次,我们仍然聊到生活问题,但他已经不是顺着逻辑往宏观上去挖,往影响到生活的“外面”的政治、社会、经济、道德、文化层面去挖,而是去往生活的内部去挖,往生活所具有的那些内容去挖。他说自己定期跑步,很注意哪儿有好吃的,很关注最近上映了什么电影,还关注广州玩无人机的技术达人,有些话题已经超出了我的关注。我注意到,他已经退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我开了一个玩笑:“你现在不会是只注重个人小情调,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了吧?”
  “當然不是。我是社会精英,肯定要看你们《南风窗》,知道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和可能会发生什么。”他对我神秘地笑了一下。
  我理解他的意思:关注,要知道,但不会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介入。
  张老师是编制内的大学老师,他的生活不会受到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换句话说,“编制内”提供了对他的生活的一种庇护。
  他这样的人都退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其他人更是如此。事实上,生活问题一直占据了中国人的重点,只不过,在过去,可以影响到生活的那些问题,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被调动起来超越在了生活之上,使得生活本身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略。张老师的退回生活,是一种集体选择的映射。
  当然,占多数的人不像张老师那样,可以稳定有序地过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仍然受到生活之外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

变化还是可以捕捉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曾经描述过几千年来哲学的一系列转向。
  这个转向很清晰:形而上学→知识论→语言学→道德(政治)哲学。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路径?逻辑是这样子的:一开始,人们对这个世界很好奇,要追问“世界是什么”,于是,有了形而上学;当“世界”本身说不太清楚的时候,就有理由转向研究“关于世界”的知识;当知识问题的理解出现混乱,很多语言误用时,就必须清理“表达知识”的语言;以上都是要寻找“真理”,但当人们发现,“世界/知识/语言”这个系列终究没有触及最要命的生活问题,就会从关心“真理”转向关心“意见”。“意见世界就是政治世界,当然,同时也是伦理世界。”
  中国社会开始转向“生活世界”,有点类似。当然,它远没有哲学那么抽象。
  先做个测试吧,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啊,应该怎么过才有意义呢?”
  90后一定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直觉是,这是一个很老的,看上去很幼稚的问题。确实如此。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话语方式,人面对这个世界时,他和自己,和世界想要建立怎样一种关系的最自然的发问,60后、70后最熟悉。那个时候是要在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但现在,生活如果舒服,本身就是意义。   讲现在的事情,还要扯过去,似乎意思不大。但为了看得更清楚,我还是要把目光拉长一些,从改革开放前开始吧。我发现,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社会在不断的转向中,有很清晰的关键词:革命→人生、理想→赚钱→生活。生活这个关键词,只是才开始去显示它的号召力。
  如果问一句:为什么要革命?革命者们会这样回答: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自由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生活”是我们干很多事情的依归。
  改革开放前,“革命”是最重要的一句口号。那个时候人们过的是“政治生活”,它超越于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在吃饭穿衣、休闲玩乐的“生活”之上。主导性的思维定势是:只有“革命”才能保卫、拓展美好的生活。因此,很世俗的那种生活的意义,往往被遮蔽了。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了。他们发现,有些东西,不仅没有解决过好生活的问题,甚至会抽空生活的根基。他们从“政治生活”中撤了。
  但人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回到生活。当那种生活发现没有意义后,他们的思维并不是生活本身就是意义,而是再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于是,从政治走到了文学、哲学那儿。“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没有意义的生活只不过是活着”之类表达引发人们的共鸣。那是一个把目光投向人类的精神领域,赋予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时代,纯真的、美好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很快就结束了。1992年后,另一个漫长的时代到来,那是“赚钱”的时代,它到现在仍没有结束。
  逻辑是:人们发现,用文学和哲学之类去赋予生活以意义,还是太虚了,这种虚的生活不堪一击。生活还是实在点,“好生活”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有钱。有钱了,才能享受,才能在心理竞争中形成对别人的心理优势。
  但去赚钱的生活,仍然是把精力、关注放在了对世界的思考和行动上,仍然是在离开生活。于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困惑中,人们需要重新去思考,需要抚慰。而生活本身正是治疗疲惫的良药,也是意义的来源。
  时代因此转向。人们需要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再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活世界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判断:随着我们向生活世界的转向,跟生活有关的很多东西会获得更多关注和商业机会。比如休闲旅游,比如娱乐节目,比如电影,比如体育,比如医疗,比如心理咨询,比如社区、社群的新建构和营销。生活世界会慢慢地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就像水一样,不往这边流了,就往那边流,而可能发现,往这边也挺不错,在这个方向上,水还可以流得更远、更广。
  生活世界的转向,大致在3个维度上展开。
  第一个维度是生活世界的前提问题。要过好生活,得有一个好身体啊,心理不能痛苦啊,得有维持生活过得下去的经济能力啊,诸如此类。这个前提问题,背后对应着这个社会的焦虑,跟“有毒食品”,跟环境污染,跟心理问题,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
  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吃喝拉撒休闲娱乐如何?如何跟家人相处?去搞点什么兴趣爱好才高大上?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更能构成自我认同?这个维度,将获得更大的扩展空间,因为过去所说的生活的意义问题,已经变成现在的内容问题,享受既定的内容,扩展内容,就构成了意义。
回到生活世界的背后是一种疲惫,它需要放松。

  第三个维度,是“保卫生活”、“提升生活”。哪些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风险和机会?这个维度,跟社会宏观上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前面所说的张老师关注这些东西,跟我开玩笑表示肯定要看《南风窗》,去知道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和可能会发生什么,是社会精英的基本意识和素养,但即使一个人不是社会精英,对这些东西的关切也是跟他的心理和利益相关的,因为他的生活跟这些东西是同构的。但是,从生活出发去关注,和让它们超越于生活之上,是两个概念。
  我在文章开头说过,在我们转向的“生活世界”里,当然少不了会有“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但却跟“经济生活”、“娱乐生活”更紧密地融在一起。这个意思是,生活世界的关键词将由“人、钱、玩”构成。政治层面对生活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既定的预期,不再具有不确定性。而在跟人、跟群体的关系中,一个人回到生活之后,会重新思考和自己、和家人、和其他人的关系定位。在赚钱时代远没结束(事实上,生活的基础问题也永远不会结束)而且心理上的竞争、社会竞争都加剧的背景下,生活的经济基础越发重要,因此生活问题会跟工作、赚钱、商业融在一起。而回到生活世界的背后是一种疲惫,它需要放松,因此从社会心理上来说,注定了它的很多内容是娱乐。
  从阶层上来看,经过那么多年來的利益重构,阶层的格局已大致定型。而在阶层的认同上,也已经完成自我认同了。过去,中产阶层们,小资们,土豪们,都会用一些物质性的手段来找自我认同和社会对其自我的认同,但现在,他们更注重的是保有手上的东西,并且,看能不能提升,并传递给二代。因此,在阶层的认同层面,营造自我的氛围,取代了对自我的建构。而这个氛围,恰恰是通过生活世界来呈现的。
  2016年,中国社会转向“生活世界”,它只是一个开始。赵汀阳曾经在伦理学上探讨过“可能生活”的问题,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的可能性去回应生活世界的问题,正需要去回答。
其他文献
从香格里拉对话会到G7峰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发言都离不开制衡崛起的中国这条主线。这与不久前的中日军机东海对峙风波,以及去年的火控雷达照射事件、东海防空识别区争议,共同构成安倍新政权近一年半来对华“不友好”的证据。相较于安倍上个任期达成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之愿景,安倍第二任期几近完全继承了其外祖父岸信介和其外叔祖父佐藤荣作敌视中国的政策,岸所谓“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在安倍新任期中也实现了轮回。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或旅游,或留学,或经商,他们慢慢都会发现:国外并没有某些精英描述的那样先进、发达、文明;相反,它充满了各种风险,以及未知的黑暗。  这种认知在慢慢地普及,终于在章莹颖案件之际集中爆发。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都发出了疑问,“国外安全吗?”  章莹颖事件与危秋洁事件,之所以吸引国人关注,是因为她们失踪的地方,分别是美国与日本。这两个都是中国人一度向往的发达
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呈现出多元分布态势,在网络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的场域当中,自由主义占据着重要位置,对广大知识阶层,产生着持续性的重大影响。由于自由主义历史叙事的这种主导性,中共赢得政权,仿佛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中共执政以来的种种失误与错误,也被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予以放大。  这样的舆论生态,对国家政权之于普通民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来说,显然是一种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
对于德国6150万合格选民来说,9月24日投票给心仪的候选人和政党,就等于间接选出了领导这个国家的总理。三周前的“一对一”电视辩论中,身兼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的默克尔,在“琴瑟和鸣”的气氛中战胜了社会民主党主席、前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如不出意外,未来4年德国仍会属于默克尔时代。  “欢迎来到安吉拉一世帝国!”《明镜在线》调侃说,安吉拉·默克尔之所以能在不利形势下依然优胜,最重要的原因
3月18日,克里米亚并入俄联邦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杜马全体议员起立聆听流行歌曲《克里米亚回家》,后来又集体参加了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庆祝集会。集会上,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10天刚刚回归的普京亲自演唱了俄联邦国歌,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号召民众不要忘记“斯大林的遗训”,集会民众则举着统一印制的“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奥巴马不要嫉妒”的标语。  不管这10万多集会者是怎么凑出来的,给外界的感觉是,俄著名反对派鲍里斯
舆论场上,广西上林的农民颇引人瞩目。4年前,加纳政府对他们强力“清理”时,这群在异国他乡的农民,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热度持续不减。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华侨淘金“梦碎” 加纳明火执仗》为题,报道当地对华人进行“抢光、抓光、烧光”,这让这群身处加纳的农民,至今都感到温暖。  后来,加纳政府也接纳和认可他们。但进入2017年,随着新总统上台,他们又一次遇到“麻烦”。  今年6月,《南风窗》
01.2013年5月18日,深圳迷笛音乐节,新金属乐队左右在舞台演出,吉他手娄鑫磊激情地演奏。(图/宇轩)02.1994年1月22日,北京,在迷笛学校举办的新年联欢会。  摇滚,这两个字,迷笛一写,就写了20年。  20年,不长也不短,但足以改写一个人的一生。  有像张帆这样的,把生命注入摇滚。20年前,一名首都经贸大学的年轻毕业生,在他眼前的,是迷茫与不安;20年后,作为“中国摇滚音乐黄埔军校”
【美】欧逸文(Evan Osnos)著  潘勛 译  八旗文化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这本书奠基在作者长达8年的访谈,行文则侧重在不同领域打拼的男女,他们奋力想从某一领域推开一条路到另外的领域,不仅限于经济,也涉足政治、思想及性灵。包括异议艺术家艾未未、偶像作家兼赛车手韩寒,疯狂英语的创办人李阳、中国最大相亲网站的创办人龚海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追逐成功,与此同时也备感空虚,转投信仰
当2015年5月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沦陷于“伊斯兰国”(IS)之手时,3月初伊拉克政府军、逊尼派部族武装与什叶派民兵组织,连同美国领导的空袭大军形成的“豪华”反恐阵容瞬间分崩离析。一些伊拉克逊尼派人士抱怨,逊尼派聚居的拉马迪失守,与政府不信任逊尼派而拒绝武装其民兵难脱干系。而此前库尔德自治区领导人巴尔扎尼绕过阿巴迪领导的伊拉克政府,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索要军援,表明伊拉克权势历经短暂整合后再度